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4/12
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自然解方(NbS)」也能從市場中實踐。走進新竹中央市場,我們選擇當季、在地、多樣性的食材,支持友善耕作、減少運輸耗能,為永續食物系統盡一份心力。
烹飪過程中,學習減少廚餘、全食利用、共煮共享,讓煮飯成為低碳生活的行動。從每一次選購到每一道料理,餐桌就是實踐永續、守護環境的起點。
中央市場導覽
分組採購食材
料理及午餐
114/03/02
千甲里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村社區,與頭前溪柯子湖溼地為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生物。這片土地不僅是當地居民生活的根基,也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透過春耕活動促進土壤肥沃,同時涵養水源,實踐「以自然為本的解方」的概念,將自然的力量與社區生活相結合,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辛勤耕作
周圍環境導覽
千甲里春耕
113/10/26
活動透過流域故事、音樂與裝置作品結合,讓民眾重新認識母親河——頭前溪。當地居民與藝術創作者共同創作與家鄉緊密相連的藝術作品,展現舊港島的生態文化魅力。沿溪可見漂流木與海洋廢棄物製成的裝置藝術,反映居民珍惜資源與環境關懷。伴隨清華大學管樂社的演奏,音樂與河川生命力融合,讓參與者在優美氛圍中體會水資源的重要性,聆聽島嶼的自然與人文故事。
工作團隊準備迎接活動正式開始
清華大學管樂社的優美演奏
循環利用的藝術裝置
113/10/08
活動選址於新竹市北區康樂里與香山港南濱海風景區,深入探討當地環境特色與永續發展實踐。此次田野訪查使學生深入了解地方社區與自然景觀區在永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及其面臨的挑戰。康樂里成功示範如何結合居民力量與政府資源,從古蹟保存到生態低碳旅遊的多重創新實踐;而港南濱海風景區的再造則展示了如何透過規劃設計,將污染區域轉化為具生態價值與休閒功能的公共空間。
導覽解說
美食品嚐
在地走訪
113/09/27
新竹市香山區的海山社區,於2009年設立社區關懷據點,並以綠色照護及多元食農教育為發展重心。USR與社區共同合作,帶領學生走進社區,深入了解在地文化,並與社區攜手關係人口參與。透過走讀社區和活動設計,進一步擾動社區,不僅讓社區長者能夠有交流活動的機會,也讓學生們則在參與活動中增進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尊重,並從中獲得了珍貴的學習經驗與啟發。
手沖咖啡體驗
社區活動參與
深入在地
113/09/23
隨著臺灣的漁業資源日益衰退,可能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白海豚復育方案除了監測與專家諮詢會議外,為回應棲地破壞與食物不足問題,進行種苗放流以增裕漁業資源。在環境倫理課程中,學生參與台灣海峽放魚苗活動,並了解白海豚的生存狀況與保育努力。
魚梯進行魚苗放流
放流注意事項
SDG14永續海洋與保育
113/05/05
煤煙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以泰雅族的生態農業為核心,探索自然與文化共生的可能性。此次計畫團隊與學生們深入部落,學習體驗自然與文化共存的價值,並了解生態農業的重要性,以將其理念融入未來的實踐中。
同時,團隊與「飲食素養與食物設計展」合作,以泰雅族生態農業及泰雅族的冰箱為設計理念,展示了「永續農業」與在地文化的深度融合。
生態農業實踐
深入部落導覽
料理實作
113/03/30
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推廣地方創生,這包括牽罟文化的保存與罟寮的修復、設置社區照護關懷據點和在地農產業的推廣等 。另前往雙溪拜訪「注腳雙溪」創生基地,其品牌開啟一連串在地綠色產業的連結,在高互動性的綠色餐桌過程中帶領遊客認識友善農法,讓遊客透過食物認識雙溪,為地方注入新的活力,串起雙溪地方經濟發展。
港口社區 罟寮介紹
注腳雙溪導覽
淡蘭飯包DIY
113/03/16
臺灣旱招潮蟹偏好的棲地類型十分特殊,過去研究顯示其習性偏好空曠的灘地,無論是紅樹林或海濱植物的擴張都會影響到臺灣特有種旱招潮蟹的族群存續,海馬齒入侵若無法及時清除並阻止其擴張,該區域的臺灣旱招潮族群可能也會很快消失,當旱招潮滅絕意味著台灣將失去一個珍貴的特有屬招潮蟹。
整片延伸到海邊都是海馬齒
海馬齒移除中
成袋清除的海馬齒
112/10/02
位於新竹縣芎林鄉的自然谷,是台灣第一個環境信託。藉參訪機會,讓同學們在受保護的淺山森林中進行五感體驗,介紹客家石駁坎技藝。也利用大地遊戲感受生物鏈間緊密的關係,缺一不可。到竹林間進行疏伐,維持生態平衡。下午製作環保的竹吸管,為維護環境盡一份心力。被芬多精環繞、身心療癒的同時,反思環境發展與保護間的平衡,創造更多可能。
竹林疏伐去
觀察石駁坎中小生物
體驗食物網教案
被自然谷樹木環繞
切割竹子
製作竹吸管
112/10/28
第二梯次的同學們造訪自然谷。利用五感探索步道周邊的自然生態,協助移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維護棲地生態。下午簡單計算個人排碳量並介紹自然碳匯。也實際拿出樹木直徑尺及測高桿,動手量測樹的胸高直徑、樹高,體驗該如何量測及套用公式計算森林中不同種樹木的碳儲存量,了解森林的可貴。反思該怎麼做可達成「淨零」,又或是像自然谷如何與企業、政府合作,幫助實踐永續。
生態導覽
移除小花蔓澤蘭
不放過任何一處小花蔓澤蘭
樹檢調課程
測量樹高
測量樹徑
112/10/18
同學們跟隨各里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的腳步,實際走入社區,穿梭大街小巷、溪畔、古厝,親自感受海濱、康樂、舊港、港北等四里的歷史、特色及現階段發展歷程。
不同社區如何面對困境並設法突破、有任何規劃與展望等,從中找出可利用之特色資源,也是後續課程中學生須與社區集思廣益待解課題之一。
112/10/24
何謂ESG永續報告書?由當今最夯工作—永續管理師毫無保留告訴同學們從事這份工作的甘苦,需具備的特質與能力等。同時也介紹綠色金融、資訊安全對於公司行號的重要性。期待學生連結企業端的永續案例,舉一反三,應用於期末成果中。
大合照
專心聆聽講師介紹
ESG代表甚麼?
