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Books:
Plaks, Andrew Henry. Mingdai xiaoshuo sida qishu. Beijing: Zhongguo heping chubanshe, 1993. Revised edition published with Beijing: Sanlian shudian, 2006.
Plaks, Andrew Henry. Hung-lou meng p'i-yü p'ian-ch'üan. Taipei: Nan-t'ien shu-chü, 1997. 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with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Plaks, Andrew Henry. Zhongguo xushixue.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Edited Books:
Plaks, Andrew Henry, trans.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Articles:
Plaks, Andrew Henry 浦安迪. “Completeness and Partiality in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on Honglou meng 紅樓夢批語偏全.” Tamkang Review 淡江評論36.1-2 (Dec. 2005), 117-135.
Plaks, Andrew Henry. “Research on the Gest Library Cribbing Garment,” The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11/2(2004): 1-39.
Plaks, Andrew Henry. “The Prose of Our Time.” In 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edited by Willard J. Peterson, Andrew Henry Plaks, and Ying-shih Yü, 206-217.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laks, Andrew Henry. “The Confuci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Jew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Kaifeng Stelae Inscriptions.” In Sino-Judaica: 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Sino-Judaic Institute Vol.1, edited by Jonathan Goldstein, 47-62. New York and London: M.E. Sharpe, 1991. Also published in East Gate of Kaifeng: A Jewish World inside Chin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dited by M. Patricia Needle, 29-38, 1992.
Plaks, Andrew Henry. “The Aesthetics of Irony in Late-Ming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In Words and Image: Chinese Poetry ,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dited by Freda Murck, and Wen Fong, 487-500.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Book Chapters:
Plaks, Andrew Henry, “Xin as the Seat of the Emotions in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In Love, Hatred, and Other Passions, edited by Paolo Santangelo, and Donatella Guida, 113-125. Leiden: Brill, 2006.
Plaks, Andrew Henry, “Why the Chinese Gods Don't Suffer?” In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edited by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123-134.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laks, Andrew Henry, “Creation and Non-creation in Early Chinese Texts.” In Genesis and Regeneration: Essays on Conceptions of Origins, edited by Shaul Shaked, 164-191. Jerusalem: Israe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2005.
Translations:
Plaks, Andrew Henry, trans. Derech ha'emtsa ve-kiyuma, translation with full annotation of Zhongyong. Jerusalem: Mosad Bialik, 2004.
Plaks, Andrew Henry, trans. The Highest Order of Cultivation an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Mean.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3.
二、學經歷
學歷:普林斯頓大學東方研究系博士
經歷: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榮休教授
現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東亞研究教授
第一場次主持人、第四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8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Tsai, Ying-chun. “Text,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rwick, 1997.【博士論文】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專書(論文之一章)
蔡英俊,〈古典詩研究的另一個起點:解讀徐復觀中國古典詩的研究路徑〉,收入廖棟樑、曾守正主編,《生命、語言與形式——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出版中。
蔡英俊,〈歷史、敘述與認同:抒情傳統論述視野下「歷史」與「敘事」的問題〉,收入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1-34。
蔡英俊,〈「再現」與「變奏」:再論「擬古」與「擬作」〉,收入林玫儀主編,《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頁19-38。
蔡英俊,〈「詩史」概念再界定——兼論中國古典詩中「叙事」的問題〉,收入蔡英俊等,《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頁1-21。
期刊論文
蔡英俊,〈「變」與「辨」在「古今」問題上的理論視角及其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第37期,2020年6月,頁3-22。
蔡英俊,〈「自然」、「山水」與「風景」——概念的比較分析〉,《清華中文學報》第18期,2017年12月,頁101-147。
蔡英俊,〈「自然」概念的發展及其意義的轉換〉,《政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7年6月,頁9-43。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3-44。
學術會議論文:
蔡英俊,〈「反諷」——民國「新」詩學思潮發展的未竟之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蔡英俊,〈古典詩研究的另一個起點:徐復觀關於中國古典詩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
蔡英俊,〈古典山水詩發展的形貌〉,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2019年3月23-24日。
蔡英俊,〈詩無達詁——文學閱讀與意義詮釋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文學閱讀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2017年6月10-11日。
二、學經歷
學歷:英國華威克大學比較文學理論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與會學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第二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모문방(毛文芳)著,심경호(沈慶昊)譯,행락도를 그리다 : 명청시대 문인의 화상과 제영,서울(首爾):고려대학교 출판 문화원(高麗大學出版文化院),2018年。
毛文芳,《詩‧畫‧遊‧觀:晚明文化及審美意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毛文芳,《歷代女性詩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
毛文芳,《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題詠探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專書論文
毛文芳,〈生命圖史與文本複調:晚清《鴻雪因緣圖記》初探〉,收入吳盛青主編,《旅行的圖像與文本:現代華語語境中的媒介互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3-30。
毛文芳,〈明清群體合像文本的抒情向度〉,收入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編,《「嘉定文派與明代詩文」國際學術研計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78-100。
毛文芳,〈寫我心曲:甲申事變氛圍下項聖謨(1597-1658)的詩畫文本探析〉,收入施懿琳等編,《時空視域的交融:文學與文化論叢》,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1年。
期刊論文
毛文芳,〈圖中物色:明清「三好」/「郎與麗」類型畫像文本之隱喻觀看與抒情演繹〉,《人文中國學報》2017年第2期,頁1-47。
毛文芳,〈禮物:朝鮮與盛清文人的畫像墨緣及相涉問題〉,《中正漢學研究》第28期,2016年,頁191-240。
