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

石虎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虎是⼀種⼩型的貓科動物,廣泛分佈於東亞及南亞的淺⼭森林棲地,也是台灣唯⼀現存的原⽣貓科物種。與家貓在外型上主要的差異有:(1) 兩耳後方的黑底白斑、(2)有兩條白色縱帶從眼窩內側向上延伸到額頭、(3) 身體(含背部及腹部)、四肢與尾巴都有黑色塊狀斑。

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留鳥,主食蛇類,又有蛇雕之稱。體色深褐色,頭頂有黑白相間的冠羽,眼黃,尾羽褐色且有一白色橫帶。

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與人類生活範圍高度重疊,領域性不強,常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在空中盤旋。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

亞洲象為現存三種⻑⿐⽬中其中一個物種。另外兩種為普通非洲象與非洲森林象。要分辨的方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觀察耳朵,亞洲象的耳朵較非洲象小些,背突起呈圓形。

前腳有 5 隻腳趾,後腳有 4 隻腳趾。成體能⻑⾄ 2-4 公尺高,體重可達 3000-5000 公斤,為亞洲體型最大的陸域哺乳動物。

臺灣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全世界共有 8 種穿⼭甲,⽽臺灣穿⼭甲是臺灣唯⼀的鱗甲⽬,同時也是特有亞種。體⻑ 44-56 公分,除了吻部、臉頰、下顎、喉部、腹部及四肢內側外,全身都覆蓋著灰褐色的鱗片,前肢有 5 跟爪子且發達,非常適合挖掘洞穴。由於沒有牙齒,其主要依靠可⻑達 20 公分的舌頭黏取食物。

⾺來⻑吻鱷

Tomistoma schlegelii

馬來鱷屬於大型鱷魚,約 20 歲達性成熟,雄性體⻑可達 5 公尺,雌性 2.5-3 公尺。外形似恆河鱷,但其頭部會逐漸往口鼻部縮窄,嘴巴沒有恆河鱷來的⻑,也沒有雄性恆河鱷吻端的球狀突起,具有 76-84 顆尖銳的牙齒。成體體色為橄欖綠色,背上有模糊的黑色橫條紋,未成年為深棕色;身體流線型及肌肉發達的尾部有助游泳;眼睛有黃 - 棕色虹膜,這點在鱷魚中較為特別。

黿 (ㄩㄢˊ)

 Pelochelys cantorii

俗稱沙鱉,黿的頭部寬大,眼睛小且靠近鼻尖。甲殼表面光滑,呈橄欖色。腹面白色,前肢和蹼均呈白色。幼體的殼和頭部可能具有黑色斑點,甲殼周圍為黃色。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淡水龜。因棲息地受到破壞,棲息地破壞從它們的大部分活動範圍內消失。它們也被當地⼈作為獲取⾁類的來源之⼀,經常在被漁具捕獲時被漁⺠殺死。

藍孔雀

雄鳥的頸部、胸部和腹部呈燦爛的藍色,雌鳥的羽毛主要為灰綠色。雄性藍孔雀上部的尾羽約 152 厘米⻑,可以豎起來像⼀把扇⼦⼀樣「開屏」。尾⽻上反光的藍⾊的「眼睛」可以用來嚇天敵。天敵可能會將這些眼睛當作大的哺乳動物的眼睛。假如天敵不被嚇走的話藍孔雀還會抖動其尾⽻,發出「沙沙」聲。雄性藍孔雀的總⻑度可達約兩米,重四⾄六千克。⾏為⽣物學認為雄性藍孔雀的⻑的尾⽻可以⽤來標誌⼀頭動物的健康狀況,尾羽上反光的藍色的「眼睛」可以用來嚇天敵。雌鳥的羽毛主要為灰綠色。雌性藍孔雀比較容易受「眼睛」多的雄鳥的吸引。相對於雄鳥,雌鳥比較⼩,很不顯眼,其⾝⻑僅約⼀米,重 2.7至 4 千克。

山羊 (基因轉殖阿爾拜因山羊)

Capra aegagrus hircus

山羊屬(學名 Capra),是⽜科動物的⼀個屬,共有 7 種:野山⽺、⾼加索羱⽺、東⾼加索羱⽺、捻⾓⼭⽺、⻄敏羱⽺、羱⽺、⻄班牙羱⽺。平時被稱為「⼭⽺」的動物實際上是家畜⼭羊(Capra aegagrus hircus),即野山羊的家畜亞種。山羊與牛和羚羊有親屬關係,在亞歐內陸和非洲有較廣分布。山羊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其馴養歷史可以追溯到⾄少 10,000 年前,

人類馴養山羊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便於取得其毛、肉和奶。山羊皮直到中世紀還被經常用於旅行和野營時使用的水袋或酒袋,在某些地區,山羊皮還製成羊皮紙用於書寫。

短肢領航鯨

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 

領航鯨背鰭像斧頭形狀,胸鰭細長。以魷魚(頭足類)為主食,也會吃些魚類屬於社會性動物(母系社會),群體行動的特點,通常大約50-150隻集體行動,造成他們有時候有群體擱淺的狀況,台灣過去有9隻擱淺紀錄。

麝香貓

Viverricula indica

夜行,雜食性。臺灣的原生種靈貓科動物,體型修長,毛直堅挺有彈性,適合用作毛筆,故又稱筆貓。全身土黃色,背部有約六條縱紋,體側有灰褐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