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引文分析角度看2022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Svante Pääbo的學術成就 

崑巖醫學圖書分館 陳威宇

今(2022)年10月3號,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委員會(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宣布,本年度之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遺傳生物學家Svante Pääbo獲獎,以表彰Pääbo博士對於已滅絕古人類的基因組(the genomes of extinct hominins)以及人類演化與遺傳學的貢獻。Pääbo博士於1955年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雙親分別為生物化學家與化學家。1986年,他以腺病毒為研究標的探討蛋白質對免疫系統的調節機制,並於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Pääbo博士陸續服務於瑞典、瑞士、英國與美國的研究機構,目前則任職於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以及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同時受聘於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講授分子演化生物學相關課程。

對研究者而言,諾貝爾獎的提名不僅象徵其在該領域中的影響力,同時也肯定研究者的心血對人類發展的重大發現與貢獻。在學術評鑑的過程中,我們能使用多種量化與質性的方式,來多方面地評估學者的研究表現。一般而言透過引文索引資料庫(citation index database)分析學術出版品的出版狀況與引用情形,能夠最直接看出研究者目前的產出表現及學術界的影響力。引文索引資料庫是透過引用與被引用的關係,將期刊文章、會議論文或者專書等學術著作串聯起來,常用的引文資料庫包含Web of Science、Scopus或Google Scholar。在每一筆文獻檔中,除了作者、文獻標題、期刊卷期和參考文獻等基本書目資訊外,也會顯示該文獻日後被他人引用的狀況。而資料庫也透過文獻被引次數計算不同的學術指標,例如研究者的h-index、文章的FWCI或引用百分比、期刊的impact factor或領域內排名等,這些也作為圖書館協助分析研究人員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本次專文便希望透過Web of Science(WOS)與Scopus二大綜合學科引文資料庫,來一窺Svante Pääbo博士的學術成就。

在WOS中搜尋Pääbo博士共可得到291筆紀錄,其中229篇為研究文章、23篇會議摘要、18篇「快報」(letter),同時也發表過「編輯材料」(editorial material)、回顧文章(review article)等各種類型文獻。而若以學界熟悉的期刊分級檢視,將近98%的文章發表於Q1及Q2期刊(如右側雷達圖)。除了ScienceNature等綜合性質期刊外,Genome BiologyBMC Evolutionary Biology等和基因或演化生物學有關的期刊也能看到Pääbo博士的著作。

這些文章總共被引用49,857次,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172次。單篇文章被引用次數最高的文章是1989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慣稱PNAS)的”Dynamics of mitochondrial DNA evolution in animals: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with conserved primers”,是一篇有關線粒體的著作,自發表至今已獲得4,090次被引用次數。而若考量發表時間計算其「每年平均被引次數」,2010年發表於Science的”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平均每年被引用175次,對於古人類演化學研究而言,該篇文章是相當經典且重要的著作。

下圖是根據年分呈現Pääbo博士的出版數量與被引用狀況。首先從出版數量來看,2014年是其最「多產」的一年,共發表20篇文章;而自2005年起,Pääbo博士每年平均至少發表10篇著作,持續保持高學術產量。而這些著作的被引用次數也隨著時間而逐年增加,Pääbo博士所有著作在2021年當年內共獲得4,191次引用,今(2022)年雖尚未統計完成,但亦已累積2,608次被引用次數。在其著作中共有160篇文章,其被引用次數在同出版年/主題/文獻類型的文章中屬於前10%,其中更有45篇在前1%之列。將這些文章依照被引次數遞減排序便可計算出h-index;Pääbo博士的h-index為113,代表在所有文章中「有113篇文章至少被引用113次以上」。

然而h-index的計算會受到時間的影響,研究資歷越長的研究者除了研究著作數量可能較多外,也會隨著時間累積而有較多的被引用次數。因此除了平均被引次數或h-index外,也可參考資料庫提供的一些正規化指標來更全面地剖析研究表現。在WOS體系中使用影響力指數-CNCI來檢視每一篇文章的平均影響力,在計算上CNCI只將同學科領域、同出版年以及同樣出版類型的文章一同進行比較,藉由消弭領域差異和出版時間等變因來評比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水準。而將各篇文章的CNCI結合,即可計算出研究者的總CNCI;Pääbo博士的總CNCI為4.89,代表引用影響力高於全球平均389%,足見其在學術界的指標地位。

由於資料庫收錄與索引的範圍不完全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位作者,在不同引文資料庫間也會有不同的分析結果。在Scopus中有369篇Pääbo博士的著作,包含309篇研究文章、18篇letter以及回顧文章、會議摘要等不同出版類型的文獻;總被引次數為65,555次,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177次。和WOS相同,單篇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章是1989年的”Dynamics of mitochondrial DNA evolution in animals: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with conserved primers”,共被引用4,129次。每年平均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章也是2010年的”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自發表以來平均每年被他人引用186次。

Pääbo博士在1996、2005、2006與2016年皆發表17篇文章,並且近20年來始終保持平均每年10篇著作的高產量。而近年來每年的被引用曲線也自2010年(2,298次)到達最高點的2021年(4,590次),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22年迄今則已累積3,734次的被引次數。其中有134篇文章被引用超過134次,換言之Pääbo博士在Scopus資料庫中計算出的h-index即134。在Scopus體系中以FWCI來評估正規化後的平均引用影響力,而Pääbo博士近10年的的總FWCI為5.13,代表獲得高於全球平均413%的引用影響力,也間接印證其卓著之學術成就。

Scopus資料庫會根據引用關係的強弱區分不同的主題,並提取篇名、摘要與作者關鍵字使用的詞彙為該主題命名。每一篇文章會被歸入一個主題,因此能夠透過出版的文章拼湊出個人近年研究的主題趨勢表現。Pääbo博士近10年的著作中,有67篇屬於”Genome; Neanderthals;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基因組;尼安德塔人;早期現代人)主題,其次則是”Interneurons; Organoids; Animals”(中間神經元;類器官;動物)主題共有8篇。和全世界研究者相較,在”Genome; Neanderthals;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主題之中,無論是出版量、文章的被引次數與FWCI,Pääbo博士皆名列前茅。

本文透過WOS與Scopus資料庫,讓各位讀者簡單看看Pääbo博士的學術概況。利用系統進行引文分析,能幫助我們從出版及引用的角度觀察研究者的研究能量及影響力。引文分析的優點是,能夠很直觀地透過引文計量計算出h-index、FWCI等數值並進行排序。然而另一方面,多數引文指標會隨著時間成長,出版越久的文章或越資深的研究者,自然在這些指標較具優勢。除此之外將每一篇文章化約為單純的數值,也容易因此忽略各項研究的學術意義及潛在貢獻。故在評價研究者的學術成就時,應盡可能結合不同面向(如同儕或專家審查)進行綜合評估,才能獲得較全面且客觀的結果。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至 medref@libmail.lib.ncku.edu.tw,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