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Palace|寄興深微 MPU - BA Degree Show | MPU - 文學學士學位展
2024 Aesthetica Art Prize長名單入選
2023 Luxembourg Art Prize 決賽名單入選
2024 Aesthetica Art Prize長名單入選
2023 Luxembourg Art Prize 決賽名單入選
實部(陽):0.5米*5米 (全長0.5米*20米)
虛部(陰):呎吋可變
實部(陽):宣紙,油墨
虛部(陰):/
實部(陽):篆刻活字印刷
虛部(陰):NFT非同質化代幣
2022
Selected for the Aesthetica Art Prize Longlist,
Aesthetica Magazine, York, 2024
入選2024 Aesthetica Art Prize 長名單
https://artprize.aestheticamagazine.com/projects/melody-yat-wan-chan/
Selected for the Luxembourg Art Prize Finalist, Pinacothèque, Luxembourg, 2023
入選2023盧森堡藝術獎決賽名單
https://www.luxembourgartprize.com/en/finalists-en/ (Group 2)
Certificate for Artistic Achievement by the Museum - Luxembourg Art Prize 2023
美術館藝術成就證書 - 2023 年盧森堡藝術獎
筆者以二進制為基礎,藉獨創的加密方法把信息變換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創造獨有的密文。本作分為「現實」與「虛擬」兩部分,結合東西兩方的哲學觀念與文化底蘊 [1] ,分別以「陰」「陽」探究題意(實體部分選以篆刻活字印刷為媒介,虛體部分則以NFT表示)。
創作選以人文主義的平衡 [2] 為切入點,思考人類文明上「文化進化」的價值。藉「密碼學(加密藝術)」探究「符號」視覺傳遞的意義、邏輯思辨與人文共情。
而藝術觀念上,筆者有感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總是恆定的,藝作每多被動予以鑑賞,故期望於創作裏顛覆主客,在大眾作主觀鑒賞的同時,作品亦具逆向互動的能力。(鑑賞途中參與破譯重構視象意涵)
除了以上宏觀探討外,作為一件四年學習總結的作品,當亦自有投放作者的深摯情思。研究加密藝術的初心,是希望以獨創的密文,向特定的受眾傳遞話語。
[1]:數學、二進制、密碼學、周易(六十四掛)、科學、道家、東西方對自然界的認知與哲學。
[2]:二十世紀劍橋文學兼物理學家史 諾(C.P Snow)(1905-1980)撰寫著名文獻《兩種文化(The Two Cultures)》 1,被譽為最先提出「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分立的問題,其研究解構出科學和人文在分裂中所造成的文化失衡。
詳細背景解說
創作動機及研究內容
創作動機:
於筆者而言,紙筆具有最宏大的力量。如歐幾里德(Euclid)(325 B.C - 265 B.C)二千年前撰寫的《幾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僅靠符號作為思維與邏輯的載體,即奠定出平面幾何的堅實基礎;又或我們讀起《詩經》、《楚辭》,寥寥幾行的漢字,承載的感情卻依舊扣人心弦;又或我們鑑賞一代名畫如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的〈吶喊(The Scream)〉,如今仍能從筆觸、色彩、構圖種種窺探作者當時的精神世界。僅靠一紙一筆,人類就足以跨越世代,傳遞千古不朽的思維與感情。
研究內容:
綜上所述,畢業創作選以人文主義的平衡為切入點,藉「密碼學加密藝術」探究「符號」在人類文明上視覺傳遞的意義,依靠一紙一筆跨越時空所傳遞出的人文共情。