毛文芳,〈孝著丹青:明末黃向堅「萬里尋親」的多重文本交織〉,《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第2期,頁95-117。
會議論文
毛文芳,〈清代「三好圖」的畫像意涵及近世轉型〉,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臺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2018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6月30日-7月1日。
毛文芳,〈明清履歷圖誌的東亞觀照〉,中央研究院明清推動委員會主辦,2017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研討會,2017年12月18-20日。
毛文芳,〈多重交織的文獻平台:明代的《安南來威圖冊》〉,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產》編輯部、暨南大學文學院、暨南大學出版社合辦,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第十一屆年會,2017年11月8-11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二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王基倫,《韓愈詩選》,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2016年。
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傅武光主編,王基倫等編著,《中國歷代文選》,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6年。
專書論文
王基倫,〈承繼與新變:韓愈柳宗元傳狀文〉,收入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135-166。
王基倫,〈1950年代以來「核心漢學」之變遷以及韓國、日本漢學板塊位移的考察〉,收入許文齡等執行編輯,《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頁1483-1504。
王基倫,〈古文解讀──以韓愈〈新修滕王閣記〉為例〉,收入謝明勳等主編,《中文創意教學示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頁65-87。
期刊論文
王基倫,〈承繼與新變:韓愈柳宗元傳狀文研究〉,《勵耘學刊(文學卷)》2016年第2輯,頁48-75。
王基倫,〈曾鞏筆下的女性書寫:一個來自儒家生命的思索〉,《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9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24。
王基倫,〈《禮》與柳宗元古文〉,《文與哲》第23期,2013年12月,頁69-98。
會議論文
王基倫,〈唐代柳宗元儒、釋、道的思想會通〉,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中國文學、歷史與社會的多重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4-5日。
王基倫,〈陳師道《後山詩話》的文體觀探究〉,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9月1-2日。
王基倫,〈承繼與新變:韓愈柳宗元傳狀文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2月19-20日。
王基倫,〈唐代柳宗元儒、釋、道的思想變遷與會通〉,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合辦,第八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2016年11月26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優聘教授
第四場次評論人、第六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期刊論文
王學玲,〈歷史敘述與自我詮辯——「貳臣」張縉彥鼎革出處的辨析與意涵〉,《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2期,2017年6月,頁87-123。
王學玲,〈苦行歷險與嚴辨華夷——清初屈大均之秦晉「宗周」游〉,《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2014年12月,頁265-307。
王學玲,〈秋菊與秋決:清初仕清文人周亮工閩獄詩探析〉,《國文學報》第56期,2014年12月,頁95-122。
會議論文
王學玲,〈閒者即是主人——西山「退谷」之居遊空間與清初京師文人的仕隱意識、自我遮蔽〉,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與時俱進——古典文學的傳承與新變學術研討會,2019年11月23日。
王學玲,〈詩情招魂與袈裟胭脂——從王曇、孫原湘之悼亡詩與艷體詩論嘉道文人之夫妻情誼書寫的嬗變與意涵〉,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文心千古事,道言尋常理」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25日。
王學玲,〈雕橋行樂——晚明清初真定梁氏園林之建構與題詠〉,臺灣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情生驛動:從情的東亞現代性到文本跨語境行旅」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2月22-23日。
王學玲,〈夢餘春明畿輔——論孫承澤(1592-1676)及其帝京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古典文學的『物』與『我』」計畫研究團隊、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合辦,物我相契——明清文學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7-8日。
研究報告
王學玲,〈龔鼎孳及其詩歌重探——以酬唱贈答與用杜甫詩韻為觀察視角〉,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6-2410-H-260-044-,2019年。
王學玲,〈清初在京漢臣之交遊與書寫:丁耀亢「陸舫」之文人群體研究〉,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4-2410-H-260-035-MY2,2018年。
王學玲,〈從考論舊朝史政到見證新世盛音:晚明清初河南真定梁氏及其文史藝術探析〉,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2-2410-H-260-065-MY2,2016年。
其他
王學玲,〈巧扮男裝訪儒士——明末才女柳如是〉,《暨大電子雜誌》第26期,2004年10月。
王學玲,〈不讓鬚眉的女作家——李清照〉,《暨大電子雜誌》第23期,2003年10月。
王學玲,〈《午夢堂集》中的家族經艷——一個以女性為主的創作群體〉,《暨大電子雜誌》第21期,2003年4月。
二、學經歷
學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五場次發表人、圓桌會議討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4年。
專書(論文之一章)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游與名利經營〉,收入王璦玲編,《跨界想像與文化書寫——近代文人生活的道與藝》,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中。
王鴻泰,〈明清間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12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17年。
王鴻泰,〈談兵論劍:明代士人的武俠風尚〉,收入唐力行主編,《江南社會歷史評論》第12期,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246-271。
王鴻泰,〈入城/不入城:明清間士人的城市概念與社交意涵〉,《江南社會歷史評論》第11期,上海:商務印書館,2017年,頁116-142。
期刊論文
王鴻泰,〈城市圖像的建構:近百年來明清城市史研究的轉折與拓展〉,《明代研究》第34期,2020年6月,頁185-238。
王鴻泰,〈追求優雅人生——明清士人的科舉壓力與美學生活〉,《故宮文物月刊》第441期,2019年12月,頁4-15。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0期,2018年11月,頁115-162。
學術會議論文
王鴻泰,〈晚明士人的交遊風尚〉,中華文物學會主辦,中華文物學會四十周年慶論壇,2018年10月19日。
王鴻泰,〈學屬對覘器識——明清士人的啟蒙教育、對句練習與文人性格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7年度第八次學術講論會,2018年4月23日。
王鴻泰,〈借交成名——何良俊的交游活動與成名之道〉,上海師大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第11屆江南社會史國際學術論壇」,2017年11月3-4日。
王鴻泰,〈妖人妖言:明代成化朝的訊息掌控與政治操作〉,科技部訊息傳播與國家社會聯繫——議題研發及國際合作推動計畫主辦,「訊息傳播與知識實踐」工作坊,2017年10月27-28日。
學術書評
王鴻泰,〈一個精彩豐富的時代——評費振鐘著,《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中國時報》開卷版,2002年7月28日。
王鴻泰,〈游移於傳統與現代之間——評李孝悌著,《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頁289-302。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經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第五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李卓穎、鐘月岑、宋家復、陳秀芬合編,《錢新祖集》第1-2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專書論文
Li, Cho Ying. “As a Sage-king reemerges, All Water Returns to Its Proper Path: Xia Yuanji’s Water Management and the Legitimisation of the Yongle Reign.” In Science and Confucian Statecraft in East Asia, edited by Francesca Bray, and Jongtae Lim, 147-189.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9.
Li, Cho Ying. “Water Management and the Legitimization of the Yongle Reign, 1403-1424: An Approach of Political Ecology.” In Local Rea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edited by T’sui-jung Liu, 51-87.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6.