112/10/31
在大庄國小引以為傲的三合一生態園區內,由國小生指導大學生製作窯烤披薩,互相學習。接著由大庄許校長介紹目前學校發展的特色課程活動,朝向永續校園的目標努力。特別邀請竹魚水產分享永續經營的歷程,品嘗新鮮的烏魚米粉,感受在地產業的韌性。最後由已是綠旗學校的大山國小徐校長交流取得認證的經驗與規劃,建議可行主題方向。下周將拜訪大山國小,也期待同學們努力發想,於期末提出企畫書,協助大庄國小取得台美生態學校認證。
P.S.「國際生態學校」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環境教育計畫,由環境教育基金會FEE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發起,然而台灣目前並未加入會員,故由此延伸出「台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由美國環保署、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NWF)及其他國內外組織共同合作建立,其認證方式亦接軌國際。該計畫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發現問題到參與行動方案、討論決策等,讓學生主動認識環境、社區,教師則從旁引導協助。(臺美生態學校夥伴官網)
仔細測量麵團大小
小朋友指導大朋友們製作披薩
大庄國小許校長介紹校內永續目標
大山國小徐校長綠旗認證經驗分享
講師及參與教師們合照
享用烏魚米粉及披薩
112/11/07
特地至目前已拿到三面綠旗認證,正朝向永久生態學校前進的大山國小拜訪學習。首先由徐校長介紹校內師生如何共同發想、動手完成課程製作或計畫,取得台美生態學校認證。也從大山校園周邊地區發展延伸,設計課程,讓學生從小扎根土地,認識環境、與時俱進。欣賞由國小學生及家長共同演出之環保行動劇,並聆聽小學生蜂課程簡報,讓同學們體驗課程成果,感受到學校規模雖小,但校內師生的夢想與願景依然遠大,打造永續低碳校園。藉由這幾次參訪讓同學們創意發想大庄的生態學校提案,並於期末報告!
大山國小的綠旗認證
徐校長介紹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NEED)如何執行
由小朋友及家長演出環保行動劇
由小朋友講解「蜂瀰校園行動」課程
大山國小課程方案分享與體驗
大山國小獨居蜂箱展示
112/11/08
由荒野保護協會張老師帶領同學走訪香山濕地,並參觀香山濕地博物館,了解當地生態環境。拜訪目前香山地區仍在養蚵的蚵農們,分組進行田野調查及訪談,了解養蚵產業的興衰與秘辛。
後續再透過資料整理與分析,將主題成果呈現於期末報告中,製作一本屬於香山蚵業的調查小書。
香山濕地賞蟹步道生態解說
參觀香山濕地博物館
王姓蚵農剖蚵
分組訪問王姓蚵農
分組訪問林阿嬤
分組訪問林姓蚵農
112/12/12
透過先前的參訪了解大庄國小的現狀與需求,並集結「永續發展教育與法治素養」一整學期不論課堂或參訪中所學習到的精華,針對大庄國小取得台美生態學校認證之目標,提出相關建議與行動方案。
三組同學報告各有特色,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結合自身經驗,盤點資源、設計多元的方案,建議可執行之方向,規劃短、中、長期目標。再由大庄國小許校長、陳主任根據各組提案提問,也分享實務面的回饋,透過師生雙方正向激盪,是很棒的學習機會與經驗。
提出永續校園行動專案
回應大庄許校長關於生物多樣性方案的提問
盤點大庄資源,設定未來目標願景
感受永續零廢校園推動之教材—蚯蚓
大庄許校長評論、提問
楊老師總結評論
整片延伸到海邊都是海馬齒
海馬齒移除中
成袋清除的海馬齒
整片延伸到海邊都是海馬齒
海馬齒移除中
成袋清除的海馬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