計畫名稱 | 花紋海豚、抹香鯨Photo-ID個體辨識  

發起單位 | 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調查地點 | 花蓮市、新城鄉、壽豐鄉沿近海域 

參與型態 | 海上

參與人數 | 至今100

資料筆數 | 花紋海豚約450隻個體

                 抹香鯨約48隻個體 

計畫狀態 | 進行中

LinkFacebookInstagram

跨越海洋的聲音:黑潮的公民科學之旅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介紹

於1998年在花蓮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是臺灣第一個專注於「鯨豚與海洋」議題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從鯨豚調查出發,多年來深耕海洋保護、環境教育及科學研究,如同溫暖而堅定的黑潮洋流,灌溉著每位臺灣人心中的海洋情懷。基金會的宗旨是關懷台灣的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作家吳明益以「潮是科學,黑是詩。」形容黑潮以科學展現對鯨豚生態的關心,並以貼近人文的方式來拉近海島子民與海洋之間的距離。

花紋海豚與抹香鯨Photo-ID個體辨識計畫

20106月開始,基金會啟動了專注於花紋海豚與抹香鯨的Photo-ID個體辨識計畫。這項計畫透過照片辨識法,即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簡稱Photo-ID),對鯨豚進行個體辨識。而花紋海豚因為受傷癒合後會留下明顯的疤痕,非常適合進行照片辨識。基金會也將同樣的方法應用在抹香鯨上,拍下抹香鯨下潛時舉起的尾鰭照片進行辨識。

調查方法

每次出海後,解說員記錄遇到的鯨豚和海上狀況,在海上拍攝鯨豚背鰭或特徵照片,這些照片隨後存入資料庫進行比對。這些資料有助於深入研究海豚的生活環境、遷移模式和社會行為。

參與者的任務

在海上拍攝鯨豚背鰭或其他可辨識特徵。

初步成果

至今約有100人參與這項計畫,每年約有10人加入。計畫已經辨識了大約450隻花紋海豚和80隻抹香鯨。特別有趣的是一隻名為「來」的花紋海豚和一隻名為「花小清」的抹香鯨的故事,我們也在後來幾年重覆記錄到這些個體,牠們成為我們每次出海期待的熟面孔。

遭遇的挑戰

數位相機的使用大幅提高了記錄效率,但照片的整理和個體辨識工作相對耗時。花紋海豚的背鰭左右面可能會被誤判為兩隻不同個體,需要透過不同時間的照片和辨識人員的比對來發現誤判。另外,雖然開發了花紋海豚Photo-IDAI辨識系統,但在實務上由於缺乏個體資料,AI的辨識品質仍有提升空間。

未來展望

黑潮將持續收集花紋海豚與抹香鯨的照片,並進行辨識計畫。期待未來開發更合適的網頁介面,讓更多人認識這些海洋生物。此外,基金會將探索AI在辨識上的更大潛力,希望能夠減輕人工辨識的負擔。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公民科學計畫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實踐,更是一段與海洋共生的情感之旅。通過這些研究,我們不僅更深入地了解鯨豚,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海洋的認識與敬愛。讓我們一起加入這場跨越海洋的聲音,探索更廣闊的藍色世界。



抹香鯨個體資料庫

花紋海豚個體辨識-AI模式

花紋海豚個體辨識-AI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