Hartman, Charles O., 李卓穎,〈新近面世秦檜「宣聖七十二賢贊像」碑記〉,收入苗書梅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178-188。
期刊論文:
李卓穎,〈從委諸天命到追究責任:南唐舊臣入宋之後的歷史認知與書寫〉,《漢學研究》第38卷第2期,2020年6月,頁133-170。
李卓穎,〈易代歷史書寫與明中葉蘇州張士誠記憶之復歸〉,《明代研究》第33期,2019年12月,頁1-60。
李卓穎,〈身分認同之轉變與歷史書寫:以南唐舊臣鄭文寶為例〉,《新史學》第30卷第2期,2019年6月,頁61-110。
會議論文:
李卓穎,〈易代書寫與歷史認知之變〉,「喧嘩的伏流:從異質性重看宋代士人文化」研究團隊主辦,宋代文獻新視野:研究課題及方法的反省與前瞻」國際研討會,2019年12月20-22日。
李卓穎,〈遺民的歷史書寫與身份改易:以鄭文寶南唐二書為例〉,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筆記與宋人的知識建構」國際學術工作坊,2018年11月17-18日。
李卓穎,〈《平吳錄》與明中期的國初記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近世以來文明變遷與交流國際研討會,2018年6月11-13日。
二、學經歷
學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第三場次發表人、第六場次主持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論文之一章)
李欣錫,〈春光中遣動的「秋興」——論錢遵王《判春集》及對錢牧齋「詩史」觀之實踐〉,《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63-325。
期刊論文
李欣錫,〈「明清之際」視域下杜詩學的一個側影——從「前惟山谷後錢盧」談起〉,《清華中文學報》第23期,2020年6月,頁209-263。
李欣錫,〈論「東澗詩法」傳承、演變及其詩學意義:以「詩史互證」為考察視角〉,《中國文學學報》2017年第8期,頁93-123。
李欣錫,〈錢牧齋〈讀梅村宮詹豔詩有感書後四首〉析論〉,《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1月,頁1-42。
會議論文
李欣錫,〈錢謙益「東澗詩法」芻說〉,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李欣錫、侯宇丹,〈錢謙益《有學集》及其詩註版本〉,南京大學文學院主辦,返本開新:明清詩文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11月1-4日。
李欣錫,〈試論嚴熊〈次和友人歲暮雜懷二十首〉於錢謙益「東澗詩法」之繼承與開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合辦,錢謙益暨其詩友門生詩文國際研討會,2018年5月15-16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第二場次發表人、第五場次主持人、
圓桌會議討論人、專題演講主持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貞慧,《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期刊論文
Lee, Chen-Hui, and Huang Yi-Jen. “Recent Taiwanese Scholarship on Song Dynasty Poetry and Prose,”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49 (2020): 455-476.
李貞慧,「《清華學報》在臺復刊50卷特稿:〈論興:一個漢語故事〉」〈引言〉,《清華學報》新第50卷第2期,2020年6月,頁179-181。
李貞慧,〈史家意識與碑誌書寫——以歐陽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所書呂、范事及其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清華學報》第45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559-596。
會議論文
李貞慧,〈傳記視野下的歐陽修墓表〉,《文學遺產》編輯部、蘇州大學文學院合辦,2018年國際中青年學者宋代文學研討會,2018年8月17-20日。
李貞慧,〈記錄日常或威嚴莊重:試論歐陽修《歸田錄》〉,《文學遺產》編輯部、廈門大學合辦,2017年國際中青年學者宋代文學研討會,2017年8月25-27日。
李貞慧,〈舟行日記與宋代散文——以陸游《入蜀記》為討論中心〉,淡江大學主辦,第十五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月12-13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五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林仁昱,《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林仁昱,《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社,2004年。
期刊論文
林仁昱,〈敦煌「散花」歌曲寫卷樣貌與應用意義〉,《敦煌學》第35期,2019年8月,頁93-111。
林仁昱,〈敦煌P.3216、P.2483等卷「阿彌陀讚文」樣貌與應用探究〉,《敦煌學》第34期,2018年8月,頁23-44。
林仁昱,〈星雲大師1950-70年代佛教歌詞創作探究〉,《文學新鑰》第27期,2018年6月,頁53-78。
會議論文
林仁昱,〈寺與廟合作的非物質文資保存與社會貢獻──宜蘭水燈節的傳承與發展探究〉,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合辦,「寺廟文資保存與社會貢獻」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7月22-23日。
林仁昱,〈廿世紀初台灣七夕傳說詮釋與風俗變貌探究〉,中國民俗學會、山東沂源縣文化局主辦,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全國第三屆牛郎織女傳說學術研討會,2017年1月7-10日。
林仁昱,〈明清「觀音歌曲」的演變與發展初探〉,徑山萬壽禪寺、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第四屆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1月4-7日。
林仁昱,〈敦煌觀音歌曲的應用表現與意義探究〉,2016敦煌論壇:交融與創新──紀念莫高窟創建16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浙江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合辦,2016年8月20-22日。
林仁昱,〈上海圖書館藏線裝手抄「民國初年時調唱本」探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明清民國歌謠與民國舊體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7月4-5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第三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林淑貞編纂,《經典詮釋與生命會通》,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8年。
林淑貞,《圖像敘事與多元文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林淑貞,《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專書論文
林淑貞,〈演繹、轉化與運用:民國詩話中的《詩經》學闡釋〉,收入蔡長林主編,《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8年,頁15-54。
林淑貞,〈求味與取境:李炳南《詩階述唐》述評〉,收入林淑貞主編,《應教木鐸振春風:紀念李炳南先生往生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中:青蓮出版社,2017年,頁15-40。
林淑貞,〈台灣地區《詩經》與禮制研究成果綜述:以學位論文為研究範疇〉,收入何修仁等,《明誠贊化:岑溢成教授榮退論文集》,新北:鵝湖月刊社,2017年,頁1-32。
林淑貞,〈文情與畫意:席慕蓉散文與插畫之互詮性〉,收入陳惠齡主編,《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7年,頁385-412。
期刊論文
林淑貞,〈《搜玉小集》編選蠡測與述評〉,《嘉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20年3月,頁151-167。
林淑貞,〈譜系與圖像的建構:民國詩話對《四庫全書提要.詩文評類一》詩論範式的發衍與宣闡〉,《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6期,2019年12月,頁35-65。
林淑貞,〈鏡像下的存在感受:帝國與民國更迭下的詩話書寫類型〉,《東亞漢學研究》第8期,2018年9月,頁110-122。
林淑貞,〈「選詩定篇」與「論述存說」:沈德潛建構詩學史觀隻軌並進之策略及其意義〉,《漢學研究集刊》第26期,2018年6月,97-134。
林淑貞,〈織女形象的顛覆與悖異──唐小說〈郭翰〉對神話傳說之沿承與新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5期,2018年3月,頁37-70。
會議論文
林淑貞,〈符號、敘事與比興:白居易寓言詩「託喻類型」析論〉,淡江大學文學院、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唐代學會合辦,第十四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27-28日。
林淑貞,〈方杞「以佛涉世」的人間關懷與書寫技巧──以《人間難》為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研討會,2020年10月23日。
