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有著冗長病史的老人,急診醫師在意的是今日掛急診的主因是什麼?如果問診時使用“之前”或是“本來”的狀況,家屬可能會從幾年前走下坡的故事開始談起。因此詢問“兩週前”衰弱狀況以及和今日的差距,可以明確知道家屬對病患的熟悉度,還可以得知引起變化的身心或就醫用藥的因果關係,且有些老人掛急診就是因為本來能自理,但幾天內衰弱到完全依賴家人。此類老人如果無法符合急性疾病的診斷標準,容易成為無次專科願意接手醫療人球。
CFS雖然具備明確定義評分,臨床上也和預後有高度相關,但個評分是以情境描述為主,初學者或輪訓醫師常望之卻步,或是以目測病人現狀評分,結果就是評分結果缺漏或評分失真。
依照上圖的分級,我們可以較有系統的發問與評分:
第一個問題可詢問或從病歷記載得知是否有末期且治療效果不佳,如果答案肯定->9分。
第二個問題詢問是否能自行外出活動。如果肯定,依照運動頻率,能長期規律運動者->1; 偶一為之->2; 不運動但活動自在不需枴杖->3; 活動變慢或需拐杖->4
如果無法自行出門,接下來問是否需看護隨侍在旁? 完全不需要且可完全自理->5;
偶爾有需求時才需要看護或家人打掃照顧起居->6;
需看護在旁才能飲食沐浴,需要輪椅才能移動->7;
需固定看護隨時在旁才能飲食沐浴,且無法上下床-> 8
系統性詢問病患兩週前衰弱狀況,能有效問到病患癥結點,並且家屬能提供更多有參考性資訊,同時兼顧評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