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物大觀園

瑪陵國小在30年前成立文物室,由附近社區或基隆地區民眾提供早期農村各式各樣生活用品、農具等。在105年底經過志工們將物品分類清潔,整理成為可供教學的場域。目前收集大大小小有近百件物品,讓老中青幼各世代都能回顧台灣早期農村生活樣貌,重現60年代回憶農村生活的時光。

瑪南里李文良里長介紹文物館中收藏品

以下為文物介紹

五年級第一組整理

石磨(陳泰山先生捐贈),兩人用,一個人放水放米。石磨由2個扁圓石板(砂岩)組合,最初用人力推動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磨成粉末。磨米,可做年糕、碗粿。

磨米盆:用來裝碾碎米用的

小石臼:舂(ㄔㄨㄥ)米器具,把穀物以杵臼搗去皮殼 ,磨碎米、麥

石槽: 楊松根先生捐贈,取當地的石材,鑿出中間凹槽部分, 裝地瓜餵豬等家畜的食器。有大有小。

五年級第二組

打、脫穀機:割下的稻穗打下穀粒,把稻穀和稻葉分開,機型一共有三代,我們學校是二代。

筍刀:用來挖竹筍。

手耙 :為一種農具,明代演變成長柄兵器,外觀呈T字形。

抬豬轎/廟會以豬公當供品時用。

五年級第三組

鐵耙:是連接在牛的身上,讓牛在田裡走,就可犁田

犁 : 用來翻土的耕地農具,用途是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

牛軛放在牛背脖子上的弓形物,便於駕御牛隻工作。

圖中是畚米的縠畚箕(王和雄先生捐贈)。畚斗,用竹子、草繩編成的盛物器具,可用來盛土石、草、菜、稻穀等,也用來挑推肥撒播,因此又稱糞箕 。

蓑衣:以前的環保雨衣,分上衣及裙,是在中國江南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台灣等地農村一種廣泛使用的雨具。主要由棕櫚類山棕的纖維做成。

火籠 / 取暖用,以竹子編製而成,是古人的家用暖爐。

下面有一個裝木炭的缸子。 煤炭爐 / 上方加熱用

風鼓(張漢橋先生捐贈)古名-颺扇 / 木製,可分為支架、風箱、漏斗、碎物出口,就是篩選稻米,把空的稲子、雜物糠吹掉

割耙 / 用牛拉來碎土

這是什麼?( 牛喙罨:給牛掛的嘴罩啦)

粿模:做「紅龜粿」,過年節日時做粿,是拜神禮佛用的,圖案有分敬神或祭祖之分。有木頭和陶瓷的。

大鼓:傳統廟會、民俗節慶,鼓聲震天,願能直達天庭保佑年年平安。

大陀螺

紅眠床:鄧國明、蘇勝、葉金印先生捐贈,普通人家的彫刻比較簡單,比較有錢的人家採用的木材用檀木、紅木、烏心石。

蒸籠 / 算盤

木箱 雕工細緻的木箱是上等木材訂製,防蟲佳,可當傳家之寶 / 秤 (下掛秤錘)

秤 /熨斗

瓠瓜水瓢 / 時鐘

稻草人/ 中藥秤

陶罐 ,甕 :可醃製農產品

古燭台:銅製,放供桌上

水煙斗:朱憲瑾校長捐贈,裝水的煙斗,可排除尼古丁。有放菸草的管子,儲放菸葉的筒子,一個裝水筒。

小號 / 轆轤

竹籃製品/ 墨斗

油燈 / 門鎖:鐵製品,用途是鎖大門、防賊,中間的橫桿可以穿過大門的鐵環。

蚼蟻怨(陶瓷製,食物儲放櫃的腳墊)1949年,居民捐贈:槽中放水防蟻 /

煎中藥壼(舊,新)

/ 右1:缸:裝食物,醃製醬菜時盛裝

左1:豬油桶-陶製品,盛放自製豬油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