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名稱 | 啣魚鳥生-臺灣海鳥食性調查

計畫團隊 |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調查地點 | 全臺

參與型態 | 岸上

計畫狀態 | 進行中

Facebook

啣魚鳥生-臺灣海鳥食性調查


在台灣的野生鳥類保育領域中,「台北市野鳥學會」(北鳥)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自1973年成立以來,這個由關心鳥類及其棲地環境的人士組成的社團,一直致力於鳥類研究、資料庫建立、報告編印、解說人才培訓、鳥類救傷及推廣賞鳥活動。其目標宗旨在於促進國民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棲地環境,並推動鳥類的「欣賞、研究與保育」工作,期望將生態保育理念推廣至每個人,共同打造一個生物與都市和諧共處的「台北生態城」。

計畫介紹

北鳥在2023年的海洋公民科學計畫徵件活動中獲選,啟動「啣魚鳥生-台灣海鳥食性調查」計畫,目的在於更深入了解台灣海鳥的食性。這項計畫主要透過在Facebook平台建立專頁,邀請大眾和志工分享在台灣所拍攝到的海鳥啣魚影像。為了鼓勵民眾參與,計畫設定了照片分享的準則,如必須包含日期、時間、地點等資訊,並定期舉辦抽獎或競賽活動。此外,計畫還包括定時彙整資料,以及邀請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友善釣魚推動小組等專業團隊進行照片分析。

除了線上平台的互動,也辦理了海洋公民培訓與參與活動,包括專業講座研習與戶外實地觀察與拍攝。參與者主要任務包括在全台的海灘、港口、海上進行拍照、錄影及紀錄資訊,並透過Facebook貼文或上傳至雲端資料庫。至今,參與人數約為5-10人,記錄了10種海鳥和18種魚蝦蟹,共計29筆資料。

計畫的挑戰

隨著計畫開展,北鳥也遇到了一些挑戰。例如,收集照片的標準門檻較高,導致徵稿意願不高。此外,資料庫的彙整方式也需進一步優化,以便更有效地整理和分析數據。最後是海洋魚類的辨識也是一大挑戰,像是專家在鑑定時就發生意見相左的狀況,但也讓大家認識長得很像的日本銀帶鯡與南美擬沙丁魚。

未來展望

「啣魚鳥生-台灣海鳥食性調查」計畫將繼續促進公民科學的參與,藉由社群媒體和戶外活動來擴大其影響力。隨著更多的參與者和更豐富的數據,這個計畫有望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台灣海鳥的食性,並為海洋生態保育做出貢獻。這不僅是活用過去累積的鳥類資料庫照片,同時也是加強民眾對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