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 journal、掠奪性期刊與學術出版(下)

崑巖醫學圖書分館 陳威宇

前言

談到期刊出版,各位想到的可能是新穎的研究成果與嚴謹的審查程序。若今天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竟然可以通過審查、並向您索取出版費用,您會怎麼看待這一本期刊呢?

2009年,美國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生Philip Davis由於頻繁收到大量來自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的邀稿,或是邀請擔任期刊編輯委員的信件,不堪其擾的他決定用程式編造一篇毫無邏輯的電腦科學主題之文章,並投稿至該出版社旗下的期刊The Open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令人意外的是該文章竟然被接受,Davis也被索取刊登所需費用(Aldhous, 2009)。這樣的案例固然不尋常,很顯然該期刊並未具備嚴謹的同儕審查程序(甚至可能根本未將文章送交審查),否則一篇胡亂捏造的文章是不可能成功發表。隨著更多類似案例在學術社群中被揭露,類似的掠奪出版行為開始受到關注,而此種透過期刊投稿進行掠奪的刊物,即稱為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本文將簡單介紹掠奪性期刊的緣起、特徵,以及實務上如何防範或避免。 

緣起

2002年隨著「3B宣言」 [1] 的提出,學界敲響了開放取用科研成果的鐘聲。在學術資訊的範疇,開放取用主要有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與開放取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一般稱OA期刊)兩種途徑。前者鼓勵透過公開典藏庫(repository)或是個人社群網站,將學術成果全文無償提供給公眾;後者則是建議將研究成果投稿至OA期刊以進行正式發表(林奇秀、賴璟毅,2014)。 

對出版社而言,期刊出版過程中的各階段──包含建置投審稿系統、邀請審查、文章編輯排版等──皆有其需負擔之成本。在過去的出版模式中,前述成本能透過用戶訂閱(如圖書館訂購期刊)所付的費用補貼。但當文章以OA形式刊登後,讀者得以免費使用線上全文,期刊營運的成本便因此轉嫁到作者身上,即投稿過程中需由作者支付的文章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 

這樣的交換關係產生之後,一些不肖業者意識到,只要接受越多的稿件便可以創造越高的營收。因此出版商會以快速審查、高接受率,或是謊稱高影響力為賣點,以吸引作者(特別是有投稿/發表壓力的博士生或新進學者)投稿(彭美姿,2021;辜美安、賴金英,2016)。鑒於一稿不可二投的規範,即便事後發現投錯刊物也無法再投稿至其他期刊。辛苦的研究成果便這樣付之一炬,這便是掠奪性期刊最典型的手段。 

掠奪性期刊常見特徵

怎樣的期刊算是掠奪性期刊?Grudniewicz等人(2019)認為,只要是以自身利益為第一優先,並不惜犧牲學術效益的出版社,即所謂的掠奪性出版商(predatory publisher),而此類出版商所經營的期刊,便是掠奪性期刊。為了能更清楚的辨別,學界陸續歸納出一些常見的特徵如下(林奇秀,2022;林雯瑤,2022Shamseer et al., 2017): 

當然,不是每一本掠奪性期刊都會包含上述所有特徵;有出現上述特徵者,也未必就是掠奪性期刊。例如血液學領域的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或是外科學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雖然刊名包含「American」與「International」等字,但皆由知名出版商出版、且具有高引文影響力的期刊 [2]。此外上一期簡訊中曾介紹過的mega journal,雖同樣接受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章,仍然能透過公開透明的出版政策,讓讀者得以劃清與掠奪性期刊的界線。 

如何防範掠奪性期刊

也許您會好奇:「難道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克制掠奪性出版商?他們都不會受到制裁嗎?」事實上確有被判賠的案例,如2019年出版商OMICS即因謊稱期刊收錄於著名資料庫、收取高額費用、挾制作者稿件以及盜用科研人員名聲等劣跡(如圖 1),被指控並判處5,000餘萬美元的罰款 [3]。 

圖1 OMICS出版社被指控之起訴書截圖  

然而實務上若想要成功向掠奪性期刊或出版商索賠,不僅需蒐集完整的證據,訴訟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成本、來自利益關係人的施壓等,種種因素無形中提高了與掠奪性期刊對抗的難度。揭露掠奪性期刊的吹哨者Jeffery Beall,於2010年起便在個人部落格或相關社群平台討論此掠奪現象,甚至將可疑名單彙整成著名的Beall’s List,成功喚起學界的注意。而在2017年,Beall選擇停止更新並關閉所有與掠奪性期刊有關的社群平台,據推測應該是受到來自法律上的威脅,致使他做此決定(Silver, 2017)。 

