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 : 蔡岳廷(111202510)、林鼎荃(111202005)、賴詳復(111202520)、彭家城(111202025)
的確,對於活動要面對的小朋友們,他們的背景物理知識是不足的。如何用他們可以聽得懂的方式,以及能夠給予的知識邊界到哪裡,都會是現場最大的挑戰。此外,同學們也可以了解到其實大一跟高一、二不過差了兩三年,那個知識的鴻溝有多麼大。還有就是口語表達確實是需要一直的練習,才能越來越順。
組員 : 陳品毅(111202521)、 王柏翔(111202522)、柯立宸(111202011)、黃楷祐(111202523)、邱柏勳(111202528)
一個活動的設計,事前的確需要了解將要面對的目標並事先去了解他們所具有的先備知識。同時行前的預演與現場可能的狀況應變。再者,科普活動的首要目標的確是先誘發興趣,其次才是背後的科學原理。在高中端由於是對戰模式,因此對於科學原理講解的時間較多。而針對國小端,則應先偏重遊戲與樂趣,再來是誘發小朋友對於科學好奇心,最後當他們有興趣的時候,再來做較多的科學講解,同時也應使用他們能理解與已知的知識去做解釋,通常比喻法會是最容易的切入點。
組員 : 郭士綱(111202518)、朱珈聖(111202517) 、耿靖開(111202519)、 顏晨捷(111202527) 、林品先(111202530)
對於任何一個活動材料的準備,的確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要預想會有多少人的參與,可能會消耗或是損失多少材料,都是一門學問。對於高中生跟小學生知識的掌握,其實各組都有相同的問題。但是如果是臨場遇到學生都聽不懂的狀況,就要練習如何用他們聽得懂的比喻或是知識去教學。這也是一種學習成長。
組員 : 謝維倫(111202515)、蔣大為(111202512)、溫焌忠(111202010)、李耀年(111202529)、劉祥雲(111202017)
同學能在這個活動中,體會到需要針對所面對的聽眾,去調整其陳述的方法與深度,同時也知道時間安排的重要性,這是一段相當好的學習體會。當然在實際的教材製作與材料的採買上,發現到進貨量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讓同學們知道在真實的商業經營中,預估人次與進銷存貨會是事前工作中,特別要去學習的一塊。
組員 : 許哲維(111202516)、林銘哲(111202007)、楊智翔(111202525)、林涵宸(111202514)
同學們在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中,更換了一次題目。由電磁砲演變成大氣壓力階梯。事實上,依據你們原始的電磁砲設計,不成功是可以預期的。除了原始設計中,因為只使用一個小電容的能量,同時又必須在很短的時間(時間常數RC)內釋放並且推動物體移動,這樣的條件,在大學普通物理的課程中,就會預示是不可行的。去網路搜尋資料也會發現成功的案例都會強調大電容組的重要性。不過後面當機立斷更換的這個大氣壓力階梯題目,是一個好的做法。這告訴大家愈是決斷的重要性。同時這個新題目的確相較於一般科普演示實驗,的確是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介紹起來也會較費心力。至於活動的準備,事前溝通要的確先做好。綜觀許多不同的服務學習活動,都必須假設活動現場資源是稀缺的,這也是我們需要帶東西過去的原因。同時需要學習的溝通技巧在於協調而非提升衝突。畢竟我們是去做「服務」學習,而非要由他人來服務我們的活動。當然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是辛苦的。也希望在跟其他學生的對話與介紹中,能獲得更多人際溝通的技巧。
組員 : 吳家璇(111202506)、張誠真(111202507)、楊苡若(111202508)、洪琳喬(111202509)
飛行紙杯通常都是科普活動中的熱門項目。在對於高中生來說,由於所需要的知識差異較少,因此比較容易誘發其興趣。對於國小學生而言,的確其手部肌肉發育與動作協調尚未完成,所以成功的狀況會比較少,也相對的比較不易引發其興趣。但是整體的紙杯飛行過程的確對小朋友來說是有趣的。也許當時攤位設定的位置如果離主會場較近,有更多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完成這個活動,會有更多不同的互動經驗。
