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陳品何1, *、范素瑋2、趙芝良3、徐霈馨2、陳瑋苓4、鍾明光5、盧道杰1
1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10617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2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10066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
3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30014新竹市東區南大路521號。
4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10845臺北市萬華區內江街89號。
5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11529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 通訊作者:phchen0505@ntu.edu.tw
國土生態綠色網絡計畫為了強化區域生態綠網的連結,在2019至2020年間以4個生態保育熱點周邊社區為個案,以PPGIS、訪談等方法研究1980至2019年間約40年之土地利用及地表覆蓋變化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爬梳過往LUCC之變遷趨勢、驅動力、及作用機制,以對地景尺度的保育提出建議。在4個個案中,我們發現1970至1990年代間的糧食政策極大左右了鄉村的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而有類同的變遷趨勢;但在2000年後,個案卻又因各自不同的驅動力而有不同變遷方向。在望鄉部落,天災限制農地範圍,而便利的交通帶來強烈市場影響力,促成該地土地利用以市場導向之經濟作物為主;在吉哈拉艾部落,部落文化與環境間的緊密連結,使該地居民延續環境友善為主的農法;在大溪合興社區,天災與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的劃設,限制居民土地利用強度與可及性,形成一其他有效在地保育機制 (OECM);在雙連埤社區,土地利用類型雖以慣行農法為多數,然部分居民資源利用與態度的改變,使部分區域轉向環境友善之類型。總結4個個案,我們認為在臺灣脈絡下,政策是里山保育中舉足輕重的影響因子,然而為了長期對抗市場之挑戰,居民在資源利用與態度上的改變,尤其是自資本主義至里山資本主義 (Satoyama capitalism) 的典範轉移,將會是里山保育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而政策則有促進此典範轉移之作用。
教師研究人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