因此,各位研究者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與其蒙受損失後再尋求救濟,不如從一開始就盡可能避免落入掠奪性期刊的陷阱。首先,增進對於學術出版的素養,並建立對於掠奪性期刊的意識,是最基礎的課題。學術出版的素養不僅包含了解出版/投稿流程,還擴及對於該領域學術概況的敏銳度。不同的學科領域所需投稿時程、側重的學術評鑑指標可能有別,保持對於自己所屬領域的熟稔,較能避免受到掠奪性出版商的花言巧語矇騙。而對學術掠奪行為的認識,包含可能使用的手法以及掠奪性期刊的特徵,則有助於判斷預計投稿的刊物是否具掠奪性期刊的嫌疑。目前在網路上除了有許多公開的介紹資源,各學術單位也會邀請學者進行專題演講,皆有助於增進對於掠奪性期刊的認識。 

其次,在正式送出稿件之前,我們也應審慎評估目標期刊,透過多方的查證來釐清待投稿期刊的真偽。正如中國古籍所言「三思而後行」,研究者可以透過一些重點項目的檢核、確認期刊真實性後再進行投稿。例如「!Think Check > Submit」網站中便提供中文版的檢核表,引領研究者從各方面思考並判斷該刊物是否可信。此外各學術圖書館、研究圖書館的館員,也能夠提供出版流程的諮詢、或是查檢資源的利用指導。以成大醫圖為例,於首頁右中位置提供「研究週期」專頁(頁面位置如圖2),以研究歷程作為主軸,提供不同階段會需要使用的資源指引;其中的「投稿出版」單元,除了介紹選刊工具、OA投稿期刊補助等資訊外,尚提供查證掠奪性期刊真偽的簡單教學與查檢工具連結(如圖3)。另外在成大育才網中,亦有提供相關之教學課程及演講影片,可供讀者隨時進行線上學習。 

2 醫圖「研究週期」專頁連結位置   

3 「投稿出版」單元中各小節標題列表   

結語

學術出版對於研究者而言至關重要,精心研究產出的結果若能被期刊刊登,不僅有利於學術知識的傳播,亦有助於積攢研究者的學術資本。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開始出現如OA等新型態出版模式。但另一方面卻有不肖廠商藉此新穎出版型態以謀取不法利益,隨著仿效技術的進步,掠奪性期刊也出現越來越多新的樣態,僅憑過去已知的幾大特徵已難以準確判斷該刊物是否真的具掠奪嫌疑。因此身為研究者應該持續保持對相關議題的敏銳度,或者與圖書館員合作,以實體到館、來電、email,或WebexMessenger等線上諮詢方式,讓館員與您一齊守衛您的珍貴資產。  

小試身手-真假期刊判斷練習

以下為兩本極為相似的期刊,歡迎各位讀者透過上述特徵,或是利用檢核資源來判斷何者較具掠奪性期刊之嫌疑。 

活動靈感源自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林雯瑤教授於202267日之專題演講。歡迎各位有興趣參加的讀者,將您的答案以及簡單的判斷依據,郵寄到醫分館參考信箱(medref@libmail.lib.ncku.edu.tw ,主旨請敘明「簡訊377期活動_掠奪性期刊」)或是簡訊留言專區留下您的答案,我們將視參與情形提供小禮物。至於館員的查證結果,將在下(378)期簡訊揭曉。 

(全文完)

備註

[1] 係指三項與公開取用有關的宣言,因英文皆以B開頭而合稱3B宣言。三項宣言分別為《布達佩斯公開取用倡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畢士大公開取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柏林宣言關於科學及人文學知識的公開取用(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相關介紹可參考技術服務小百科(王梅玲,2011

[2]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Wiley出版,2020年的Journal Impact Factor(期刊影響因子)為10.047(2021年上升至13.26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Elsevier出版,2020Impact Factor6.071(2021年上升至13.400,且皆為SCIE索引中該主題Q1的期刊。有關Journal Impact Factor的計算方式,可參考376期簡訊 

[3] 201943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做出合計50,130,810美元罰款的判決。有關完整判例資訊,請參考FTC網頁 

參考書目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至 medref@libmail.lib.ncku.edu.tw 或至本站留言版留言,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