林淑貞,〈鏡象中的動物世界:陳致元寓言繪本中的敘事模式與主題意蘊〉,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2020第七屆屏東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地全球化的新視域,2020年10月30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三場次主持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林聰舜,《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側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
林聰舜,《儒學與漢帝國意識形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專書論文(含研討會論文已發表者)
林聰舜,〈韓信下趙請立張耳為趙王傳達的訊息〉,收入張大可等主編,《史記論叢》第16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年,頁445-450。
林聰舜,〈向虛構的黃石老人故事靠攏──張良從容避禍的智慧〉,收入張大可等主編,《史記論叢》第14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頁376-383。
林聰舜,〈霍光與宣帝對漢廢帝劉賀的態度〉,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秦漢史第十五屆年會暨海昏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60-269,南昌。2017
林聰舜,〈也談「章邯軍」與「王離軍」〉,收入張大可等主編,《史記論叢》第13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頁599-606。
林聰舜,〈劉秀的「柔道」與劉恆的「豈不仁哉」〉,收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華中師範大學編,《東漢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3-11。
期刊論文
林聰舜,〈「督責」論述與深層的「殺力」觀念的結合──李斯合理化「督責之術」的論述〉,《清華中文學報》第21期,2019年6月,頁51-80。
林聰舜,〈《史記‧商君列傳》中的儒法糾葛〉,《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頁1-4。
林聰舜,〈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在處境認知上的盲點〉,《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9期,2018年5月,頁1-40。
林聰舜,〈齊國的視角—楚漢之際至漢初幾個重要階段的天下變局之詮釋〉,《清華學報》第47卷第3期,2017年9月,頁473-508。
林聰舜,〈李廣之死與「一軍皆哭」──六郡良家子的共同委屈〉,《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頁1-3、6。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一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日]長谷部剛,《杜甫詩文集の形成に関する文献学的研究》,吹田:関西大学出版部,2019年。
[日]長谷部剛,《東洋學文獻類目》,臺北:捷幼出版社,2002年。
期刊論文
[日]長谷部剛,〈敦煌歌辞と日本を結ぶもの〉,《和漢比較文学》第57号,2016年8月,頁17-27。
[日]長谷部剛,〈唐代長短句詞『漁歌』の伝来——嵯峨朝文学と中唐の詩詞——〉,收入北山円正等編,《『日本古代の「漢」と「和」——嵯峨朝の文学から考える——』》,東京:勉誠出版社,2015年,頁37-47。
[日]長谷部剛,〈藤澤南岳と明治大阪詩壇(一)——妻鹿友樵の漢詩への添削について〉,《『泊園』泊園記念会》第54号,2015年6月,頁133-155。
[日]長谷部剛,〈ドイツ語のなかの杜甫―堀辰雄の『杜甫訳詩』とのかかわりを中心に——〉,《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第48輯,2015年4月,頁109-125。
會議論文
[日]長谷部剛,〈明代復古派作品在日本的傳播——以泊園書院為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辦,中日日藏漢籍研討會,2016年12月17日。
[日]長谷部剛,〈《聊齋》與芥川龍之介〉,首都師範大学國學院主辦,海峽兩岸中國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2016年8月20日。
[日]長谷部剛,〈胡關繞風沙,蕭索竟終古——簡論森槐南《李詩講演錄》與龐德《國泰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滄海觀瀾——古典文學體式與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2016年6月17日。
其他
[日]長谷部剛分擔執筆,[日]植木久行編,《中国詩跡事典——漢詩の歌枕——》,東京:研文出版社,2015年,頁131-199。
二、學經歷
學歷:早稲田大學 文學部中國文學博士
經歷:關西大學文學部 綜合人文學科 中國學教授
圓桌會議主持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胡曉真,《明清敘事文學中的城市與生活》,江蘇:譯林出版社,2019年。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簡體本)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期刊論文
Hu, Siao-Chen. “Cultural Self-Definition of Southwest Chieftain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7/1 (2020): 167-191.
胡曉真,〈萬曆平播之役與戰爭書寫的話語競逐〉,《文學遺產》2020年第1期,頁127-143。
胡曉真,〈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53-77。
學術會議論文
胡曉真,〈萬曆平播之役與戰爭書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30日-12月1日。
胡曉真,〈征播所遺——郭子章《黔記》之〈宦賢〉、〈遷客〉、〈寓賢〉章的政治態度與文化詮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文化交流與觀照想像」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2月8-9日。
Hu, Siao-Chen. “The Female Chieftain’s Tribute.” “From Food to Culture: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Food.” Hel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Jan. 28-29, 2016.
胡曉真,〈由〈跳月記〉讀明清文人西南書寫的情感敘事〉,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中文系與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合辦,明代文學學會(籌)第九屆年會暨2013年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24-28日。
專書(論文集中之一章)
Hu, Siao-Chen. “Empathetic Acculturation through Script: Yuefeng xujiu and the Question of Sinoform.” In Reexamining the Sinosphere: Transmiss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East Asia, edited by Nanxiu Qian, Richard J. Smith, and Bowei Zhang, 221-254. New York: Cambria Press, 2020.
胡曉真,〈無線電時代上海女性彈詞開篇的新創作空間——《姜映清彈詞開篇集》小探〉,收入王德威、季進主編,《世界主義的人文視景》,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199-209。
Hu, Siao-Chen. “Voices of Female Educator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Women’s Magazines.” In A Space of Their Own: 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 edited by Joan Judge, Barbara Mittler, and Michel Hocks, 176-1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胡曉真,〈通俗與審美:中國西南地區女土司的貢物〉,收入崔基淑主編,《集體情感的譜系:東亞的集體情感和文化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頁215-234。
二、學經歷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經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第四場次發表人、第六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范宜如,《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年。
范宜如、朱書萱,《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專書(論文之一章)
Fan, Yi-Ju. “The Life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from Southeast Asia: a Study 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Money and Honey”.”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n the Multicultural Era: Value & Life World, edited by Jung Ok Lee, and Nanhee Shin, 172-182. Seoul: CMPress, 2017.
