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地方創生案例
高雄市六龜區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
族群多元、生態豐富的高雄市六龜區,有水勢壯闊的荖濃溪及全臺灣第一個可受理預約解說導覽的自然保護區——十八羅漢山,近年來,在官方及地方共同努力下,成立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帶領遊客感受六龜人文歷史及自然環境的獨特魅力!
閱讀全文
社團法人高雄市愛種樹協會
在高雄有一群愛樹之人,以實際行動喚起民眾重視自然環境的議題,尤其在人類長年大量消耗下,森林的消失加速了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他們成立高雄市愛種樹協會,透過教育推廣、扎根,投入育苗、造林、護林運動。
高雄市旗山區糖廠社區發展協會
五零年代,臺灣曾因「香蕉」聞名全球,主要產地之一的高雄旗山是最大功臣之一。隨社會轉型,以農為主的旗山糖廠社區研發趣味生態桌遊、綠色環境教案、DIY體驗及小旅行,為故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讓社區精采故事繼續寫下去。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
屏東牡丹鄉有一座美麗的排灣族部落——高士部落,每年五月,整座山粉紫色的野牡丹盛開,迷人夢幻,因而也被稱為「紅寶石的部落」。部落內有純白鳥居、神社遺址,還可體驗採香菇、傳統排灣族婚禮,感受南臺灣山林的獨特魅力。
屏東縣恆春鎮德和社區發展協會
臺灣早年不少沿海村落隨處可見「槺榔」,就是臺灣海棗,至今仍有許多地方以槺榔為地名,像是位於屏東恆春半島的德和里,古地名就是槺榔林,據說曾經滿山遍野都長滿槺榔。不過,隨著自然環境遭到外來種銀合歡入侵,德和社區生態面貌有了大幅改變。
屏東縣萬巒鄉赤山社區發展協會
屏東萬巒鄉大武山下,有一座樸實無華的小農村——赤山社區,隨社會轉型,面臨人口老化、資源不足等窘境,近年社區共同努力,將村內閒置的老厝大改造,變身為餐廳、環保基地及熱門活動場域,舉辦過婚禮、性別趴、星空電影院,讓村落再次活絡起來。
澎湖縣地方產業發展協會
陽光、沙灘、大海,每年夏天,慕名而來的遊客總是為澎湖注入熱鬧生氣與活力。這座島嶼除了觀光盛行,農漁產業更是根本,然而,孕育這些地產好味的鄉村地區,面臨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問題,老一輩居民普遍數位能力不足,無法將農漁產品行銷推展出去。
社團法人臺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
臺東成功,曾是東海岸最熱鬧的地方,早在日治時期,時任新港支廳長的菅宮勝太郎,為在地建設的付出,用心良苦,包括規劃現在所見的棋盤式街道,及興建當時花東地區最大的新港漁港,讓動力船隻和大型機具能夠進到東部,奠定了在地基礎建設的根基,影響深遠。
臺東縣射馬干青年文化發展協會
射馬干為Kasavakan(建和)部落舊地名,是一個以卑南族為主的部落,曾為卑南族八大社之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擁有豐厚的文化與傳統。近來,在地青年為了復振文化,積極梳理地方脈絡、強化文化事務,以部落自身特色為出發,朝向深度旅遊、精緻餐食發展。
臺東縣達仁鄉南田社區發展協會
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是全台唯一海岸公路未經過的地方,早期因交通封閉易被忽略,近來,部落積極投入環境美化、社會福利及長照,推動地方發展及觀光,使更多青年有機會返鄉,用專長及愛灌溉故鄉土壤,讓南田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