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泛論「反語法」在古典小說美學中的修辭作用:
並一瞥明末清初怪僻繪畫的相關現象
浦安迪(Andrew Henry Plaks)*
摘要
此文原為中國敘事學國際研討會的主題演講所撰,其中擬回顧治中國古典小說的慣用術語,即外語文學批評詞彙稱為「irony」 這個觀念。首先泛論所謂「反語法」在溝通理論中更廣意的修辭作用。這裏辨別兩種「說此意彼」的語言效果,其一指說者/作者以反面的表現法來襯托某種隱藏的心意,使聽者/讀者揣摩正面說法內含的本意。第二種稱之「sarcasm」與此不同,發言者隨意抛開一句挖苦的話,對聽者是否了解無所謂。
接著一瞥繪畫的藝術媒介,在明末清初,與四大奇書名盛一世的同一時期,有一系列用變形筆法的怪僻文人畫家,故意違反宮廷山水畫的美學慣例,造出某種與反語筆法有類似作風的新奇表現。最後返回書面藝術的領域,專注最沁入反語色彩的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以重新評估反語修辭法的美學作用。
*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東亞研究教授
【專題演講】
歷史意義構築的兩種模式:《春秋經》與三傳的詮釋系統
蔡英俊*
摘要
本次的講題主要是透過歷史意識的重建,探討中國古典文化傳統中對於「歷史」概念的形塑。檢視《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春秋經》系列的註釋著作是歸類在「經」部的「春秋」類,而「史傳」等相關的著作則列為「史」部,並在史部依次別列十五項子目,包括「地理」、「史評」等類。這種理解與認知,當然值得我們加以辨析,提出可能的說解。依據《四庫全書總目》的提示:「說經家之有門戶,自春秋三傳始,然迄能並立於世,其間諸儒之論,中唐以前則左氏勝,啖助、趙匡以逮北宋,則公羊、穀梁勝」,這段敘述可能不盡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我的講題將集中討論漢代思想中對於春秋三傳的定位及其衍生的兩種觀照歷史、構築歷史意義的兩種模式,亦即歷史敘事與歷史評斷。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一場次】
追憶與交通──六朝冥感敘述研究
劉苑如*
摘要
本文將以中古早期的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材料,採用保羅‧呂格爾(Paul Ricoeur, 1913-2005)的「三重模擬」(threefold. Mimesis)為一種閱讀策略,回到信仰者的人際網絡中,將其敘事作為一個「行動」觀察,比較三部《應驗記》的經驗者、記錄者、編輯者與閱聽者,彼此之間如何藉由靈異經驗的追憶、編排、佈局,重新召回與神靈接觸之際的感動、交通與認同,方可形成一個「活」的信仰經驗的交流網,並闡釋此一敘事在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意義與價值。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第一場次】
日本漢詩人如何接受「詩史」概念
——以菅原道真為中心——
長谷部剛*
摘要
日本人七世紀就開始漢詩文寫作而出現了《懷風藻》《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漢詩文集,但這些選集以遊覽詩、唱和詩、詠物詩、樂府詩為中心,七-九世紀的日本漢詩都缺乏敘事詩的因素。
到了九世紀後半,菅原道真(845-903)以杜甫、白居易為模範而留下了〈寒早十首〉、〈行春詞〉、〈路遇白頭翁〉、〈舟行五事〉、〈丙午之歲四月七日,予初莅境,巡視州府……〉、〈詠樂天北窗三友詩〉、〈敘意一百韻〉等長篇諷刺詩、敘事詩。菅原道真的這些富有社會性的敘事詩可以說是在日本漢詩史上第一批出現的「詩史」。
報告者利用「『詩史』概念的傳播」這種視點來解讀菅原道真的敘事詩。
關鍵詞:敘事學、詩史、《白氏文集》、菅原道真、日本平安朝漢文學
* 關西大學文學部総合人文學科中國學教授
【第二場次】
試論宋代筆記在中國敘事學中的地位
──以蘇轍《龍川別志》為討論中心
李貞慧*
摘要
