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13-比較葉面積指數在不同樹種與推估方式下產生之差異
【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OS13-比較葉面積指數在不同樹種與推估方式下產生之差異
何勻1、鄭舒婷1, *
1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106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 通訊作者:chengsuting@ntu.edu.tw
森林經營於評估樹木之生態系服務功能時,常以葉面積作為衡量的標準之一,為量化樹木之葉面積,則多透過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LAI)來加以估算。然而葉面積指數如何因推估方法或是樹種與季節之不同產生差異,則少有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針對常綠樹種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與落葉樹種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以植物樹冠分析儀(LAI-2200C, LI-COR, Inc.)測量兩者葉面積指數之年間時序變化,並與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及i-Tree模式所推估之葉面積指數變化趨勢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常綠樹種樟樹之葉面積指數隨四季變化較小,而落葉樹種臺灣欒樹之葉面積指數則隨四季變化有明顯起伏,且儀器測量的LAI與NDVI的趨勢變化相近。若以i-Tree所提供之公式推估樟樹之LAI值,較LAI-2200C儀器所量得之LAI值大,差值約為3.95 (m2/m2),臺灣欒樹之差異較小,兩者相差約0.39 (m2/m2)。在考慮受光面的影響時,i-Tree公式所推估的值皆下降,樟樹除第三樣區推估的值低於儀器測量的值以外,其值仍高於儀器測量之值,差值約為1.38 (m2/m2);臺灣欒樹之公式推估值則皆低於儀器測量之值,差值約為1.1 (m2/m2)。此結果顯示在推估生態系服務功能時,若以葉面積指數為依據,應審慎考量樹種與量測工具或推估方法所造成的差異,以降低推估所產生之不確定性。
研究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