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05-應用野生動物繁殖期於狩獵管理之可行性評估—以高雄市那瑪夏區之大赤鼯鼠為例
【公告】得獎名單出爐啦
OU05-應用野生動物繁殖期於狩獵管理之可行性評估—以高雄市那瑪夏區之大赤鼯鼠為例
張佳瑛1, *、李婕1、吳幸如2
1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大學部。91201 屏東縣內埔鄉老埤村學府路1號。
2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91201 屏東縣內埔鄉老埤村學府路1號。
* 通訊作者:joy2991030beru@gmail.com
政府與原住民族共同管理(co-management)自然資源為近代國際常用之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因應國際對原住民族權益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重視,我國於2017年起於全臺選定數個原住民地區進行自然資源共管前之自用狩獵試辦。其中一試辦區--高雄市那瑪夏區居民普遍反映該區大赤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 grandis)數量明顯減少,希望能設計避開繁殖期之禁獵管理制度,使資源永續。過去雖有大赤鼯鼠繁殖期調查,然而極可能受到近年氣候變遷造成之暖化、乾旱與植物物候影響而有所變化。因此本研究自2020年6月起迄2021年5月止於該區,以判斷取樣法選擇經常狩獵者,利用半結構式問卷進行深度訪談,以瞭解大赤鼯鼠繁殖季與數量之變化。最後將結果與臺灣同期其他地區,以及約40年前李培芬(1983年)於同一地區進行之飛鼠繁殖期調查結果作比較。在收集3里、15位狩獵者、歷經約600分鐘之訪問調查後,發現那瑪夏區有67%受訪者認為大赤鼯鼠數量正在下降,而其近十年繁殖期較常見於3~4月、11~1月之間,但年間差異大,且與40年前及同期中部地區調查結果有顯著差異。因此初步結論為:近年南部大赤鼯鼠數量變少,且繁殖期可能因氣候變遷影響,年度間差異大。將來若欲以特定月份作為繁殖高峰期而禁止狩獵飛鼠,恐不適當,需要另研擬以年或是地區為單位之保育策略。
學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