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使用不等於網癮、合理上網最重要


/李昆樺-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小樺不要在玩遊戲了啦~快去寫功課」,媽媽在廚房對著房間的小樺大喊著…

「好啦~快結束了啦~到底煩不煩啊?」小樺不耐煩地回應著……………

  常常在外面進行網路成癮防制的宣導講座時,很多爸爸媽媽都會問[到底怎麼樣才可以讓孩子離開電腦、離開手機?],很擔心他們會被網路遊戲綁架了,也常會問[到底幾歲才可以給孩子手機?]、[太早給手機,會不會讓他們提早上癮?]每次聽到這些問題時,都可以體會家長對孩子使用網路的擔心,也實在有不少的新聞在提醒大家網癮的嚴重性,但到底甚麼是[網癮]?

到目前為止,網路成癮這個診斷還沒有[正式地]出現精神疾病的診斷名冊中,為什麼還沒有正式地被認為是精神疾病之一,是因為學者們尚未對[網路成癮]現象與其造成的負向與正向結果有更清楚地的了解,對!雖然我們看到網癮個案的失控表現,但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也仍需要網路,特別是即將進入元宇宙的我們,網路已是不可缺乏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外,也有部分的人會使用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其他的精神疾病影響,例如:注意力缺陷合併過動症(ADHD)或邊緣性性格障礙患者等,都有可能受其自身的疾病特性而引發對網路使用的依賴,最後是尚未有相對應且具實證療效的介入方案,基於上述三點理由,學者們暫時將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IA)一詞暫時列為觀察名單,並以網路遊戲障礙症(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作為代表。

那IGD有哪些特徵呢?

1. 過於專注網路遊戲。

2. 無法玩網路遊戲時會有戒斷症狀

3. 會有因玩遊戲超過所預期的時間

4. 有多次嘗試控制上網時間的失敗經驗

5. 失去對原有嗜好的興趣

6. 持續投入於網路遊戲中

7. 曾因玩遊戲而欺騙家人

8. 會透過玩遊戲來逃避問題或負面情緒

9. 因為網路遊戲而造成生活、學業或人際的困擾

以上的描述如果有五項以上符合的話,就可能有網路遊戲障礙症的傾向,建議可以與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諮詢,在衛生福利部的指導與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的推動下,目前國內在網路成癮治療之醫事人員訓練已經有初步的規模,目前已經有一批專業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和社工師完成共同核心課程與進階訓練課程,若有任何需要進一步協助的話,可以與上述各專業學會詢問,或是與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聯繫,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資訊。如果家長在就診之前,也可以透過以下步驟來收集相關資訊和鼓勵孩子就醫,包括:[觀察](記錄孩子每日上網時間)、[了解](先放下對遊戲的擔心,了解孩子的遊戲內容)、[親近](和孩子聊聊遊戲的心得和感受,讓孩子願意多說自己的擔憂)、[鼓勵](邀請孩子與您一起尋求協助),不要把改變的責任放在孩子身上,他們需要我們的陪伴和一同參與,相信會有更多改變的喜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