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校園我的家
地震過後,面對校園修復工程,我們以「家」的概念,將工程變課程,喚醒防災閱讀知能,讓地震意識留駐校園。全校師生透過資料整合、觀察紀錄,更參與工程協作,讓校園展現震後重生新氣象。閱讀校園空間整體規劃,再融入基礎工項全面改造,如民眾廢棄的原木書櫃座,讓樓梯角落成充滿畫作、 書香的閱讀角。老舊震裂的女兒牆,轉換成孩子抒發心情的暖色黑板漆。一樓的嚴重災損教室變身為「自由圖書館」,整片書牆的二手書籍,皆為震後街坊民眾惜讀捐贈,供師生及民眾自由取閱或置放。學校每一位小朋友拼貼花台磁磚,參與校園 改造工程,打造自己的閱讀校園。
(二)美學共融閱讀校園
為使學習樂園更完整且具美感,團隊提案「學美.美學」校園改造方案獲選,將老舊川堂化身為森林隧道入口,溫馨迎接孩子進入學習樂園,成為活潑的閱讀分享場域,校園角落大不同,處處有驚喜,除了感知地震重生帶來的改變,更體驗到書籍從平面知識跳升到立體空間的美好,閱讀因環境改變有了不同的變化。
地震讓我們察覺即時資訊取得的重要,面對地震災害與其害怕,不如主動瞭解,透過數位科技,更能迅速防災應變。我們以「災害變成課程」的理念提案,獲扶輪社的認同協作,於四樓增設「生活科技教室」,為孩子打造數位閱讀空間,讓閱讀成效多元展現。
在盤點設備並規劃科技需求後,於二樓玉山圖書館安裝「自助借還書系統」,讓孩子透過個人專屬的悠遊卡,隨時可借閱圖書,除了有助自主學習及閱讀習慣培養外,更提升閱讀效能。
班群同步申請教育部科技創新計畫也順利獲選,持續參與教育部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及生生有平板計畫等,目前中高年級班班有行動充電車、生生有個人行動載具,跨區圖書館查詢、數位閱讀媒材、線上專題探究等,不僅提供時時閱讀、處處學習的數位環境,更結合線上親師生平台、因材網、均一課程教材使用,科技知能與素養齊步前行,讓閱讀沒有距離。
學校長期整合內外部資源積極推動閱讀,以提升孩子多元充足的閱能量。地震過後,學校獲得許多關注也帶來資源挹注,我們藉以打造優質的閱讀環境外,更將善用資源融入教學中,讓孩子更加愛閱讀、會閱讀,也具有關懷互助的行動力。
震後,校園改變帶給師生深刻學習,在進行社區走讀課程時,發現社區傳統市場旁,存有悠久的完整防空洞,還有一楝無人管理的舊公有房舍,門窗毀損垃圾堆積。學校師生主動提案,以震後校園修復經驗轉移,與社區聯手共作,由社區志工以鐵工、木作修繕,師生和樂齡爺奶共同手作磁磚拼貼,經過108、109 二年的寒暑假,舊舍煥然一新,蛻變成里校閱讀新據點,除供鄰里學校作為社區教學,平日也變成社區居民停歇之所,可看書看報、聊聊天,更紛紛將家中的書籍貢獻給小學堂。閱讀帶來環境改變的力量,閱讀樂園里校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