范宜如,〈以生為度,如是我做——報導文學與紀錄片〉,收入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編,《博雅與匯通:師大核心通識課程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頁361-409。
期刊論文
范宜如,〈南方抒情:董傳策的「奇游」書寫〉,《東亞漢學研究》特別號,2020年12月,頁231-240。
范宜如,〈地誌書寫與異族敘述:以魏濬《西事珥》、《嶠南瑣記》為主的考察〉,《東亞漢學研究》特別號,2018年12月,頁143-152。
范宜如,〈評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漢學研究》第36卷第1期,2018年3月,頁329-335。
范宜如,〈被隱蔽的文學想像?——以明代粵西筆記《赤雅》的知識傳述與書寫型態為討論核心〉,《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頁69-102。
會議論文
范宜如,〈地誌書寫與異族敘述——以魏濬《西事珥》、《嶠南瑣記》為主的考察〉,韓國全北大學等主辦,「東亞學藝」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12月8日。
范宜如,〈明代文人的西南書寫:以王士性、謝肇淛、徐弘祖為考察對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合辦,第三屆滄海觀瀾——古典文學體式與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2018年6月6-7日。
范宜如,〈激流怎能為倒影造像?——試析晚明文士之異代地景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明代文學與文化研討會,2018年6月2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第五場次評論人、圓桌會議討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修訂本)》,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康韻梅,《歷代短篇小說選注(宋元明話本卷)》,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專書論文
康韻梅,〈裴鉶《傳奇》之聶隱娘「傳奇」〉,收入陳相因、陳思齊主編,《聶隱娘的前世今生──侯孝賢與他的刺客聶隱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頁18-56。
康韻梅,〈聊齋誌異的抒情性〉,收入康世昌主編,《第五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頁497-532。
康韻梅,〈「史」與「詩」—沈亞之小說撰作的兩個面向〉,收入張雙英主編,《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3屆,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13年,頁151-219。
期刊論文:
康韻梅,〈從唐小說「傳奇」到明戲曲「傳奇」──一個同名移轉文學史現象的觀照〉,《清華學報》新第50卷第4期,2020年12月,頁657-695。
康韻梅,〈陳翰《異聞集》的編選輯存與唐代小說的經典化〉,《國文學報》第67期,2020年6月,頁81-112。
康韻梅,〈《酉陽雜俎》的文類與敘事研究──以魯迅的觀點為考察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66期,2019年9月,頁117-148。
康韻梅,〈《玄怪錄》幻設的跡證及其作意探究〉,《文與哲》第32期,2018年6月,頁135-172。
會議論文:
康韻梅,〈《異聞集》的編纂輯存與唐代小說的經典化〉,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師範大學唐詩研究中心合辦,第十九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8月20-22日。
康韻梅,〈《酉陽雜俎》的文類與敘事研究〉,中國唐代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合辦,第十三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5月4-5日。
康韻梅,〈明人編選唐小說及其經典化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辦,2017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研討會,2017年4月27-28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六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論文
梁淑媛,〈一個新人:民初〈牧人信徒新賦〉及其文化析論〉,收入侯淑娟、鍾正道主編,《人‧文:第四屆古典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2017年,頁3-26。
梁淑媛,〈晚清民初「新辭賦」研究:以〈鈔票賦〉為探討的中心〉,收入林登順主編,《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輯》,冊1,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16年,頁87-106。
梁淑媛,〈天地無所不奇──〈擬荀子賦篇〉的物類想像與敘事策略〉,收入陳思齊主編,《儒學研究論叢》第7輯,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2016年,頁191-223。
期刊論文
梁淑媛,〈戲擬帝國:邨窩煙館裡的「仿阿房宮賦」殘形書寫〉,《輔仁國文學報》第47期,2018年10月,頁135-175。
梁淑媛,〈王靜芝與高步瀛文學因緣──以《文選李注義疏》〈蜀都賦〉為中心的探討〉,《輔仁國文學報》第43期,2016年10月,頁136-160。
梁淑媛,〈飛向星星的你(sic itur ad astra):一個跨文化賦作〈輕氣球賦〉的遊樂園意涵考察〉,《中國學術年刊》第38期,2016年9月,頁83-114。
會議論文
梁淑媛,〈城南抒情: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中村櫻溪為核心的探討〉,教育部藝術領域教學研究中心(小學組)、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合辦,「儒與藝:樂琴書以消憂」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11月16日。
梁淑媛,〈東京大地震賦:兼論國族之外與善的距離〉,臺灣中文學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合辦,「文的脈動:傳衍,越界,轉譯」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10月19-20日。
梁淑媛,〈戲擬帝國:邨窩煙館裡的「仿阿房宮賦」殘形書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十四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18-19日。
梁淑媛,〈鋪采摛文・技進於道──姚華〈畫賦〉、〈雙鉤書賦〉穎拓精工及其賦史觀探微〉,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中文學會合辦,「文與道:漢語世界的文化與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0月27-28日。
梁淑媛,〈一個新人:民初〈牧人信徒新賦〉及其文化析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人‧文:第四屆古典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4月28日。
二、學經歷
學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第三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期刊論文
許暉林,〈淚水、黃河與河工:《老殘遊記》中的洪災創傷書寫〉,《清華學報》新第50卷第4期,2020年12月,頁697-732。
許暉林,〈清官、漢奸與黃河:《老殘遊記》中的治理想像〉,《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1期,2020年7月,頁151-172。
許暉林,〈物、感官與故國:論明遺民董說《非煙香法》〉,《考古人類學刊》第88期,2018年6月,頁83-108。
許暉林,〈河工、光線與視覺有限性:論《老殘遊記》的景物描寫〉,《政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16年12月,頁75-105。
會議論文
許暉林,〈徒勞的復仇:重讀王夫之的《龍舟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許暉林,〈淚水、河水與技術:《老殘遊記》中的創傷書寫〉,韓國中國小說學會主辦,韓國中國小說學會3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10月25-27日。
研究計畫
許暉林,「知識體系與文學表述:二十世紀初的現代經驗與語言形式-媒體、治理與情感的政治性:《老殘遊記》研究」,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6-2628-H002-006-,2019年。
許暉林,「知識體系與文學表述:二十世紀初的現代經驗與語言形式-媒體、治理與情感的政治性:《老殘遊記》研究」,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6-2628-H002-006-,2018年。
許暉林,「知識體系與文學表述:二十世紀初的現代經驗與語言形式-媒體、治理與情感的政治性:《老殘遊記》研究」,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6-2628-H002-006-,2017年。
二、學經歷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系博士(2009)
經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專題演講主持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期刊論文
許銘全,〈現存《元和三舍人集》相關問題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7期,2017年8月,頁43-79。
許銘全,〈《河岳英靈集》的版本流傳與編纂動機重探〉,《漢學研究》第35卷第1期,2017年3月,頁67-104。
許銘全、何寄澎,〈文學史書寫的典型──寫於臺靜農先生《中國文學史》三版付梓前〉,《書目季刊》第49卷第3期,2015年12月,頁129-143。
許銘全,〈謝靈運〈擬鄴中集八首並序〉中的文學批評義涵──兼論擬作中的抒情自我問題〉,《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2014年12月,頁41-101。
專書論文
許銘全,〈組詩體製的的抒情敘事雙重性──以曹植、謝靈運、謝惠連的四組組詩為探討對象〉,收入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09-262。
許銘全、何寄澎,〈導讀:文學史書寫的典型〉,收入臺靜農,《中國文學史》,第三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頁iii~xvii。
研討會論文
許銘全,〈「以擬為評」的意義──江淹〈雜體〉三十首研究(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許銘全,〈回歸與生死──析論〈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的對照性及其意涵〉,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工作坊,2019年3月19-20日。
許銘全,〈從俯仰到遠近──山水詩的指認與空間書寫的轉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中古文學與漢學研究工作坊,2017年10月26日。
許銘全,〈中古詩歌批評的一個變化:談「境遇」說的三個層次與轉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文學閱讀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2017年6月10-11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圓桌會議討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陳玨,《跨界對話:漢學、比較文學與物質文化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年。
陳玨,《漢學典範大轉移——杜希德與「金萱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年。
陳玨,《初唐傳奇文鉤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樂黛雲、陳玨、龔剛編選,《歐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專書論文
Chen, Jue. “Wang Ji's Travel Route in the South--An Itinerary Historical or Fictional?” In Chinesischer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Erfahrungen, Berichte, Zeugnisse, edited by Mechtild Leutner, Klaus Muhlhahn, and Izabella Goikhman, 53-69. Germany: Harrassowitz Verlag, 2008.
