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s my hand?
動態觸覺與動作能力之互惠性
動態觸覺為體感覺系統中觸覺(tactile perception)與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兩者之整合覺,在動作發展、動作控制與動作協調能力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動觸覺測量不易,過去研究通常藉由動作行為反應(如:在限定時間中計算正確觸摸辨識物品之數量、正確觸摸辨識物品時間)來評估其動態觸覺感覺系統特徵,忽略了動作能力低落兒童[如:發展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本身存在之動作低落、緩慢因素使體感覺結果滲入動作困難問題而無法真實反映出真實的體感覺狀況。運科系曾鈺婷老師與研究團隊利用新型便攜式觸覺方塊系統及結合心理物理感覺閾值 (psychophysical threshold testing)測驗方式,系統性探討DCD兒童不同面向之動觸覺特徵與其動作協調能力之關聯性。此研究發現發展協調障礙兒童並非所有動觸覺面向皆弱於一般兒童–DCD兒童主要是於在動觸覺中之動觸覺銳度(haptic acuity)較一般兒童顯著低落,且此低落程度與其動作協調能力顯著相關,在動觸覺敏度(haptic sensitivity)則無發現此現象。此研究成功結合便攜工具與心理物理感覺閾值方法了解DCD兒童動態觸覺低落特徵。研究結果發表於Neuropsychologia。
另一方面,動作訓練已被證實能改善體感覺與其相關之動作能力,兩者呈現著互惠的情況。近年來,臨床上體感覺訓練上大部分使用上肢機器人(robotic device)來進行訓練。而機器人由於儀器昂貴與不可攜帶性之限制,仍無法被廣泛應用。基於持拍運動(如:桌球、羽球、網球)有著手持拍(自身位置覺、力量)、擊球(震動回饋)等體感覺動作特色,曾鈺婷老師與研究團隊在近期之前導研究中嘗試使用桌球作為體感覺訓練之手段。結果發現DCD兒童在進行為期三個月、36次的持拍桌球擊球訓練後,其動態觸覺整體表現相較於訓練前顯著提升,且情況與先前於一般健康成年人上臂機器人訓練有相近之體感覺增進效果。研究結果將發表於Motor Control。此研究證實持拍運動對於DCD兒童動作能力之本體感覺與觸覺之正向效益外,並帶給體育教師、臨床、與研究人員另一動作訓練思維。
未來,研究團隊將1)利用神經影像方式(如:EEG)深入了解兒童動作障礙與體感覺系統之神經機制,2)探討慣用肢段持拍訓練能否藉由神經可塑性機制對於非慣用肢上之優勢,並3) 利用其他運動[如:身體自覺性運動(如:瑜珈、舞蹈)等方法],盼深入了解兒童體感覺與動作關聯性與運動帶來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