筆者研究「密碼學」與「加密藝術」的初心,希望藉自創的密文,向特定的對象與受眾傳遞話語。於藝術觀念上,筆者有感藝壇中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總是恆定的。作品經常處於被動的位置給以鑑賞。由是創作決意顛覆主客,在大眾挑選作品欣賞同時,作品亦具考驗觀眾的能力。
密碼學與二進制
密碼學是計算科學與數學的一個分支,原理涉及大量的資訊論。美國密碼學家羅納(Ronald Rivest)(1947-)曾言:「密碼學是研究如何在敵方陣營裏溝通[3]。」古典密碼學主要關注信息的加密、傳輸以及對應的解密方法。依靠敵方與設計者在編碼與解密上的創造力,被視為一種實用性的藝術。
二進制是指以二為底數的編號系統,在數學和數碼電路中一般以0和1來表示。電子電路中的邏輯門(Logic Gate)採用0和1的表示真(True)假(False),亦廣泛應用於電腦及各類依賴計算機的設備上。二進制特別之處,在於能以極其簡單的形式表示複雜的數據(例如以聲音的斷續,光的熄亮等)。
[3] Oral History of Ronald L. Rivest, (2017)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JmqQrcazU
萊布尼茲與《周易》六十四卦
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於1701首次發表二進制的論述〈數字科學新論(Essay d'unne nouvelle Science des Nombres)〉[4] 。及後從法國神父白晉(Joachim Bouvet)(1656-1703)中得知周易的陰陽哲學思想,與其所發明的二進制式如出一辙 [5]。由是從卦象「- -」、「—」中得到啟發,把進式改以「1」、「0」記敘,於1703年再度發表《論只使用符號0和1的二進制算術,兼論其用途及它賦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圖形的意義(Explanation Of Binary Arithmetic, Which Uses Only The Characters 0 And 1, With Some Remarks On Its Usefulness, And On The Light It Throw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Figures Of Fuxi)》 [6]。
[4]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科技史料》(2002年)第23卷,第1期54-58。
[5] Gottfried Wilhelm Freiherr von Leibniz, “Leibniz Korrespondiert mit China”, (1990), P.94-97.
[6]Histoire de l′Academie Royale des Sciences, Année 1703n, Paris , (1705), P.85-89.
周易與符號學、現代代碼:統一碼(Unicode)
《周易》是一套以形式系統(Formal System)敍事的符號,哲學上以「無極」為首,「太極」為一。「兩儀」開始以符號「- -」、「—」表示陰陽,組合出「四象」「八卦」以及「六十四卦」的卦象。其中又以「爻」為單位,每六層組成一「卦」。每個卦象、卦象中的每支卜爻,均具有各自在細節上的詮解。
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1839-1914)的符號學理論中 [7],以符號的三元關係作為分析及理解的基礎。他認為符號成分與屬性可分為「對象、再現體、解釋項」。對應《周易》符號法的記敍可分為:直觀表現的卦畫、描述對卦畫的卦辭、對內容深入闡釋的《易傳》。《周易》由從內而外的抽象概念生成符號(陰陽)成為該語言的基礎,在三層屬性互相影響下發展出完整的闡釋系統,同時再從外而內結合現實語境作分析,使周易具有多重詮釋解讀,隱含無限衍義的玄機。
統一碼(Unicode)[8] 是電腦業界對文字的編碼及整理的系統,在電腦軟件上的通用相當普及。而統一碼區段(Unicode Block)則是用以區分編碼位置的定義,可視為對特定文字或字符在編碼上的唯一命名。
[7]Peirce, Liddell & Scott Ancient Greek lexicon, 1906, EP 2:411 and CP 5.484.