陳玨,〈唐人行旅路線中的文化史——文學與文化遺產學跨學科匯通小例〉,收入饒宗頤主編,《華學》第9-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2041-2049。
陳玨,〈歷史指涉的詩學大綱〉,收入楊乃喬,伍曉明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樂黛雲教授七十五華誕特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401-412。
期刊論文
陳玨,〈中唐傳奇文辨體〉,《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75-100。
Chen, Jue. “The Mystery of an ‘Ancient Mirror’: An Interpretation of Gujing ji in the Context of Medieval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East Asian History 27 (2004): 33-50.
Chen, Jue. “History and Fiction in Record of an Ancient Mirror,” Monumenta Serica 52 (2004): 167-197.
二、學經歷
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比較文學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四場次主持人、圓桌會議討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陳國球主編,《重遇文學香港》,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8年。
陳國球,《香港‧文學:影與響》,香港:練習文化實驗室,2017年。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國球總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全十二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2016年。
陳平原、陳國球、王德威合編,《香港:都市想像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期刊論文
陳國球,〈「梁文星」與「林以亮」:釋名與編劇〉,《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2019年第2期,頁133-142。
陳國球,〈詩人劉以鬯:讀劉以鬯「淺水灣」作品札記〉,《名作欣賞》2018年第34期,頁25-31。
陳國球,〈抒情與革命:陳世驤論文學之光與摩羅詩力〉,《文藝爭鳴》2018年第10期,頁31-38。
陳國球,〈復古餘波──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8年6月,頁51-80。
陳國球,〈抒情的中國:普實克論中國詩歌〉,《現代中文學刊》2018年第1期,頁8-10。
專書論文
陳國球,〈陳世驤論文學之光與摩羅詩力〉,收入王德威、季進主編,《世界主義的人文視景》,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36-50。
陳國球,〈香港的「五四」與「新、舊文化」〉,收入王德威、宋明瑋主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頁172-176。
陳國球,〈香港早期文學評論閲讀札記──《評論卷一》編餘〉,收入陳國球主編,《重遇文學香港》,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106-116。
CHAN, Kwok Kou Leonard. “1905, January 6: Wen and the First History(-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edited by David Der-wei Wang, 190-1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陳國球,〈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收入林宗正、蔣寅編,《川合康三教授榮休紀念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頁318-353。
二、學經歷
學歷: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學者講座教授
第六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陳煒舜,《世俗想像與歷史記憶:晚明話本帝王故事新考》,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8年。
陳煒舜,《被誤認的老照片》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7年。
陳煒舜,《卿雲光華︰列朝帝王詩漫談》,臺北:唐山出版社,2017年。
陳煒舜,《神話傳說筆記》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6年。
期刊論文:
陳煒舜,〈「清末一代」舊體詩人及詩作管窺〉,《華人文化研究》第7卷第2期,2019年12月,頁207-219。
陳煒舜,〈長教葵麥泣春風︰試論瞿兌之《燕都覽古詩話》題詩之時空想象〉,《新文學評論》2018年第4期,頁154-168。
陳煒舜、方穎聰,〈女仔館餘緒:香港早期女性教育的進程〉,《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10期,2018年12月,頁21-45。
陳煒舜,〈先秦神話中黃帝五重身分試探〉,《文學論衡》第32期,2018年6月,頁1-18。
學術會議論文:
陳煒舜,〈但惜桃源無世外——張達修、羅卓英詩作中的對岸書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滄海觀瀾——第四屆古典文學體式與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2019年6月11日。
陳煒舜,〈玄天上帝籤詩演變管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合辦,滄海觀瀾——第三屆古典文學體式與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2018年6月6-7日。
陳煒舜,〈大塊文章誰寫得,天然巨幅彩雲箋︰梁寒操、盧前韻文中的新疆行旅〉,收入張雙慶、余濟美編,《絲路之旅︰第六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2018年,頁359-410。
學經歷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
經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第三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曾守仁,《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期刊論文
曾守仁,〈悲情三昧:牟宗三的生命詩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7期,2019年12月,頁317-359。
曾守仁,〈博約自造、和而不同:柯慶明先生與抒情傳統論〉,《中外文學》第48卷第3期,2019年9月,頁205-214。
曾守仁,〈抒情輓歌:泣與血的易順鼎詩學〉,《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6月,頁295-340。
曾守仁,〈「以其能觀也」迄於「文化託命之人」──論王國維的悲劇洞見〉,《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頁281-328。
會議論文
曾守仁,〈敘述傳統:從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接著講〉,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辦,「跨類與出位:中國文學批評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6-7日。
曾守仁,〈悲情三昧:牟宗三的生命詩學〉,政治大學華人文化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
曾守仁,〈「不」壓抑的現代性──論樊增祥的詩之餘〉,淡江大學主辦,「文學研究的當代新視域」第十六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4月26日。
曾守仁,〈江西詩派春秋義:論同光魁傑沈曾植〉,香港浸會大學主辦,「抒情與時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源與流」,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2019年3月23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第五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楊明璋,《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獻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20年。
楊明璋,《敷演與捏合: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5年。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年。
專書篇章
楊明璋,〈萬迴神異傳說與萬迴信仰——以敦煌文獻為中心的討論〉,收入郝春文主編,《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8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頁117-134。
楊明璋,〈秦簡牘死而復生的敘事與物質文化之源流〉,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6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頁107-130。
