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紀大了..走路也會改變嗎?
以下內容摘自「詹文祥、邱文信(2011)。老化現象對步態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5(4),677-685。doi:10.6223/qcpe.2504.201112.2010doi:10.6223/qcpe.2302.200906.1913」
走路是身體活動基本能力指標,「老化」卻使神經、骨骼、肌肉系統逐漸衰退,行走就不如成熟時期那般輕鬆,人體的步態亦變得不同。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原有步態必需隨之改變才能執行此動作,一些老化常見的疾病,例如關節炎、骨質疏鬆、韌帶受損等等,在行走上會顯現出異常的步態。
走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簡單不過的事情,但事實上,看似簡單的動作,若要達到省時省能的步態週期, 必須依靠一連串的神經系統、肌肉系統,以及骨骼系統等同時作用才能完成。維持正常的步態週期必須具有推動身體向前、維持身體的穩定度、吸收震盪與節省能量等四項功能 (Perry,1992),步態分為兩個週期,一為站立期 (stance phase),約為步態週期之60%,另一為擺盪期 (swing phase),約為步態週期之40% (Vaughan, Davis, & O’Connor,1999)。行走是屬於一連串的下肢與足部連續性和重複性改變,會讓人體足底需承受身體體重1.6至3倍的負荷 (Cavanagh & Lafortune, 1980),這是全身性的負荷,一般人在行走時,因下肢骨骼、肌肉、韌帶及關節彼此良好的結合,配合神經協調來達到平衡及避震的效果(黃彥慈、邱文信,2008),以至於不會影響到正常步態週期與行走時身體的穩定度。
「老化」對於人體而言,是一種生理過程,肌耐力減少,活動能力下降、體脂肪增加等等生理改變,這些情況使得老年人更少運動,然而少運動的後果又使肌肉退化更加嚴重,肌肉量大為減少(林麗娟,1993)。至65歲時,肌肉量甚至退化1.5% (Ditroilo, Forte, Benelli, Gambarara, & DeVito, 2010),肌肉量減少會使肌力下降,其中除了力矩數值表現下降外,在功率及功的輸出方面,平均十年下降6%,這些肌肉變化也容易造成肢體活動傷害 (Daubney & Culhan, 1999)。以常見「走路」動作為例,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使得步長與步幅改變,步長會縮短、步頻會下降,行走策略變得較緩慢,63 歲以上無任何疾病之老年人,其走路速度每年平均下降1.6% (Himann,Cunningham, Pechnitzer, & Paterson, 1988),由此可見老化對於人體動作有其一定的影響。在走路時,老年人踝關節角度蹠屈幅度小,因此在站立末期會有較大的足部與地面接觸,來加大足底支撐面積取得平衡 (Kerrigan, Todd, & Croce,1998),之所以如此調整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生理變化,例如肌力變少、關節較僵硬、平衡變差等,因應神經肌肉骨骼系統上變化所做出的調整策略,顯示老年人缺乏控制內外側穩定性的一致性。
老年人的行走策略亦與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如步態週期等 (Winter,1991),因此不能以正常的步態週期做分別,老年人會採慢速讓下肢穩定,是採取安全考量,此策略對於老年人說相當重要,主要是先彎曲近端關節(骨盆、髖關節),改變重心位置,與年輕人不同,用以解釋控制身體平衡機制,老年人平衡的穩定限度較低,行走時為了維持平衡,會使用髖關節為軸心的策略,透過近到遠的肌肉收縮模式維持身體的平衡(廖英壹,2006;Horak & Nashner,1986),退化的肌肉不足以使老年人跌倒時即時反應,所以老年人的行走策略都是以平衡為主。
針對老化現象的步態探討中,不論行走平地或是斜坡,許多身體機能退化的因素,使得在步態動作需有所調整,主要是為提升行走的穩定度,由於身體機能與日常身體活動能力是環環相扣的情況,因此相關領域的健康促進人員,應該特別促進高齡者的活動以延緩或維持身體機能衰退的程度,其中若針對身體機能佳的高齡者體力表現的維持或提升,可多鼓勵高齡者參與運動性社團活動,避免坐式生活,例如木球、太極拳、槌球;增加活動量有助於肌力的衰退與結締組織僵硬,最後由於視覺的輔助,高度落差讓老年人仰賴輔具(坡道扶手、拐杖…等),行走穩定對於高齡者的平衡表現與骨骼肌肉系統的控制上占有很大的影響力,視力的保養與眼疾的預防也與體能有一樣的重要性,例如針對白內障、青光眼、老花眼進行衛生教育;而針對衰弱的高齡者,則建議利用輔具的幫助,或透過長時間但低運動強度的運動型態,來維持或提升高齡者的體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