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反省統計視角

統計與量化視角的「未婚、不婚率上升」

主計處:「尚未遇到適婚對象」x「經濟因素」x「工作因素」

「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配偶是否願意分擔家務和對生育計劃的共識」是提升女性結婚意願的主要因素。


人口政策白皮書(國發會,2012):「因為生小孩對家庭是一項經濟負擔」

已婚與未婚婦女認為不想生小孩的最重要理由,主要皆為「因為生小孩對家庭是一項經濟負擔」,分別占62.85%55.57%顯見,少子女化的問題在於養兒、育兒的經濟成本與機會成本逐漸上升。政府倘能減輕家庭育兒的經濟負擔,同時協助父母扮演好親職角色,將有利於營造生育、養育、教育的環境。

數據、統計分析的預設

當把「未」婚預設為社會問題

研究框架會偏向社會問題的面向設計,

連帶整個研究設計已經產生既定的設定方向。


🡪 社會功能論、物質主義式歸納

量化研究的數學實證論

顯著性-邏輯實證論(判斷是/非)

數學-純粹形上學


🡪 可能忽略真實而深入的心理問題

研究失真...研究者操控!?

量化研究為了滿足其研究假設與成果,

設定一系列問卷框架,


想以因果關係、統計結果的韁繩圈住認定的現象

若生命是複雜的流動,

是矛盾的集合,


有沒有可能真正的原因和最想選的結果,

是像箭頭一樣的貫穿與錯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