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

Group研究方向為何?

如本網站首頁所描述,本實驗室研究領域主要分成「5G/B5G通訊系統」及「AI應用」兩大方向,過去成果可以參考這裡。如有興趣,建議可以來實驗室找學長們聊聊。如果你自己已經有想做的題目,但在這兩個範疇之外,仍歡迎找我詳談。

碩士班研究時程規劃?

剛進實驗室的第一年(碩一或大四),基本上忙修課就佔去大半的時間(請盡量在第一年就修完,才能在第二年空出完整的時間做研究),但因為研究生都必修Seminar(專題討論),需要輪流上台向其他老師及學生報告與自己研究相關的paper,所以最好還是能盡早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可以藉Seminar的機會好好蒐整相關文獻,醞釀論文題目(最好在第一年的暑假開始前確定,方便暑假有完整的時間開展研究)。進實驗室的第二年起,主要重心就會放在做實驗及寫論文,研究越早開展,試錯的心理壓力會比較小。另外個人也蠻推薦可以利用最後一個學期出國交換學生,增進自己的國際視野以及獨立性。如果你在碩士期間研究做得出色,甚至產生出濃厚的興趣,逕讀博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未來想從事研究開發類工作的人,有博士學歷會吃香很多。

畢業標準如何

基本上我的畢業標準就是按照系上你入學學年度的研究所學生手冊規定,大部分的學生應該都是走「學術研究型 」,完成學分(兩學期必修的Seminar、論文及專業選優課程25學分,相當於8門課+1專題實驗)、論文(含口試)發表後,即可順利畢業。學分部分應該沒什麼問題,以下就論文及發表部分進一步說明。

碩士論文及口試標準

因為做研究有太多的未知數,所以這部分很難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標準,不過有個簡單的準則就是我認為你有沒有被「磨練」到。我會盡量依照每個人的能力設計階段性的題目,所以每個人所經歷的問題及困難點都不相同,即便大家的態度都很積極主動,有的可能運氣很好,沒試錯幾次演算法就成功了,有的不管怎麼修正,演算法還是動不了,這時我會想辦法讓你仍然順利畢業。事實上,研究之路失敗的經驗往往比成功的經驗更加可貴,如果做出一個100%成功的成果,那其實不算研究,頂多算是作業,職場上鮮少有這種情況。在學校盡量犯有意義的錯誤是一件好事,可以訓練你分析失敗的結果,從而知道如何修正下一個實驗。出社會後犯的錯即便再有意義,代價通常會高很多,這就是「磨練」的用意。如果你有想出國交換或攻讀雙聯學位的規劃,可以盡早跟我說,以便我適度調整你的研究內容及口試時程。論文初稿完成後,請依論文撰寫原則仔細檢視及修正,直到改不出更好的版本再交給我看,通常有這樣做的學生,口試的預備也差不多完成了。

論文發表

以下是112學年度研究所學生手冊對「學術研究型 」碩士畢業要求:「須於有審查機制之學術研討會議或期刊發表,如尚未發表,於申請 畢業離校時須檢附指導教授核可之可投稿論文證明文件。」基本上你被「磨」完,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成果,這時我會請博士生或我親自整理成論文,投稿至合適的研討會或期刊進行發表(作者順序原則:初稿撰寫者、其餘貢獻者、其餘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如果你願意再積極一點,可以嘗試自己寫初搞(因為畢業也還是需要寫一份碩論,不如一魚兩吃,先寫一份精華版投稿,然後等待審查的過程中再慢慢寫完整版成為你的畢業論文,說不定運氣好的話,完成論文前還能得到一些Reviewer有價值的意見),若是畢業時有不錯的第一作者著作發表,在未來找工作時是相當加分的項目。總之,本實驗室畢業的學生一定都需要有至少一篇研討會或是期刊論文的發表。若是發表在國際研討會,可申請本校及系上相關出國經費補助;若是發表在期刊,也可申請系上的論文獎學金

是否有研究津貼?

基本上,我會依照每個成員的積極程度給予不同的兼任研究助理費用;另外在我每學期的授課課程裡,也會需要數名TA(薪資計算依學校規定),有興趣者可事先詢問。此外,系上也提供碩博士生優秀研究生獎助學金,可留意每學期申請的時程。

我想入坑,請問我需要具備什麼背景知識嗎

為避免實驗室成員們的背景知識落差太大,建議同學可以盡早修習跟通訊系統、機率、號處理的相關課程,如:隨機過程(E4070)、通訊原理(E4700)、數位訊號處理(E4740)、數位通訊系統(E5700)、無線通訊(W5730)、無線通訊專論(E4780)、通訊系統模擬(W6700)、多載波傳輸技術(E6760)、計算機網路(W5510)、類神經系統及實驗(E5770)等,其實網路上也可找到很多所列課目的優質開放式課程,不一定要等到選到課才學習。研究進行所需的實驗,通訊方面MATLAB程式撰寫是必備技能,AI應用方面需要有基本Python程式撰寫能力。

其他實驗室規定

出勤相關

本實驗室一般不太會強制規定成員的出勤時間,由於我們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使用電腦模擬,在家一樣可以做事,你可以用你覺得效率最高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不過實驗室裡常會一起討論或閒聊某個研究議題,有時在旁聽的過程當中也會有所收穫,長久累積下來的知識量其實也相當可觀,而且能夠以別人的經驗當成前車之鑑,降低自己研究空轉的機率。所以可以的話,我都建議盡量能待在實驗室做研究,方便有問題可以隨時跟人討論,很多研究題目的靈感其實都是透過跟別人討論的過程才激發出來的。此外,只要是我的專題生及研究生,都可以向系辦申請605及624的門禁權限,但切勿帶其他不相關的學生進實驗室,避免貴重物品、設備遺失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雜事分配

每個實驗室或多或少都有些雜事(比如說報帳、實驗設備維護、實驗室整理等),我會希望大家也能輪流學習處理,就我的經驗,通常雜事辦得好的,研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反倒是連雜事都處理得很吃力、細節不夠周到、效率低落的,研究情況都不太理想。各種職場環境都會有不同的雜事(雜事定義:跟考績無直接相關的事情),新進人員多半是雜事王,若能夠在研究所時期有些訓練,出去會適應得比較快。我會在合情合理的狀況下,盡量讓每個人的雜事量公平分配。

討論平台

成為Group的一員後,我會把你加入我們的Teams團隊以及討論群組,各團隊頻道都有相應的歷史研究資料、新知、討論串、課程及meeting錄影,大家可以盡量爬文學習,提出問題討論,縮小資訊的落差。我平常也會透過Teams跟成員們連繫,請務必讓Teams保持暢通並時常Check頻道的最新資訊。學校砸大錢買了Teams的服務,我們就好好利用它。其他常用的研究資源,請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