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 | 前進龜山島:海豚生態教室大解密

             得獎者湯淨、莊宜揚、黃彥融

獲得第二名的組別為「前進龜山島:海豚生態教室大解密」,組員為海洋所學生湯淨、資訊管理的研究生莊宜揚,以及高中特教老師黃彥融。關於參賽的動機,黃彥融表示,他目前正帶領資優班學生製作「撈捕量的估算」的專題研究,也有在進行教育資料庫的大數據分析,因此想藉由參賽的過程啟發更多的教學靈感。湯淨則在做海廢相關研究與數據分析。比較特別的是莊宜揚,他目前在做「舌頭」的醫學影像分析,他表示,參賽的動機是為了磨練數據分析的能力。


 

在看過資料後,湯淨等人發現鯨豚的資料相比其他海洋生物較為完整,因此選擇鯨豚作為分析的主軸。分析數據前,他們使用輿情分析工具以了解民眾對鯨豚的看法,發現民眾最常在社群軟體上留言「退錢」、「賞鯨指南」、「好吃嗎」、「可以吃嗎」,以及「都沒有鯨魚」等。為了讓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鯨豚,從而親近、尊重鯨豚,他們決定做一張介紹鯨豚生態的海報,澄清人們對鯨豚的一些誤解。這張海報不僅可以供民眾觀賞,也可以提供給解說員使用。團隊成員表示,在宜蘭共11家賞鯨業者中,幾乎沒有提供介紹的紙本給民眾。另外,國中小老師也可以運用該海報作為教材,教育學生鯨豚知識。


 

在挑選目擊鯨豚的地點上,黃彥融希望呈現目擊數及該地區的鯨豚生物群數量。但是「回報多」並不一定等於「數量多」,因此只能解釋為剛好比較多人去該地看見該種鯨豚,並且願意回報。他們最後鎖定龜山島來分析,因為中華鯨豚協會固定駐點在龜山島,每月都會調查回報鯨豚的目擊數,時間從去(2020)年5~10月。湯淨等人認為,中華鯨豚協會的「目擊回報數」與「鯨豚的實際數量」比較接近。資料則同時使用iOcean和中華鯨豚協會的資料,共200多筆。


 

除了在海報上介紹鯨豚外,他們也展示了海豚出沒在龜山島東部或西部的資訊。從海報上可見3種最容易被看到的海豚都在龜山島東部,因此當民眾在8~9月出海至龜山島東部,最容易見到海豚。相比之下,西部就比較難看到鯨豚。


談到這次線上課程與研習的收穫,黃彥融與莊宜揚表示,學習到將數據轉換成有效資訊有多重要,因為「數據不能單單只是把它變成圖表,而是要能成為打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