[8]Unicode Library: https://unicode.org/terminology/about_term.html
創作闡述
周易密碼
筆者藉二進制及Unicode(等)為基礎,以獨創的加密方法把信息變換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形成作者專屬的密碼。宏觀上作品撰寫箂布尼茲的哲學觀點,微觀上則加密作者另一套想訴說的話語。
形式意涵
作品分兩部分,分別為現實世界的「篆刻活字印刷卷軸」,以及元宇宙中的「非同質化代幣」。
實體(陽):現界中的「篆刻活字印刷卷軸」
選長卷軸的原因,乃因「周易密碼」本質上實以二進制的進式紀敍,在計算機科學中,不論螢幕的代碼展示、編程中的書寫邏輯、還是程式運行的優次法則,均是從上而下滾動與執行。而國畫創作中長卷軸「景隨步移」的表現特性,可謂完美切合「周易密碼」的內涵。
活字印刷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人類訊息傳遞上一個關鍵性的創造,不論作為藝術家個人的身分認同、還是在訊息與符號傳遞上的探討,活字印刷都是不能迴避的探究對象。縱觀人類的文明,雕刻可謂最早傳遞訊息的方法,文字的雛形由符號演化而成,而中國上最早的符號可見於原始陶器上的刻劃,作為一種信息紀敍的藝術形式。不論是活字印刷的發明還是版畫藝術的出現,篆刻藝術均可謂兩者的開山鼻祖。
故此本作於主題的探討上,選以篆刻為活字印刷的媒介,以長卷軸為實體作品的展示形式,實隱含了多重創作意蘊與象徵意義。
虛體(陰):元宇宙中的「NFT非同質化代幣」
區塊鏈(Blockchain)是結合多種當代科技設計出的點對點資料交易區塊串鏈,知識涉及密碼學與共識機制(Consensus)。而NFT(Non-fungible token)是區塊鏈上一種網絡數碼紀賬的信息單位,可作為網路商品尊屬權的電子認證。由於每個代幣均能表示一組唯一的信息,以至NFT成為近年數碼商品和電子藝術在互聯網上的虛擬憑證,因而衍生出多種NFT藝作。藝作一但成為區塊鏈上的交易貨幣,信息將不能並刪改。只要互聯絡一日存在,該藝作的信息將保留至永恆的將來。
是故在創作象徵虛體的「NFT非同質化代幣」部分,筆者把整個畢業創作的實體部分「篆刻活字印刷卷軸」數碼化。利用Bitfontmaker2系統建立整套密碼的字型,在電腦撰寫個人的密文,成為存在於虛擬世界中的「數碼版」與「數碼版畫」。後上載於Mintable NFT的交易平台個人頁面,將「數碼版」與「數碼版畫」以NFT形式出售,自此本畢業創作的「虛體部份」即成為區塊鏈上的非同質化代幣,一串保留在網絡上(直至未來)的訊息。
窮理:
作品表層以傳統中式手法呈現,包括「周易」、「長卷軸」、「活字印刷」、「篆刻」及「傳統版畫」等,包含是東方對「天、人、道」的哲學思想,深埋東方「平原文化」的底蘊;而作品裏層隱涵的「數學」、「密碼學」、「二進制」、西方數學及哲學家「箂布尼茲」及他的「哲學觀念」,隱藏是西方「海洋文化」中求「真」的人民精神,是人類對「真理」的哲學與追求。
作品從傳統與當代(實體長卷軸與數位NFT藝術)的表現形式,以「虛(陰)」「實(陽)」兩部分探究文明的傳遞。古跡遺物乃藉現世物質以符號、文字、繪畫等作為載體,傳承出千古不朽的邏輯思維、哲學觀念與人文共情,是超脫物理層面的精神連結。而現今我們的一切藝術、文學以至科研,同樣亦是把當下的精神追求、發現、發明與創造傳承到永恆的未來,世代匯聚於時間不曾存在的思維殿堂,與古今未來的人交流、傳承、累積、溝通、轉化,尊謂「文明」。
是謂作品英文命名以宏觀探究(窮理)為題,命名 〈Mind Palace〉。
盡性:
如上所述,筆者創作密碼的原因,始於傳遞情感與話語。故作品除了針對以上宏觀主題探討外,作為一件四年學習生涯總結的創作,作為一份有血有肉的藝術演繹,當亦自有投放作者深刻的傾情。由是作品以色彩增加信息解讀的排列組合,使宏觀上除了撰寫「箂布尼茲哲學觀念」,亦埋下了作者本人的深摯情思。
是故此作中文命名以血肉(盡性)動機為題,予以〈寄興深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