源出史學,而與歷史敘事關係密切,是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的一大特色,《史記》以下,如六朝雜傳,唐宋碑誌、傳狀、序、記等集部文,唐傳奇、「史統散而小說興」的明清小說等,莫不與史學相關,共同構成中國敘事文學的主要脈絡。宋代筆記,則是近年宋代文史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學界一般認為,宋代筆記具有強烈的史學與知識性格,意欲與當代官方歷史著作互參、駁論,或記錄時代,並寄寓作者的個人經驗、情感等,其實是許多宋代筆記重要的書寫意識及內容,不宜因少數故事性強的篇章,而與虛構性的「小說」混為一談。本文將以蘇轍《龍川別志》卷下為討論中心,由其內容及書寫方式,先定位其在宋代文學及史學中的意義,再參酌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對「小說」的分類及論述,嘗試討論宋代筆記在中國敘事傳統中的地位。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二場次】
「今文苑」與「小說言」:論李開先的群像敘事
葉曄*
摘要
《李中麓閒居集》卷九、卷十中有二十餘篇文傳,是李開先對近當代文壇的一次有意識的群像敘事。因文獻流通的局限,基於誌狀、文集、見聞等不同素材的文傳創作,表現為作者對不同文獻層級的差別對待,及由此變化而來的不同寫作技法。李開先對當代文學史書寫的介入方式亦複雜多樣,包括設置了以復古派、唐宋派、周邊友人為層級的群落結構,以「互見」或「直敘」法達成不避美醜的敘事效果,基於當事人視角的「首尾附益」,懷人組詩與「今文苑傳」在創作時間上的先後呼應等。更可貴的是,李開先作為著名曲家及最早接觸通俗白話小說的士大夫作家之一,積極地將俗文學元素植入傳統的傳記文寫作之中。通俗小說語言及其技法的介入,口傳文學書籍化的影響下對口述史材料的再重視,基於知識人市儈化習氣的審醜模式開拓,皆可視為李開先對時代文學新風的捕捉,及在文傳創作中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李開先、傳記文學、史料層級、今文苑傳、敘事技法
* 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第三場次】
論《世說新語》在古典敘事文傳統中的繼承與演進
──與《左傳》、《說苑》的比較研究
劉承慧*
摘要
中古《世說新語》上承《左傳》、《說苑》等子史敘事文本,下開「世說體」先河,造就獨樹一幟的志人小說。本文比較它和《左傳》、《說苑》的異同,認為它雖與《左傳》體製不同,敘事體裁程式卻是異曲同工;儘管沿襲秦漢雜家著作如《說苑》的門類敘事,卻因為能運用體裁程式展現多重觀點而超越相同體製的前文本。此外魏晉時期歷史書寫題材從國之大事轉向社會文化活動,使《世說》帶有鮮明的人文意趣。它在情節記敘中以衣飾形貌勾勒人物的神態,夾以敘述者對人物心理的揣摩,以人物動態描寫取代事件敘述,各種帶有情意的片段最終使它成為一部動靜交錯的中古浮世繪。
關鍵詞:世說新語、古典敘事文、敘事體裁程式、人文意趣、歷史書寫的轉變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三場次】
清初虞山詩派的詩歌敘事
李欣錫*
摘要
虞山詩派為清初詩壇的重要詩派,引領當時詩歌創作風氣、審美趨向和理論視野,影響甚大。其代表性詩人之創作論、詩學觀,值得深入探討。就筆者長期關注之錢謙益、宗錢派詩人群面貌和「東澗詩法」的建構等議題,若著眼於和牧齋師友契誼關係、個人創作內涵與詩歌成就,在探究虞山詩學本質的意義上,錢曾、錢陸燦、陸貽典諸人應被重新審視、評價。虞山詩派內,馮舒、馮班兄弟及宗馮派詩人,在錢謙益詩學主張和創作信念的號召、推動下,仍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寖有凌駕之勢,並蔚為主流,其漸變之徵兆與轉關,由作品中當能覷見端倪,因此,本文選擇以「詩歌敘事」做為觀察切入點,盼能掌握詩派內部詩學傾向的發展軌跡。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第三場次】
復仇作為工夫:讀王夫之《龍舟會》雜劇
許暉林*
摘要
明末清初的文人多以雜劇抒發亡國遺恨。王夫之的《龍舟會》就是其中一種。《龍舟會》改編自唐傳奇〈謝小娥傳〉與〈尼妙寂〉。過去學者討論《龍舟會》多將焦點放在它與唐傳奇、甚至是由唐傳奇衍生的晚明代話本之間的差異比較。然而,單是將《龍舟會》與小說傳統比較,無疑低估了這齣雜劇的複雜性。王夫之是明末大儒,不僅在哲學及史學上有高深的造詣,而且與大部分宋明理學家不同的是,他有極為豐富的文學創作,包括詩、文、賦以及詩學批評。本文將《龍舟會》對唐傳奇的改編,放在該劇和王夫之本身的詩文創作及批評、哲學思想與史論的互文關係中閱讀。藉由這一方式,本文試圖對《龍舟會》的遺民書寫提出不同於以敘事文類接受史為主軸的新的理解。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第四場次】