楊明璋,〈2015年台灣唐代文學研究概況〉,收入吳相洲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鑑(2016)》,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11-220。
期刊論文
楊明璋,〈敦煌神話敘事與佛教:以《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為中心的討論〉,《華中學術》2018年第10期,頁115-127。
楊明璋,〈敦煌本〈唯識大師無著菩薩本生緣〉、〈唯識論師世親菩薩本生緣〉之文本屬性與故事源流〉,《中國學術年刊》第40期,2018年9月,頁123-146。
會議論文
楊明璋,〈敦煌文學中的唐玄宗與佛教〉,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佛光大學人文學院、日本廣島大學合辦,「2020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28-29日。
楊明璋,〈講經與敦煌信仰習俗——祇域傳説於《溫室經》、《維摩經》講經之運用及其影響〉,日本廣島大學主辦,国際研究集会敦煌と東アジアの信仰,2020年8月。
楊明璋,〈宋金元磁州窯瓷器題詩與雅俗文化的交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等合辦,漢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11月14-16日。
楊明璋,〈唐五代宋初敦煌的南山道宣崇拜〉,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七屆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學術研討會,2019年10月5日。
研究報告
楊明璋,「作品、商品與唐宋金元通俗文化(II)——以敦煌詩詞與長沙窯、磁州窯瓷器題詩詞曲為中心的研究」,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5-2410-H-004-175-,2018年。
楊明璋,「俗物世界:敦煌俗文學中物的敘述(3)」,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3-2410-H-004-162-,2015年。
楊明璋,「俗物世界:敦煌俗文學中物的敘述(2)」,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結案報告,MOST 102-2410-H-004-193-,2015年。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二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葉曄,《晚明曲家及文獻輯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葉曄,《明代中央文官制度與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曄,《全明詞補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期刊論文:
葉曄,〈《牡丹亭》集句與湯顯祖的唐詩閱讀——基於文本文獻的閱讀史研究〉,《文學評論》2019年第4期,頁174-183。
葉曄,〈寧夏詞學傳統與詞中「賀蘭」意象的演變〉,《文學遺產》2019年第3期,頁92-104。
葉曄,〈「詩史」傳統與晚明清初的樂府變運動〉,《文史哲》2019年第1期,頁75-88、167。
葉曄,〈明詞北方圖景與「南詞北進」的通代考察〉,《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頁155-165。
葉曄,〈嚴嵩與明中葉上層文學秩序〉,《中華文史論叢》2018年第3期,頁143-174、401-402。
二、學經歷
學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經歷: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第二場次主持人、第三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劉承慧、沈婉霖,《報告好好寫——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劉承慧、王萬儀主編,《大學中文教程:學院報告寫作》,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承慧主編,《大學中文寫作》,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專書論文
Liu, Cheng-hui.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directional verb ‘lai’: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In New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edited by Janet Zhiqun Xing, 87-113.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12.
劉承慧,〈漢語口語特徵與先秦句式分析〉,收入侍建國、耿振生、楊亦鳴主編,《基於本體特色的漢語研究——慶祝薛鳳生教授八十華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頁204-220。
劉承慧 2009〈中文書面長句子的造句方式〉,李雄溪、田小琳、許子濱合編《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頁206-221。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期刊論文
劉承慧,〈重探先秦句末語氣詞——激進構式語法的「也字式」分析〉,《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3期,2019年10月,頁284-294。
劉承慧,〈語體角度的先秦語法演變分析——從《左傳》、《荀子》中的「雖然」、「然則」談起〉,《漢學研究》第37卷第2期,2019年6月,頁1-24。
劉承慧,〈先秦語體特徵及其解釋——以《左傳》為主要論據的研究〉,《當代修辭學》2018年第1期,頁59-72。
劉承慧,〈《世說新語》文篇析論〉,《漢學研究》第35卷第2期,2017年6月,頁207-224。
劉承慧,〈試論《孟子》類推修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頁67-73。
二、學經歷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博士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一場次發表人、第三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主編、翻譯及其他著作方式之專書(論文集)
楊玉成、劉苑如主編,《古今一相連: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19年。
劉苑如主編,〈宇文所安教授榮退專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8卷第1期,2018年3月,頁1-116。
劉苑如主編,〈東亞文學與宗教中的冤與結——李豐楙教授榮退紀念專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6卷第2期,2016年6月,頁1-129。
期刊論文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劉裕英雄試煉與創業神話敘述〉,《道教研究》,出版中。
劉苑如,〈解冤釋結:《于少保萃忠全傳》的宗教解讀——兼論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的解冤傳統〉,《人文中國學報》第23期,2017年2月,頁171-206。
劉苑如,〈見與不見的戰爭——論記體與賦體及劉裕北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9期,2016年9月,頁1-40。
劉苑如,〈東亞文學與宗教中的冤與結——代導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6卷第2期,2016年6月,頁1-17。
學術會議論文
劉苑如,〈入道弟子——《周氏冥通記》中的日常敘述〉,“Productivity of the Everyday: Drama, Ritual, and Food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initic Culture.” Held by Arizona Univessity,2019年4月11-12日。
劉苑如,〈照相與寫真:葉德輝、圖像及其出版〉,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辦,「2017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4月27-28日。
劉苑如,〈法顯與劉裕集團〉,五臺山佛教與東方文化國際研究院主辦,The King’s College at University of London協辦,從襄垣到錫蘭:漢僧法顯(337-422)其生平與遺產,2017年3月25-27日。
其他類論文
劉苑如、Harrson Huang,〈冬訪宇文所安——「漢學」奇才/機構「怪物」的自我剖析〉,《中國文哲通訊》第28卷第1期,頁3-15;後刊於《文匯學人》第373期,2018年12月28日。
劉苑如,〈桃之宴導論:日本漢學的技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1期,2015年3月,頁21-32。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共同科兼任副教授
經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第一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篇章
蕭麗華,〈南丁、黎、李三朝詩僧與唐宋詩僧「文學自覺」之比較〉,收入鍾彩鈞主編,《東亞視域中的越南》,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學與哲學研究所,2015年,頁9-42。
蕭麗華,〈唐代觀音文學的他界書寫〉,收入李奭學、黎子鵬主編,《中外宗教與文學裏的他界書寫》,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5年。
