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閱讀能力及閱讀興趣之提升
透過「閱讀遊樂園」奠基各領域學習,強化素養養成,弭平學習落差,讓孩子快樂學習、自信成長,並擁有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一) 閱讀興趣提升看得見 - 閱讀任務完成率提升
108學年全面推展校本閱讀課程,110學年申請圖書推動教師,以多元課程與活動,增進學生閱讀興趣及圖書館使用率,圖書借閱由每人年均48本書提升到借閱 62 本。
推廣家庭親子共讀每日15分鐘,並完成花蓮縣閱讀桃花源家庭閱讀手冊登錄任務,班級完成率由 108 學年的4班、109學年的6班,到110學年的10班。PaGamO 閱讀品學堂,本校閱讀任務的完成百分率高達80%,遠高於全國30%的數據。
(二) 閱讀能力提升看得見 - 投稿篇數、學力檢測成續提升
學校投稿報紙刊登人數由108學年度23位,逐漸增加至110學年度88位。學力檢測成績,不論國語、數學都是逐年進步,其中又以語文更為顯著,學生這三年參加花蓮縣學力檢測的語文成績,高於花蓮市平 均的班級數增加,閱讀輔助學科,讓閱讀專業化。
(三) 閱讀表達能力提升看得見 - 勇於發表
學生從一年級開始的校本課程,漸漸的養成了聽、說、讀、寫的表達能力,讓閱讀精緻化。
(四) 閱讀熱情展現 - 無法預期結果的驚奇
透過閱讀對話,引導孩子進行寫作構思能力培養,發現孩子們對學習展露熱情,樂於參與閱讀課程討論,分享自我看法,勇於接受對外相關比賽活動的挑戰,看得出孩子自信心提升。
二、學生閱讀個別差異之輔導及協助
(一) 差異化教學 - 善用平台
為了孩子在課後仍可以繼續學習,指導學生運用不同學習平台進行探究與自主學習。
(二) 改變學習方式,突破限制
積極開設學習扶助班、課後照顧班、永齡教育資源班,照顧每個孩子。
108年開始申請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讓小朋友於課後能依自己的進度在平台上自主學習。
111年申請生生用平板、BYOD 計畫,持續優化學生學習方式。
從108年至110年國語需受輔學生人數從25人減少到15人,以110年國語篩選測驗為例,年級未通過率高於縣平均未通過率已逐年減少,從4個年級變1個年級。
(三) 培訓指導,擴展學生的舞台
善用科學工具加強學生「數位閱讀力」,培養學生將需「判斷」、「選擇」、「整合」與「評估」 的眾多資訊,轉化成對自身有用的知識。
◆課後開設資訊社、科學團隊,培養有興趣參加的學生另一個探索樂園。
◆辦理各項英語文競賽,發掘優秀人才,指導培訓。
三、學生運用閱讀能力進行重大議題之探究活動
(一)防災教育~學習和地震一起生活
將災害轉化為里校共學契機,結合閱讀與藝術探究,從實踐過程讓素養內 化。地震引發全民恐懼,震後的安全安心學習議題,刻不容緩。
師長帶領孩子閱讀明禮防災史,再觀察、紀錄震災校園,並為自己的影像 作品寫作敘說,校內佈展分享,更走入社區參與斷層藝術節「痕.好」攝影展, 同步推動街坊讀書會,藉由書籍伴讀,陪伴居民找到療癒方法。
震後一週年協辦「河好日市集」活動,導引民眾走入校園,直接感受地震的無情,透過地震學習講座、繪本故事互動、體驗攤位導覽等,師生化「恐懼」為正向的力量。傳達學校災後化為美感校園的力量,高年級媒體創客課程,學習與「樓下的惡鄰」共處。
(二)戶外教育~走出課室外 - 以五年級校本閱讀課為例
(三)環境教育~環境的關懷-以六年級校本閱讀課為例
(四)科技教育~科技教育展為為例
社區走讀科創展能─走出教室運用科技深化探究,以圖書館資訊利用為基礎,另外結合老幼共 學、行動學習、智慧教學以及議題探究課程,架構本校「戶外教育閱讀 e 課程」。
四、逗陣來作伙─以學校為核心推展里校共學
「閱讀遊樂園」從學校出發走讀家鄉,歷程中的老幼 共學里校同作,激盪出的火花擴展了彼此的學習效能。學校更進一步建構為「樂齡共學基地」,連結學校與社區, 也以多元閱讀為樂齡學習中心的核心課程基礎,讓長者也持續發展自我價值,傳承生活智慧,孩子更是獲益菲淺。
市場學堂共作課堂,從走讀市場到「食」際行動,課 程更結合在地產業,依時令研發食品行銷,產生許多驚喜,也帶來經濟收入,一起有機成長。
跨領域課程~以五年級市場小學堂為例
明禮遊樂園從閱讀啟動,實踐歷程也以書籍紀錄分享,「走讀樂園」將 閱讀訊息和行動概念融合轉換,透過與相關經驗者互動來獲得知識並連接書 籍,讓孩子輕鬆浸潤並內化成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我們的遊樂行動就撰寫在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書中,從場域建構到課程展能,期望讓孩子循著味 蕾記憶回家。 (遠流出版社 2020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