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吳家禎1, *、林文智2、李幸怡1
1 林業試驗所育林組。100051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
2 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844高雄市六龜區中庄198號。
* 通訊作者:chiachen@tfri.gov.tw
本研究針對台灣山茶主要栽培區採樣,透過DNA條碼(DNA barcode)進行分析。總共採集38個台灣山茶單株,並且使用23組引子進行驗證,有多型性的引子,分別為核基因PAL與葉綠體IGS(rpl32-trnL)基因,而IGS(rpl32-trnL)放大樣本分析後,只有單一樣本(CS_XIE04)出現一段17 bp的重複插入片段,推測應該僅屬於個體差異造成,然而該茶農種植的台灣山茶無性苗也有可能混入其他茶種。
38個樣本中,在PAL基因有18個變異位點(polymorphic site)進行序列多樣性分析與單倍型分析,結果將38個樣本區分成17個單倍型(haplotype),整體的核苷酸序列歧異度(pi, genetic diversity)為0.579,又以十八羅漢山與德文族群的遺傳歧異度最高,單倍型數目以鳴海山族群為最多單倍型(6個haplotype),在單倍型歧異度(Hd, haplotype diversity)中,寶山、南鳳、扇平、德文都為1,表示在單一族群內單倍型歧異度高,但惟獨其毎個族群樣本缺少無法正確推定,從鳴海山10個樣本的單倍型歧異度(0.867),確較能表現真實的序列變異與歧異度情況,透過單倍型的比例進行地理位置上作圖,可以看出目前樣本都集中於六龜地區,表示六龜地區發展台灣山茶的重要特色森林副產物的地位。一般來說,單倍型歧異度與核苷酸序列歧異度高的位置是物種族群中心起源的位置,可以推測族群的自然流動與演化分佈情況,並且可以藉由起源中心或是避難中心,針對物種進行特殊地區的保存,對於復育、生產提出有效策略。原生台灣山茶在文獻中以眉原、六龜一帶都有天然分布,未來應該再增加更多野生樣本,才能更加確認台灣山茶的遺傳演化情況,另外,本篇研究針對多組引子進行篩選,顯示台灣山茶在這些序列片段中缺乏多型性,未來研究可首先剔除這些不適合的片段。
教師研究人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