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動指導經歷
2016 部落探索暑期營隊指導老師
2016 導覽解說暑期營隊指導老師
2017 文化與休閒學術研討會-文化與休閒的理論與實踐副總幹事(2017.05.19)
2017 地方文化觀光體驗暑期營隊指導老師
105年度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系學會指導老師(2016.08-2017.07)
107年度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系學會指導老師(2018.08-2019.07)
🤪前言:
越來越多開發中國家,願意接受 "鄉村或社區/部落旅遊"作為地方發展的一種形式,被視為是協助地方減貧的策略。與居住在都會的人們相比,大多數鄉村人口的學習機會與曝光度相對較少。地方居民存在受限的知識、技能和資源來參與旅遊業的發展和管理,但現在已有許多部落已經轉向旅遊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一種發展可能。而我們在台東,部落即是最佳經驗式學習的社會實踐場域,本課程透過與地方的合作與協力,培養地方發展另類旅遊的人力資源,也為學生建立一種經驗式學習機會,儼然是一個地方創生的新選擇,更是在地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直至2019年,從社區總體營造走到地方創生,今年更被稱為地方創生元年,如何透過地方文化產業化,協助地方產業創造生機,達成人才培力、產業活化,正確導入成功營運模式,將會是翻轉地方產業的轉型與發展重點。
南迴微光點亮部落計畫-歷坵是台東大學文休系第一個最為具體的社會實踐案例
在我的休閒社會學課程,透過106-1學期課程結合社會學理論與實務操作,
透過三階段的課程設計與六大重點議題進行探究,為地方創造部落新亮點。
課程操作模式如下:
課程流程:約佔課程12週,共計36小時
(一) 第一階段:認識與接觸期(1-4週)
(1) 初期部落介紹:課堂發放相關社會議題(如社會企業案例)資料進行閱讀與授課
(2) 在地社會問題的掌握與理解:課堂發放資料閱讀與授課
(3) 現場實察:
部落遊程與體驗
部落社會問題的訪談與對話
(二)第二階段:實作與創意發想期(5-12週)
(1) 分組針對部落的不同社會議題,進行訪談問題設計
(2) 環境現況與策略分析
(3) 社會議題專題報導製作
(4) 新聞稿撰寫
(5) 運用心智圖法,找出解決社會問題的關係脈絡
(三) 第三階段:成果展現期
(1) 設計新聞報導海報(輔以圖片)
(2) 運用心智圖法繪圖技術呈現部落的現況與未來
(3) 彙整各組主題影像紀錄,製成一部社會議題短影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