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01-紫芋蘭、白芨及甜根子草需光性研究
【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OS01-紫芋蘭、白芨及甜根子草需光性研究
賴佑翔1、陳忠義1、王經文2、廖天賜1、劉瓊霦1, *
1 國立中興大學。40227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552203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一號。
* 通訊作者:cpliu@nchu.edu.tw
紫芋蘭(Eulophia dentata)為臺灣原生特有種植物,分布狹隘在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中列為嚴重瀕臨絕滅(Critically Endangered, CR)植物,原生育地苗栗縣砂岸分布地點又因為火災,導致族群銳減。本試驗藉由葉綠素螢光測定紫芋蘭,及生育地伴生之臺灣白芨(Bletilla formosana)及甜根子草(Saccharum spontaneum),瞭解紫芋蘭於生育地適宜生長環境及物候情形。葉綠素螢光具備能快速且非破壞性測得PSII活性之能力,可做為評估光合活性的指標。結果顯示3種植物電子傳遞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 ETR)隨光度增加而快速上升,臺灣白芨及甜根子草於光度1,200 μmol photon m-2 s-1時達最大ETR,紫芋蘭則於900 μmol photon m-2 s-1達最大ETR,顯示紫芋蘭所需光度較低。在光度900 μmol photon m-2 s-1以上時,臺灣白芨具有最大的非光化學消散(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達3.86。隨著光度上升,三者的熱消散比例(thermal energy quenching, D)均會逐步上升,光度2,100 μmol photon m-2 s-1時臺灣白芨具有較高之熱消散比例67%;於光度2,100 μmol photon m-2 s-1時,在過剩能量比例(excess energy)甜根子草為33%及紫芋蘭37%,高於臺灣白芨的22%,顯示臺灣白芨能以較高比例之熱消散來保護光合系統。3種植物試驗結果符合現地生育地生長情形,紫芋蘭生長於甜根子草周圍,受些微遮蔭之環境,惟甜根子草則可能因本身植株繁殖能力,縱使過剩能量較高,仍具生長優勢。未來將會結合氣體交換試驗,深入探討其光合特性。
研究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