組員 : 林志霖 (111202024)、李俊廣(111202023)、林敬哲 (111202013)、吳宇祥 (111202511)
這組同學很有活力,做的科學演示亦相當有趣,事實上也許真的可以發展成一個科學研究的題目與文章。面對高中與國小生的知識落差,的確是各組的挑戰,也因為如此,才會讓大家感受到自己以前由國小升到高中,甚至是大學時,學問是有多大的成長。透過這樣的活動,你們才會有深刻的體會。當然溝通講解的技巧,也是這個服務學習中,最需要練習的一個部分。希望大家未來除了科學的知識之外,也都能重視這一個技能。
組員:楊宇翔(111202021)、江偉綸(111202020)、郭宇恩(111202524)、謝禾駿(111202022)
紙骨牌的發想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不過針對原理的解說,或許就要去想想聽眾所具有的知識程度。其實這就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學習。要試著以聽眾的角度來思考,能夠接受的訊息深度。此外,這也是一個膽識訓練,去學習招攬聽眾,讓聽眾願意來接受自己的「科學行銷」。
組員:陳囿任 (111202018)、黃浩綸 (111202015)、鄭丞麟 (111202016)、胡斌 (111202008)
看到小朋友就好像看到過往的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反思。除了如同看到當年自己的知識深度外,是否也會想起當年喜愛科學的初衷。未來十年後大家開始工作一段時間了,再回來看到這段影片,會不會也會有另一種成熟的感慨呢?
組員:陳昱安(110202011)、陳柏翰(110202530)、賴昱仁(110202013)、蔡杰勳(110202517)
跟具有不同知識深度的人說話,就如同未來在職場中跟不同背景的人討論問題一樣。學習如何拿捏說話的方法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雖然同學不會變成國小老師,但是有可能為了一個專案要去說服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希望這次的體驗可以讓同學先了解這樣的感覺與場景,未來會有面對這樣情境的方法。
組員:李蕎伊(111202502)、游淇郁(111202503)、鄭聿廷(111202504)、陳山榆(111202505)
在短時間內將一個較為高深的科學知識要馬上讓小朋友去理解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其實這時能做到的,或許是先讓他們覺得有趣,未來才會有進一步探索的機會。就如同當年大家會選擇物理這條路,很可能就是某一個契機,然後才開始會覺得要攻讀物理學。因此,一時無法讓小朋友無法理解其實不用挫折,只要激發他們的興趣其實就是成功了!
組員:吳晨榆(111202002)、林友雄(111202526)、周庭莞(111202001)、蔡承曄(111202014)
小閃電的設計,原意是很好的。可以讓同學看到放電的過程。同時如果針對高中學生來說,是一個所需先備知識差異不大的科普演示。此外也由於大一跟高中相去不遠,因此會有共通的語言與溝通方式。不過安排國小的活動,雖然就造成了這個題目的難度太高,但有一部分的課程設計就是要讓同學體會當先備知識落差太大時,如何去做一個有效的溝通。希望藉由這次的經驗,未來能學習到如何去面對這樣的情境!
組員 : 陳禹安(111202003)、梁瑄紜(111202004)、劉斯羽(111202501)、劉淙漢(111202019)
「人際互動」與「相互學習」其實就是服務學習課程的重點之一。知識的來源不會是單方向的,有時小朋友給你的問題或是反應,是我們限制在知識的框架中沒有想到的。當然任何的實體的教具製作不會像課本上所提到的那樣簡單。沒有真正的動手做過,就不會知道課本上一個簡單的描述或是公式,都是得來不易的。也很高興同學有這樣的體會。
組員 : 周子郡(110202516)、杜德偉(110202511)、白佳睿(110202509)、薛景宸(110202525)、蘇千瑋(110202522)
其實同學都不見沒有參與活動要記得提醒他們,但也要感謝他們付學費讓你們學習。大學教育成本很高,沒有幫忙付學費又不佔學習機會的人,你們的學費會更高。
學習跟小朋友還有跟隊友溝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技巧。未來如果還有這種分組,如在通識課程,可以藉由這個經驗去學習如何加強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