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想先谈谈关于出版《多语的知识》的一些重要想法,对本书的主旨、意义、目的加以说明。

一、时势有利于中国

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中国已然崛起;但是,中国对于世界的文化影响依旧微乎其微。事实上,中华文明传统正因为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趋于边缘化,这主要是由于多数理论都被西方思想家掌握,而且绝大部分都依靠西方哲学的词汇、犹太-基督教文明的范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分类来表述。相比之下,中国思想家和他们所用的词汇、范畴、分类在世界历史的缔造与延续中却未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尽管已在海外成功创办众多孔子学院,但中国必须认识到,让多数外国人学会中文是不可能的,中文太过复杂,仅靠业余时间很难掌握,况且学习者还都不在中国居住。但孔子学院能够做到的,是用外语推广中华文明核心术语,而这也正是本书要明确阐述的理念。

二、时势有利于中华文明术语

许多欧美人士都想了解中国有哪些东西可供西方学习。他们显然是感觉到了中华文明传统与众不同,自成一体,但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它的独特之处。这是因为西方语言并没有相应的词汇,只有中国才拥有其发明与思想的正确汉语名称,这些名称也只属于中国。

在过去,西方人从欧洲语言中找出最近似的译文来描述中国的一切事物。

与此相反,当西方人发现印度文化时,他们通常会接纳印度文明的各种概念和梵语词汇。所以今天西方每个孩子都会学到karma(业)、dharma(佛教与印度教的)、yoga(瑜伽)、pundit(大师)和avatar

(化身)等印度文明的核心概念;然而西方人基本都没有听说过wenming(文明)、datong(大同)、shengren(圣人)、junzi(君子)、tianrenheyi(天人合一)等中华文明的核心概念。

中国在过去就这样错失良机,如今绝不能重蹈覆辙。我们现在应当立即应对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有关汉语词汇的讨论,让学者、决策者、公共知识分子、艺术家、记者,乃至宗教领袖都参与其中。毫无疑问,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语言会缺少中国的贡献。


三、借中华文明思想推进全球文化多元主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过去,由于欧洲成功征服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国际社会已经接受了犹太-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明对一切事物的观点,包括文化、政治、哲学、经济、科学领域的,均是如此。英语恰好反映了这一现象,因为它综合了古罗马、古希腊和其他欧洲文明的各种思想概念。全世界各种语言的表达被简化为同一套欧洲文明术语,导致印度、伊斯兰、中华、日本等其他文明都或多或少地遭到边缘化,因为这些文明的自有词汇在国际讨论中的地位至今依然严重偏低。

但是,从数字时代开始,计算机和互联网无限的存储能力得到应用以来,人文和历史学者都已具备发现、辨识、传播所有文化的能力,还能以极其准确的方式证明不同文化的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例如西方的哲学家、《圣经》中的圣徒、伊斯兰教的伊玛目、印度神话中的仙人、佛教的菩萨和儒家的圣人之间的区别。这些概念不应被全部简化为同一个欧洲文明的替代词,即sage(贤者)。

为了促使文化研究领域转变思路,我们将围绕

文化帝国主义、翻译的终结、全球化语言及术语的竞争,介绍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新思想。在过去,所有对于中华文明思想的理性探究,从一开始就使用欧洲文明的各种范畴。我们要改变这种过时的做法,让一切理性研究不再以此为起点。我们要让正确的中华文明词汇以本来面貌回归世界历史。

本书收录了我 2009 年至 2015 年间发表在报刊、杂志、博客上的评论文章及随笔,此次结集出版又做了一些修改,望与读者就本书话题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