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10-大肚臺地大黍草生地火後小尺度土壤種子庫組成空間分布及其與地上部植群之關係
【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OU10-大肚臺地大黍草生地火後小尺度土壤種子庫組成空間分布及其與地上部植群之關係
鄭雅蓉1、張芷寧1、曾喜育1, *
1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402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 通訊作者:erecta@nchu.edu.tw
本研究於2020年12月 26 日於大肚臺地,設置30 m × 30 m大黍草生地樣區(2020年10月火燒),細區成225個2 m × 2 m的小區。於每個小區中央進行土壤種子庫取樣,取土面積為10 cm × 10 cm,挖取深5 cm的土樣;共取225袋土樣,總採集面積為22,500 cm2,總體積為112,500 cm3。地上部植群分別於2021年1、3、7月進行物種與其覆蓋度調查。土壤種子庫以發芽試驗法進行,計算發芽種子的種類及數量。試驗共513顆種子苗,種子密度約228粒/m2,分屬8科13屬13種,種數優勢科以菊科( 6種)最多。歸化種8種,種子儲量佔79.73 %。種子儲量前五名物種為兩耳草(Paspalum conjugatum)、鼠麴舅(Gnaphalium purpureum)、貓腥草(Praxelis clematidea)、龍葵(Solanum nigrum)與黃花酢醬草(Oxalis corniculata),佔89.28%,其空間分布皆屬於群聚分布。三次地上部植群分別記錄41、42及48 種維管束植物,皆以大黍(Panicum maximum)為優勢。土壤種子庫和三次地上部植群組成共有種分別為2、5及5種,Sørensen相似性指數分別為7.55、18.52、16.67 %,顯示火後初期的大黍草生地並非以土壤種子庫作為主要更新方式。與過去大肚臺地大黍草生地研究比較發現,火燒擾動減少土壤種子庫的種子儲量,並降低物種組成與地上部植群的物種相似性。本研究提供大肚臺地大黍草生地火後地上部植群物種短期變化,土壤種子庫組成與其空間分布特性,期望日後可供生態復育的參考。
學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