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龔冠寧1, 3, *、張坤城2、許淯淳3、張琮柏2、鄧書麟3
1 國立嘉義大學農業科學博士學位學程。嘉義市東區鹿寮里學府路300號。
2 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嘉義市東區鹿寮里學府路300號。
3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600054嘉義市西區文化路432巷65號。
* 通訊作者:kkn@tfri.gov.tw
北美箭竹族(Arundinarieae)植物,具有極高的食用性與民生用途價值,然而有關臺灣原生的種類在分子鑒定與系統發育研究相關資訊甚少。本研究藉由臺灣原生6種北美箭竹族植物(內文竹Ampelocalamus naibunensis、臺灣矢竹Gelidocalamus kunishii、石竹Phyllostachys lithophlia、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包籜矢竹Pseudosasa usawai、玉山箭竹Yushania niitaakayamensis)葉綠體基因組進行定序與分析,並以此為基礎展開相關研究。
6種北美箭竹族植物葉綠體經註釋比對後,皆鑑定出111個基因,包括76個蛋白質編碼基因,31個tRNA和4個rRNA,葉綠體特徵與其他被子植物相同,為環狀DNA結構,分別由1個大的單拷貝區域(LSC)、1個小的單拷貝區域組成(SSC),與2個相同的反向重複序列(IR)所組成,總長度介於139,535bp-139,664bp。
比較LSC、SSC與IR等區域交界處基因位置變化,其中LSC/IRB 位於rpl22 和rps19之間,而SSC/IRA 則位於ndhH之中,與其他北美箭竹族的物種結果一致;透過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析檢測,得到約150個簡單重複序列,以單核苷酸重複數目最多,主要由A和T組成單核苷酸重複,其次為AT/TA構成的二核苷酸重複。在密碼子使用上,約有28個密碼子具有偏好性(RSCU>1,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除了甘胺酸(GGG)之外,多以A或T結尾,比率高達97%。6種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編碼區較為保守,其中rpoC2、rps18、infA、ndhA具有較高的多態性,可應用於北美箭竹族植物的分子鑑定。
北美箭竹族在系統發育上目前可區分為12支序群(clade),本研究6種植物中,內文竹歸類為Ⅲ支序群,臺灣矢竹為Ⅵ支序群,其餘皆屬Ⅴ支序群;包籜矢竹為Ⅴ支序群,和過去將其視為茶稈竹屬(Pseudosasa,Ⅵ支序群)或苦竹屬(Pleioblastus, Ⅵ支序群)類群結果不一致,其他物種之親緣關係則未見分歧。
綜上,本研究為臺灣產北美箭竹族植物,由葉綠體基因組的確定以及遺傳多樣性提供依據,可供作為竹亞科植物於分類上之參考。
學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