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15-利用植物綴化現象建立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 Maxim.)繁殖系統
【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OS15-利用植物綴化現象建立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 Maxim.)繁殖系統
陳勖林1、廖宇賡1, *
1 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600355 嘉義市學府路300號。
* 通訊作者:ykliao@mail.ncyu.edu.tw
植物組織培養常藉由植物生長調節劑刺激培殖體(explant)再生芽體,過程中偶會有內源激素失衡情形發生,導致芽體有生理或形態上的改變,而綴化(fasciation)現象便屬其一,此現象經常被視為是負面指標,鮮少有進一步的利用。近年有研究透過植物頂芽綴化後形成多數生長點且具增殖之特性,建立了一個大量繁殖植物的系統。本研究將此系統應用於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的繁殖,首先以無菌之單一芽體培養在含有4.44 μM 6-苯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 BAP)與0.5 μM吲哚-3-丁酸(indole-3-butyric acid, IBA)的木本植物培養基(woody plant medium, WPM)中,60天後能誘導出最多的綴化芽體,再以2.22 μM BAP 搭配1.0 μM IBA之處理可維持綴化芽體持續增殖達63天。終止綴化現象的培養並使其再生恢復正常形態芽體,須再經過42天,整個完整的培養過程(165天)可使起始寬幅0.5 cm之綴化芽體再生200個以上形態正常之新芽。芽體先以49.2 μM IBA 誘導48 hr後再移至IBA-free之培養基,14天後可觀察到不定根伸展,保持介質濕度與養分供給,即完成馴化,由此方法育成之苗木於溫室中生長,形態並無變異。
研究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