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 journal、掠奪性期刊與學術出版(上)
111年06月01日

崑巖醫學圖書分館 陳威宇

前言

今(2022)年五月,臺大醫學院官網發布一項有關院內師生投稿選刊公告, 將部分在審查過程、稿件接受率等面向有疑義的學術期刊,以及在官網中敘明「不以審查人認定之科學重要性作為論文接受與否的依據」之期刊列為「加強實質審查期刊」。師生在申請院內補助時,若其著作發表於加強實質審查期刊名錄中,則需額外提供同儕審查的完整紀錄供評審委員參考。

「不以科學重要性作為接受依據」這句話聽起來令人費解。投稿期刊既然不審查稿件的科學重要性,還能審查什麼?事實上目前學術界確實有一類期刊,在審查的時候以科學可靠性(scientific soundness)為重點,投稿文章只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或嚴謹的研究方法設計,便有機會被接受,此類期刊即所謂的mega journal [1]。本文將簡單介紹mega journal的定義、特徵,讓各位讀者對此類新興期刊有基本的認識。


mega journal定義與特徵

網際網路的出現,為學術出版/學術傳播造成多項變革。首先期刊從紙本型態轉以電子形式發行,接著透過網路讓期刊能被更多人免費取用,落實了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的精神。今天要介紹的mega journal,便是立基於開放取用而衍生的新期刊型態。 

或許您會問:「mega journal究竟是什麼?我想投的刊物屬於mega journal嗎?」學界對於mega journal尚未給予統一定義,只能分析歸納出應該具備的特點。在諸多學者的見解中以Björk的說法較完整,因此目前學界多以其歸納出的特徵,來判斷期刊是否具備mega journal的特質(Spezi et al., 2017)。mega journal的特徵可分為主要特徵(primary criteria)與次要特徵(secondary criteria),原則上一本期刊若符合所有主要特徵以及部分次要特徵的敘述,便可被稱為是一本mega journal(Björk, 2015, 2018)。

主要特徵

圖1 Medicine期刊收錄的文章類別(部分) 

2 Archives of Public Health投稿時程統計 

3 BMJ Open的計量結果 

4 PLOS ONE的計量結果 

不同期刊採計的項目亦不同。以上圖3與圖4為例,BMJ OpenPLOS ONE都將Dimensions AI、Mendeley、Twitter與Facebook等軟體平台列入計量,但亦各自列入其他計算指標。

5 Scientific Reports於每一篇文章後預留的評論欄位

6 PLOS ONE網頁上的資料分享聲明 

7 F1000 Research提供的open peer review機制 

學界對於mega journal 的多方評價

mega journal打破了過去對於期刊出版的既定印象,此營運模式也獲得正反二面評價。Spezi等人(2017)的回顧中提到,期刊要求的審查重點、快速的審查速度、中等價位的APC及期刊OA的本質特性皆為投稿的誘因。由於mega journal以研究設計的縝密程度與推論的可靠程度為主要審查標的,因此對於研究設計嚴謹、但新穎程度或影響力較低的文章而言,稿件被接受的機率相對提高 [4]。 即使未被接受,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意見回饋,並據此修改原研究。特別對具有發表壓力的新進研究者而言,將有機會提高自身學術能見度。

然而Spezi等人(2017)指出,也有一些學者對具有較高接受率的mega journal所帶來的學術品質提出質疑。事實上不少著名的mega journal,近年來皆有不錯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表現(如下圖8,計算方式與詳細數據請參考文末附錄),間接佐證了該期刊的品質確實具備一定水準。 

8 mega journal期刊近年impact factor

其次,mega journal著重在方法學與結果推論的審查過程,也容易遭到誤解。Binfield2013)比喻mega journal的同儕審查為「決定該篇投稿能否被認定成一份科學文獻」。雖然聽起來有點荒誕,但當我們綜覽mega journal相關特徵,從透過OA讓大家能方便觸及,到提供評論功能(有些期刊另導入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機制)、替代計量指標等,會發現mega journal希望將「評鑑文章價值的權力」交諸學術社群的所有成員。mega journal的理念是邀請讀者協同給予評論,並透過不同平台及媒體的互動來共同構築該文章的學術影響力。簡言之,研究成果的新穎性與引用影響力等因素仍有其重要意義,只是在mega journal的出版過程中不構成影響。

mega journal會提出疑慮的另一個背景,是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的發展。兩者同為OA出版環境下的新出版型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宗旨與目的。也因為掠奪性期刊的聲名狼藉,造成與之部分相似的mega journal連帶遭受質疑。有關掠奪性期刊的介紹及防範,將留待下期簡訊為您揭曉。  (正文完)

備註

[1] 目前未有正式翻譯,在中國文獻可譯為「巨量期刊」或「巨型期刊」。

[2] 以ISSN(國際標準期刊號)分別於Scopus資料庫進行檢索(檢索日期:2022/5/17),資料類型限定於article、review與conference paper。PLOS ONE於2006年創刊,檢索結果共255,521篇文章,年均收錄15,031篇文章;Scientific Reports於2011年創刊,檢索結果共152,183篇文章,年均收錄12,682篇文章。

[3] 由於需確保每一期的文獻份量相等,因此有些已獲接受的期刊論文可能會延到下一期再出刊,即所謂卷期分配。

[4] 根據Björk於2018年所做的實徵研究,當時各mega journal的接受率介於50~70%。近年來因為來自開發中國家學者的大量投稿,接受率呈逐年下降趨勢。

參考書目

附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介及著名mega journal近年數據

附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介及著名mega journal近年數據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至 medref@libmail.lib.ncku.edu.tw,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