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國立屏東大學自2014年8月1日合校以來,即以「從地方出發 邁向國際」的「區域教學及科研融合型大學」為定位,並以UGSI作為實踐這個定位的指導策略。UGSI代表四個推動校務發展的主軸:落實與國內外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合作(U: university);積極成為地方政府的智庫和夥伴,並爭取中央各部會特色競爭型計畫和資源(G: government);以大學充沛的學術能量和行政資源,協助社會和社區推動永續發展(S: society);並以學術研發的成果推動與產業的產學合作(I: industry)。 [更多細節]
[2020-04-29] 屏東大學自合校以來在古源光校長領導之下即秉持UGSI (University, Government, School/Society, Industry/ Internations)理念,以學校為核心,向外鏈結中央與地方政府、社會及各級學校、企業與全球等,結合產官學研與在地資源,期以學術帶動專業,實作厚實產學。此理念與近年社會各界期待大學師生在匯集廣大社會資源推展其目的與功能時,能夠更關心公共議題,利用專業知能回饋社會議題及產業發展需求,發揮大學的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的訴求極為近似。[更多細節]
[2020-04-29] 過去兩年,本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計畫凝聚了屏大校內對於社會議題與社區發展參與有研究與教學能量的老師,成立「社會實踐教師專業社群」,並且結合校外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的意見與力量,於屏大成立了「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這個於107學年度開始運作的跨域學分學程,師資來自三個學院∕七個系,專長包含了社會學、傳播、都市計劃、企管、教育學、資訊工程、性別研究、人類學、公共事務管理、建築、民間文學、心理學等領域。目前將近三百位同學選修本學程。[更多細節]
[2020-04-29] 本校積極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於107年4月開始執行的「搖滾社會力:以在地關懷為導向的社會企業與青年實踐計畫」,建立了「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並設置「南台灣社會企業實作平台」以為輔助。107年10月24日實作平台在五育樓1401研究室正式掛牌,核心成員包含計畫主持人群、一位專案助理教授任執行長、兩位專案經理和一位專任助理。實作平台的業務內容除了運作、推廣社企學分學程,主要在於協助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們和參與本計畫的老師們密集互動,尋找各課程培養的積極學生和優秀行動方案,鼓勵學生向公私部門提案,並媒合青年進入第三部門實習和就業。 [更多細節]
[2020-04-29]整個人包在睡袋裡,隔著冰冰涼涼的帆布,聽著整個帳篷組員的打呼聲,看著頭頂的竹竿,曾經討厭露營的我,甚至連半個睡袋都沒有的我,居然在沒有露營帳篷、沒有廁所、沒有瓦斯爐、沒有水龍頭的霧台山中度過了一天。而且更離奇的是,我覺得那天有我不曾有過的快樂,下一秒我便沉沉睡著了。長久深居在城市的我,對於在大自然裡的生活根本毫無頭緒,再加上之前露營的經驗非常慘烈,碰到了下大雨、沒有晚餐吃,還有蝸牛、昆蟲爬進我的鞋子裡的窘境,導致我對露營有很大的陰影。[更多細節]
[2020-04-29] 關於這次的社區實作,我們的訪談對象是龍肚國小的李老師,雖然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美濃人,但他在龍肚國小任教19年,加上媽媽是當地人的關係,姑且也稱得上是半個美濃人。太太也在龍肚國小任教,因為和太太都不喜歡都市那種過於緊湊的生活,選擇居住在美濃,所以其實美濃當地的一切都充斥著他的生命。 [更多細節]
[2020-04-29] 攀樹,對於身心障礙成人而言,是一項不可能的挑戰,不過,在屏東大學的支持與安排,結合探索教育專業教練團隊的指導,讓他們成功做到了。在大樹上看到那前所未見的世界,與枝頭上的鳥兒打招呼,飛的跟大樹一樣高,當攀上樹冠層時,他們忍不住大聲驚呼「哇~我做到了」。 第一次攀樹的青霞,顯得有點害怕。媽媽不斷跟教練說:「再高一點!再高一點!」只見青霞大喊:「我不要!我不要!」當繩索一次次拉高,青霞笑了起來,發現自己也可以做得到,甚至想要請媽媽回家帶爸爸一起出來攀樹,把這麼特別的體驗一起分享給父親。[更多細節]
[2020-04-29] 2019地方創生元年,各鄉鎮如火如荼的進行提案,其中不乏許多積極的鄉鎮公所亟欲結合外部資源進行提案,因此很快的眾多合作機會產生了,不少法人組織、規劃公司、在地大學都紛紛投入這項提案的協助工作。屏東大學於2019年5月15日,邀集多達十個鄉鎮簽署合作意向書,作為大學與地方開啟合作關係的正式宣示。事實上在簽訂會議之前,屏東大學延續教育部的特色大學計畫,已經有多位教授積極從事在地產業輔導與培力工作,甚至有不少具體合作的績效產生。 [更多細節]
[2020-04-29] 為汲取水保局臺東分局推動地方創生經驗,本校林曉雯學術副校長於本年度2月25日至26日率領本校創生團隊拜訪,由王志輝分局長親自接待(王分局長已於本年度3月30日榮任臺東縣副校長),渠主持並分享水保局近年成功推動創生實例經驗,讓本校代表獲益良多。之後兩天在王分局長的刻意安排,本校團隊陸續參觀「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關山鄉「米國學校」、鹿野鄉「二層坪水橋」、卑南鄉「臺東縣雜糧區域加工中心」與金峰鄉「小米學堂」等,讓團隊師長、夥伴充分感受臺東縣政府、農委會水保局推動臺東地方創生的用心及熱情。[更多細節]
[2020-03-25] 因應AI時代及我國人工智慧教育政策之需要,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院積極培育師資生具備運算思維、邏輯思考及程式設計等科技素養,在執行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中,以「國教AI科技」為主軸,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並於3月25日成立「國教AI智慧教材與教學科技研發中心」,以發展新課綱所需科技教材,研發相關教學模式為努力方向,帶領屏大師資生與教育專業教育資源走入偏鄉小學,為屏東教育注入新的能量。[更多細節]
[2020-03-25] 許多報章雜誌專家學者對於從日本引進地方創生的政策(圖一示意圖)抱持負面的態度,我個人覺得雖然政策不完美,但是有什麼事情是完美的呢?既然要做,當然要去看這個政策好的地方,才不好自找矛盾。我本身是PMI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從振興地方經濟之專案管理的角度來觀察,地方創生政策是政府部會橫向整合的一種機制,才不會有硬體蓋好了,軟體的產品與服務卻跟不上,或是人來參觀景點,卻沒有地方特產可以買,最後地方特產好不容易創造出來了,客人卻不來了的窘境,是在哈囉?! [更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