《徐霞客遊記》的知識表述、敘事形構與生命書寫
范宜如*
摘要
本文嘗試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之下,更細膩地探索、考察《徐霞客遊記》日記體之敘事,如何呈現生命情識與地理特徵,體現山岳書寫的現場感及穿透力;並藉由「生命書寫」(Life Writing)的觀點,考察《徐霞客遊記》中社會脈絡下的人我關係之網。
徐霞客以「日記」作為敘述文體,呈現了每日紀事的情緒與感受,再現旅行者的心靈圖景,書寫冒險登臨的身體感,包含岔出(或插入)、交錯的傳說與耳聞,呈現了行旅中的觀看與敘述。由於每「日」之「記」的時間特質,於是產生事件起伏的「敘事弧」。透過日記書寫的時間感,審視「日記」的書寫情境、書寫心態以及書寫意識,可以看見個別串聯成連續性情節的歷程。此外,若從「生命書寫」角度檢視徐霞客身為壯遊者的冒險心態,面對他者的自我對話與思辨,遭逢困頓的自我消解,或可為已成經典的「徐學」研究進行當代反思,彰顯(後)疫情下的人文觀照。
*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第四場次】
摘要
清初流放東北的事件涉及歷史、政治、文化、文學種種方面,其規模之大、牽涉之廣史無前例。不少流人在戍所仍寫作不輟,其詩文作品大有探論的價值。本文探析方孝標 (1618-1696) 在赴寧古塔途中所作組詩〈東征雜詠〉,其內容、情感、語言異常引人入勝。本文探索下列問題:流人難以言喻的精神、心理狀況是如何經由文本的文學、美學機制而得以反映、再現的?流放世界的間隙性「閾限」(liminality) 與流放文字本身的「閾限」是怎樣的一種依存關係?我們又可以怎樣從歷史、哲學、文學的角度去理解、描述這種「居間性」(inbetweenness)?這些提問有助我們理解「流人作為詩人」或「詩人變作流人」的方孝標的形象與聲音。我們也將看到,流人在異域的山川風物中,在文化與語言的差異中,在精神與肉體的卑辱經驗中,以及在迷惘困惑的自我主體性中,必然會遇上一個「他者」(other)。
關鍵詞:流放、方孝標、東征雜詠、寧古塔、流放詩學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第五場次】
敦煌講史講唱文學的佛教敘事
楊明璋*
摘要
唐五代宋初的「講史」講唱文學有部分作品不時穿插有佛教元素的敘事,像〈唐太宗入冥記〉講述太宗入冥所遇的種種,表現的即是典型的佛教幽冥世界觀;而〈韓擒虎話本〉一開頭的法華和尚,卷末的五道大神、天曹地府等,〈董永變文〉的善惡童子、帝釋、阿耨池,〈舜子變〉的帝釋,〈齖[齒可]書〉末尾的「呪曰」,甚至分別有濃厚儒家色彩的〈孔子項託相問書〉及道教色彩的〈葉淨能詩〉,前者有石堂、石師子、石金剛,後者有「帝釋」差神人送符本等具佛教色彩的敘事,又葉淨能以隱身術入大內的情節也和姚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所記龍樹菩薩皈依佛前的作為是一致。究竟是什麼緣故,致使這些講史講唱文學作品都帶有佛教元素的敘事?講唱者基於何種語境有此一類的敘事?有無可能這些講史講唱作品的講唱者,和講經講唱一樣,也是出自僧人的編創?又〈董永變文〉一開頭也有「大眾志心須淨聽,先須孝順阿耶孃,好事惡事皆抄錄,善惡童子每抄將」等頗似講經講唱的語句,像〈盂蘭盆經講經文〉就有類似的句子──「大眾須生敬重心,知道此經行孝行」,而到了宋代同樣是講述董永與織女故事的《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記〉,其故事情節較〈董永變文〉,既有承襲的痕跡,亦有所增添,更有意思的是〈董永變文〉中原本的佛教人物與詞彙,已被玉帝、仙女、嚴君平等道教人物與詞彙取代。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五場次】
傳奇、傳記、小說──對三個概念及相關學術史的思考
羅寧*
摘要
