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人氣獎 | 塑誰微住了台灣

                           得獎者蘇敬端

獲得人氣獎的蘇敬端是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大三的學生,她的題目是「塑誰微住了台灣?」,探討寶特瓶及其塑膠微粒在台灣所造成的汙染情形。會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她的實驗室正在做亞洲河川塑膠微粒分析專題。蘇敬端希望藉由工作坊學到篩選資料的能力,和如何將資訊視覺化。

 

她選擇iOcean海洋廢棄物報表,以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塑膠微粒數據來做分析,因為兩個資料剛好時間點重疊,因此可以一起比較。分析後發現,2019到2021年,「寶特瓶的重量」佔「塑膠海洋廢棄物」的重量超過80%的縣市有基隆、宜蘭、台中、雲林和高雄,其次重量佔60%至80%的有彰化、嘉義和台東,海洋寶特瓶垃圾最少的縣市則是花蓮。

 

寶特瓶垃圾的多寡和該縣市的產業有關,例如台南的寶特瓶垃圾較少,大約佔塑膠海洋廢棄物中的20%至40%,是因為當地盛行養殖漁業,所以保麗龍和漁網的垃圾佔比較高。當該縣市塗的藍色越深,代表寶特瓶重量佔比越高。

 

所謂的硬塑膠,是指想寶特瓶、瓶蓋、原子筆等塑膠型態。蘇敬端發現在塑膠微粒垃圾中,硬塑膠以寶特瓶為最大宗。例如在高雄、屏東的出海口和近海地區,寶特瓶就佔3個不同區域發現的塑膠微粒中將近9成的量,其中高屏溪出海口光寶特瓶垃圾就佔了超過94%,相當驚人。而在宜蘭、新北東側,她也發現5個近海地區和出海口,其塑膠瓶也都佔塑膠廢棄物超過7成的量。在這個圖表中,她使用圓餅圖來展示寶特瓶在塑膠微粒垃圾中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蘇敬端表示,基隆、宜蘭採集到的塑膠微粒總數量比高雄地區多很多,多了6、7倍。另外在出海口發現的塑膠微粒垃圾,是從上游一路被河水帶下來,累積到下游的出海口,而近海地區發現的塑膠垃圾,可能是從國外漂流來台灣的。

 

蘇敬端將她的海報受眾定位在跟她年紀差不多大的大學生,而這些大學生不會自備環保杯,常常會去便利商店買寶特瓶礦泉水或飲料,但是沒有做好回收,所以這個喝完的寶特瓶可能就隨風或下雨的水流到了海邊。她希望透過圖表化的數據分析呈現,來讓大家知道寶特瓶垃圾量有多大,進而減少寶特瓶的使用。

 

蘇敬端的海報設計很有創意,首先標題她利用諧音梗,將「塑」代替「是」,「微」代替「圍」,將塑膠微粒四字其中的代表性的兩個字–「塑」和「微」融入題目之中。她把台灣畫成一個寶特瓶,左邊有一隻手象徵釣魚釣到「塑膠瓶」,右下角的魚眼睛是一個大叉叉,代表魚吃到大量的塑膠片垃圾,對它們的生命造成危害。黃色背景中有許多圓形、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圖形,這些代表的是寶特瓶垃圾被海洋沖刷後產生塑膠微粒碎片。

 

由於她是一個人參賽,所以花了不少時間跟精力在上面,但也從過程中學習到很多,尤其是如何有效的表達她想呈現的議題、把數據整理好並圖像化,她覺得對未來的任何報告、實驗室研究或甚至是類似比賽都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