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惡」的關聯其實由來已久,但時代愈晚而愈發醒目。儒家尤其是繼承孟子的宋明理學篤信人性本善,然而隨著社會的世俗化,世界日愈凡俗、降落,人們日愈關注人心深處的幽闇面,「惡」某種程度是一種近世現象。金聖歎《水滸傳》評點出現清晰的惡獸隱喻,揭示「惡」的主題。《水滸傳》第十回總批解釋「旋風」的隱喻說:「旋風者,惡風也。其勢盤旋,自地而起,初則揚灰聚土,漸至奔沙走石,天地為昏,人獸駭竄,故謂之旋。旋音去聲。言其能旋惡物聚於一處故也。水泊之有眾人也,則自林冲始也,而旋林冲入水泊,則柴進之力也。名柴進曰「旋風」者,惡之之辭也。」 黑旋風李逵天真爛漫,但也酷愛血腥殺戮,金聖歎將「旋」讀為動詞,「旋風」這個席捲一切的黑色旋渦象徵梁山泊(從小旋風柴進到黑旋風李逵),隱喻梁山泊招兵買馬賺人入夥,成為某種令人暈眩的惡勢力。「惡之之辭」源自《春秋》褒貶,某種正義的暴力:惡惡,涉及「誰的正義」(官府、強盜),也就是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 所謂的暴力批判 ,小說評點因而牽涉某種暴力詮釋/詮釋暴力。從歷史的宏觀視野來看,「惡」的主題大致牽涉歷史、政治、社會、人性等範圍與類型。
「惡」的主題進一步關涉文本,就是某種關於文本的政治與暴力:文字獄,及文人發展的某種回應與反抗:隱微寫作。寫本時代從《春秋》的褒貶、《史記》作為謗書到各種文字禁忌,言論與文字的迫害已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課題。近世文字獄變本加厲,可以追溯初唐武則天的「羅織」,北宋的元祐黨禁、南宋的慶元黨禁、江湖詩禍。由於雕版印刷廣泛的社會影響,禁燬圖書旋即成為統治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涉及版權及商業利益。明代體現在廠衛政治(東廠、錦衣衛),特徵是告密、監視,伴隨著朝廷黨爭如野火燎原,牽連甚廣。清代乾嘉之世公認是文字獄登峰造極之時,《清代文字獄檔》牽涉許多印刷史、書籍史的許多問題。清末民初發展為報刊、文學審查等言論自由的問題,迄今仍是值得關注的時代課題。
中國書籍史相關文獻浩瀚,為了有效鎖定文本與文化,本次工作坊擬將討論焦點進一步集中在文本的政治與暴力:文字獄,及在這種壓力下文人的因應與反抗:隱微寫作。期望扣緊「惡」、「文字獄」、「隱微寫作」三個層面,從發掘新的文學主題出發,進而延伸到文化與理論的反思。學界對這些主題雖然已有不少論述,卻未形成系統的討論,從目前人文研究的社會與文化的批判意識來說,具有及時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