今人將傳奇看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重要類別,但傳奇的界定和範圍卻一直是學界的難題。在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用傳記、雜傳、雜傳記來稱呼《霍小玉傳》等今人所說的傳奇作品,元明清時期傳奇一詞一般指稱戲曲文本,1920年代之後纔同時用以指稱一個小說類別,並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一環。實際上作為古代小說之一類的傳奇,是隨著文學觀念和小說觀念的轉變,在現代學術體系中建構出來的概念和文類,人們以現代的文學觀念和審美趣味去審視、選擇古代材料,建構出了傳奇的譜系和歷史。回復到古代學術和思想的實際就會發現,今人所謂傳奇的作品,其主體是傳奇性(體)傳記,又經擴大化加入小說中的篇段以及其他文體和文類的作品。而小說中的傳奇筆法和風格,違背小說記見聞的寫作原則,清代學者也多有批評。將傳奇理解為一種風格和寫法,能更好地認識小說、傳記這兩大文類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
【第五場次】
出入文史:明代中期的私史敘事與京城流言
王鴻泰*
摘要
明清士人之知識活動,略可分為古文、時文與道學三個基本範疇,好古之士則多游藝於詩文寫作。然則,好古文人在實際寫作上,面向甚廣,抒情之外,亦多碑銘序記之文,如此寫作乃多出入文史,其用心與形式也往往兩者兼具。
明清文人常喜追逐新聞,形諸筆記,措意史傳;鼎革之際,更多文人感時憂國,雜記時事,寄託史意。凡此雜史,形式多樣,亦文亦史。實則,好文之士多熱衷新聞故事(瑣事)之傳衍,游移於不同文類,且多方流傳過程中,踵事增華,書寫內容與形式相隨變化,往往文史交錯。本文嘗試探究此類出入文史之書寫,尋繹其「文」之概念,並挖掘其中訊息傳播與知識建構之意涵。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第六場次】
從「詩用」視域探析
龔鼎孳「和杜韻詩」之創作實踐與指涉意涵
王學玲*
摘要
龔鼎孳(1616-1673),字孝升,號芝麓,安徽合肥人,先後出仕明、大順、清三個政權,在清初京師詩壇深具影響力。他特別推崇杜甫及其詩歌,並透過「和韻」的方式來貼近自己所追慕的典範,尤其常在宴飲聚會上,與友朋集體和杜詩原韻原字,相互贈答唱和。然而,龔詩多和古人詩韻,喜作宴飲酬酢之作的書寫特徵,自清初便引發意見相左,褒貶不一的評述,以致龔鼎孳的詩歌成就與詩史地位,不僅在「江左三大家」中列居末位,甚至被指為難入名家之列。
本文擬從「詩用」的角度,深入探析龔鼎孳之和杜韻詩,也就是將詮釋視域轉向詩的「社會文化性功用」,主張和杜韻詩不只是一種文學題材或藝術技藝,更是一種不離詩人之存在實境、生命際遇與政治社會活動的文化現象或產物。
論文首先闡述龔氏奉使頒詔粵東,於途中所書寫的一系列和杜韻詩,經由動態之社會文化情境與事件情境,抉發其間所蘊含的諷諭意圖、意義指涉與效用。接著闡述他如何透過和杜韻詩,或與個別之知己至交,或在群體的交往場域,相互贈答唱和,從而達到發抒情志,彼此療慰的通感功用。最後,藉由龔鼎孳及其創作實踐,我們或可重新思考應酬詩歌的意義與價值,體認「詩用」詮釋視域之內涵及重要性。
關鍵詞:龔鼎孳、仕清明臣、和杜韻詩、詩用學、應酬詩學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六場次】
欲拭安可得:
劉希武譯〈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情歌六十首〉探賾
陳煒舜*
摘要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1683-1706?)為西藏著名詩人。民國19年,于道泉以白話漢文及英文翻譯六世達賴詩歌六十二首,發表於中研院史語所單刊。于氏譯本於藏文原文甚為忠實,然辭采稍遜。1939年1月,劉希武(1901-1956)以于本為據,用五絕體式重譯成〈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情歌六十首〉,1939年6月發表於《康導月刊》,為最早之舊體改譯本。同年2月,曾緘也投入了改譯工作,其七絕體式,膾炙人口。本文以于譯本為基礎,曾譯本為參照,輔以P. K. Sørensen校註本等,從五絕體式之運用、相對於原文句式之存與變,以及比喻、意象與典故之運用等方面入手,考察劉希武譯本之特色。
關鍵詞︰劉希武(1901-1956)、倉央嘉措情歌、格律詩、佛教文學、翻譯文學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