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學之旅
過去,北部市場近八成的蚵仔從香山蚵田產出,盛極一時,但綠牡蠣事件爆發之後,養蚵相關產業大幅萎縮,曾經在美山、朝山一帶,居民整街剖蚵的榮景也不復存在,從業人力高齡化,後繼無人,養蚵專業與技術逐漸被人遺忘。
而竹松社區大學「蚵學之旅」系列活動規劃,則以「蚵」為主題,探討人、環境、產業三者間的關係。帶領參與者認識香山天后宮文史、朝山社區堤防遺跡與海岸線的演變、香山濕地的環境、動植物以及討論蚵業消退議題等,結合地方風土、在地文史與環境教育。
活動辦理時間為8/12、9/25、10/15、10/17共計四場,參加民眾包含學生、成人、小朋友,活動過後反應熱烈。
參與者分享對於香山的印象
香山天后宮文史解說
從曬船橋上看香山濕地
堤防與社區文化簡介
剖蚵體驗
配對紙張資訊,介紹「蚵殼的現代利用」
尋蚵啟事
香山是台灣最北端的蚵養殖地,而這些蚵的家—香山濕地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屬於國家級重要濕地。在關注香山沿海議題的同時,「蚵學之旅—尋蚵啟事」系列活動透過以下:「香山濕地走讀」、「戲說沿海歷史」、「台語繪本導讀」、「蚵學講座」等四個主軸,引導民眾回顧香山蚵業與沿海發展軌跡,希望藉由不一樣的活動形式讓民眾更了解香山蚵業與沿海濕地生態,並非只關注香山蚵業的轉型或再生,而是透過蚵作為媒介,建構一方教育機會,拉近人與海洋的距離,進而促進友善環境行動。
活動辦理時間為11/4、11/5兩日,參與民眾包含親子及成人,一同度過知識滿滿的周末。
「香山濕地」是寶貴的大自然教室。講師帶領參與民眾沿途認識海岸邊的防風植物與定沙植物,接著實際踏進香山濕地,學習辨別常見螃蟹與溼地生態,更了解蚵所生長的環境,進而延伸思考蚵產業發展變遷,透過親自接觸,拉近大家與環境議題的距離。
防風植物介紹
蚵的生態解說
香山濕地螃蟹觀察
香山濕地遠處的蚵架
螃蟹種類辨識
活動結束後訪問參與民眾心得
香山天后宮位於朝山社區,象徵著台灣沿海的歷史與信仰,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本次活動利用親子共玩的戲劇遊戲與角色扮演活動,以沉浸式體驗方式,讓民眾認識當年新竹沿海的歷史故事。演出清朝時期漢人遠從唐山渡海來台的艱辛與其背後的原因,了解漢人與竹塹社族群衝突議題,最後到香山蚵業養殖的起始,體驗不一樣的「蚵學史」。
由老師與助教演出先民來台之因
扮裝體驗「一、二、三偷渡客」遊戲
藉由當地地景藝術,共演唐山過台灣橋段
隨著社會發展、工業汙染遽增,香山養蚵產業凋零,曾經四百多戶的養蚵人家,如今只剩零星幾戶持續養殖。而新出版的台文繪本《蚵仔夜行軍》,恰巧類似新竹香山養蚵人家為生活奮鬥的情境,故事中的蚵仔擬人化,自立自強地組成了軍隊要反抗!藉此機會,活動即帶大家以台文繪本《蚵仔夜行軍》為主體,結合新竹香山的生態,認識蚵仔的一生。除了探討生態與工業發展間的拉扯外,更期待透過台文繪本,推廣本土語文。
老師以台語唸出蚵類料理,小朋友負責用黏黏球丟項該項料理
香山濕地撿蚵殼
製作環保蠟燭,蚵殼再利用
餐桌上肥美誘人的蚵仔是從哪裡來的呢?台灣各地的蚵仔養殖方式,怎麼長得不太一樣?這些養蚵人家有什麼樣的生命經驗?如何和蚵仔、海洋、其他物種產生連結?這場演講通通告訴你!郭育伶講師在嘉義縣沿海漁村進行長時間駐點調查,具有紮實田野經驗,由第一線人員親身分享蚵仔養殖業中不為人知的秘辛!講座結束後對於蚵頗有熱情的參與民眾們互動熱絡,欲罷不能!
講師介紹台灣蚵業
參與民眾專心聽講
香山濕地自然觀察員王大哥分享在地蚵業觀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