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18-多納崩塌地樹木在雨季及乾季間的生長量差異
【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OE18-多納崩塌地樹木在雨季及乾季間的生長量差異
鍾安晴1, * 、林文智1、周富三1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84443高雄市六龜區中庄198號。
* 通訊作者:cac335@tfri.gov.tw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高雄多納林道,造成多處崩塌。該林道8.7 k處的崩塌地,歷經10年次級演替,部分區域形成以山黃麻(Trema orientalis)及白匏子(Mallotus paniculatus var. paniculatus)為優勢之次生林,部分區域仍為裸露,呈現鑲嵌式的地景。該區域乾、雨季分明,乾季累積雨量為雨季之10%,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此崩塌地樹木乾、雨季的胸徑及樹高生長量是否有顯著差異。作者們在2017年3月於此崩塌地設立面積1 ha的樣區,測量樣區內所有胸徑≧1 cm樹木之胸徑及樹高,於每年的10月(雨季末)及3月(乾季末)進行複查。因此本研究將樹木之生長期分為雨季(4~9月)及乾季(10~3月),採用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之調查數據(雨季及乾季各3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所有樹木雨季時的胸徑平均生長量為0.30±0.00 cm,顯著高於乾季的0.07±0.00 cm;所有樹木雨季時的樹高平均生長量為30.4±0.5 cm,顯著高於乾季的8.2±0.4 cm。樹木胸徑與樹高生長量呈顯著正相關(r2=0.9385,p < 0.01)。乾季時樹木生長量較低,可能是因為許多植株在乾季生長緩慢,且有明顯頂枯斷折現象所致。樹木胸徑及樹高於三次雨季之平均生長量,與該次雨季之累積雨量間無顯著相關;三次乾季亦呈此情形。在樣區重要值前10樹種中,羅氏鹽膚木(Rhus javanica var. roxburghiana)的乾、雨季胸徑與樹高生長量皆為最大,為此調查期間生長最快速的樹種。
教師研究人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