期刊論文
蕭麗華,〈星雲大師詩歌創作的人間佛教關懷〉,《佛光人文學報》2021年第4期,頁5-42。
蕭麗華,〈從禪院清規看「和尚家風」中的茶禪關係〉,《華人文化研究》第7卷第2期,2019年,頁9-22。
蕭麗華,〈佛教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的影響〉,《人間佛教》第24期,2019年11月,頁18-33。
會議論文
蕭麗華,〈越南李陳時代禪詩的意境〉,越南:佛光山中國文學史開題會議,2019年12月5-7日。
蕭麗華,〈從禪院清規看「和尚家風」中的茶禪關係〉,澳洲南天大學主辦,「人間佛教」暨「中國佛教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7月10日。
蕭麗華,〈佛教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的影響〉,中國大陸:第二屆人文論壇,2019年6月30日-7月2日。
蕭麗華,〈關於佛教文學史的編撰方法〉,佛光大學人文學院佛教文學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合辦,佛教文學研究與《中國佛教文學史》撰寫學術研討會,2019年1月18-20日。
蕭麗華,〈蘇軾詠茶詩及其茶禪研究──以唐代詠茶詩為映襯的觀察〉,2018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韓國, , 2018年10月13-14日。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
第一場次評論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謝世維、李忠達編,《仙人指路:十個道教故事帶你進入道教的神秘世界》,臺北:秀威資訊,2020年。
謝世維、林振源主編,《道法縱橫: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9年。
謝世維、郭承天編,《華人宗教與國族主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9年。
專書篇章
謝世維,〈當代臺灣道教研究回顧〉,收入江燦騰、張珣合編,《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1年,頁139-155。(出版中)
謝世維,〈當代道教復興現象與反思〉,收入丁仁傑主編,《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0年,頁119-145。
謝世維,〈道教法術的儀式框架──以斗母法術科儀為例〉,收入柯若樸等主編,《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2020年,頁1-37。
謝世維,〈神聖與世俗的中介者──《真誥》當中神聖經典的傳授與轉譯〉,收入陳桂興主編,《神來一筆──扶鸞的回顧及展望》,臺北:宇河文化出版公司,2020年,頁8-29。
期刊論文
謝世維,〈十四世紀的道教山水敘事:以宋濂、張宇初為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43期,2021年3月,頁1-34。
謝世維,〈當代中國道教養生修練:一個現象的微觀〉,《師大學報》第65卷第2期,2020年9月,頁125-146。
謝世維,〈道教抄本文化:近代道壇抄本之特質及其復興〉,《東華漢學》第31期,2020年6月,頁173-200。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派儀式框架與醫療:以清微告斗解厄儀為例〉,《輔仁宗教研究》第20卷第39期,2019年9月,頁57-86。
謝世維,〈記憶與再造:地方道教的多元型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7卷第4期,2019年6月,頁1-31。
會議論文
謝世維,〈十四世紀的道教山水藝術:以方從義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道教與物質文化:圖像、藝術、神話與文學論壇,2020年12月11-12日。
謝世維,〈宋代法術與地方社會:以王文卿與玉樞五雷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華人宗教的在地與跨界經驗:主客易位的對比研究」學術研討會,2020年11月26-27日。
謝世維,〈當代中國道教養生市場:一個現象的微觀〉,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老子書院、上海道家養生學會合辦,當代東亞道教家養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6月28日。
謝世維,“Daoism and its Social Life in China: An Oral History of Daoism (1949-2018)”,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美國普渡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合辦,中國宗教口述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6月29-30日。
謝世維,〈七元散輝:道教斗科的歷史與形式〉,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合辦,「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專書出版」工作坊,2019年7月。
二、學經歷
學歷: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第五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羅寧,《漢唐小說觀念論稿》,巴蜀書社,2009年。
羅寧,《傳奇薈萃,聊齋先河——牛僧孺《玄怪錄》選讀》(與祝尚書教授合著),中華書局,2003年。
期刊論文
羅寧、熊建月,〈《晁氏客語》的版本及其《全宋筆記》本的若干點校失誤〉,《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頁57-66。
羅寧、高浥烜,《《書敘指南》作者及版本考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頁45-55、61。
羅寧,〈《雲仙散錄》是偽典小說〉,《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第6期,頁46-55。
羅寧,〈《世說新語》在宋代的經典化——以詩歌用典爲中心〉,《新國學》2018年第1期,頁66-96。
會議論文
羅寧,〈《世說新語》在宋代的經典化——以詩歌用典爲中心〉,收入劉強、李永賢主編,《神超形越——首屆世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頁258-290;又收入陳尚君主編,《水流花開——經典形塑與文本闡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頁283-312。
羅寧,〈《雲仙散錄》是偽典小說〉,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師範大學唐詩研究中心合辦,第十九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8月20-22日。
羅寧,〈蘇黃詩歌與小說典故〉,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蘇軾研究中心合辦,東亞漢文化圈中的蘇軾研究學術論壇,2018年9月15-16日。
二、學經歷
學歷:四川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
經歷: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
第四場次發表人
著作目錄與學經歷
一、著作目錄
專書:
[清]徐波著,嚴志雄輯編,謝正光箋釋,《落木菴詩集輯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嚴志雄,《牧齋初論集——詩文、生命、身後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期刊論文:
Yim, Lawrence. “Exile, Borders, and Poetry: A Study of Fang Xiaobiao’s ‘Miscellaneous Poems on the Eastern Journey’”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7/1(2020): 192-214.
嚴志雄撰,[日]大平桂一訳注,〈典午陽秋、休聽暇豫——朝鮮文士南九萬所述錢謙益考論〉,《人文学論集》2020年第38號,頁327-350。
嚴志雄,〈從「近代詞人」到「人文世界」:錢謙益〈論近代詞人〉組詩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20年第70期,頁61-90。
嚴志雄,〈「仙源」與「劫灰」——吳梅村詩中的「礬清湖敘事」〉,《中國文學學報》2019年第10期,頁103-128。
學術會議論文:
嚴志雄,〈清初錢謙益王士禛「代興」說再議〉,收入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王漁洋文化研究保護中心編,《紀念王漁洋誕辰38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頁29-47。
嚴志雄,〈新輯「牧齋詩話」兩種〉,收入李德強主編,《清代詩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358-392。
學術書評
嚴志雄,〈書評:Review of David Der-wei Wang and Shang Wei, eds., 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12月,頁267-276。
嚴志雄,〈書評:Harmony Garden: The Lif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oetry of Yuan Mei(1716-1798)〉,《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511-521。
二、學經歷
學歷: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博士
經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