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部分即為外科手術
樹木出現傷口,我們總希望為樹 木作一些什麼,是一總補償也是期望 也可以說是一種安慰,外科手術成為 我們對於樹木所做的一種治療方法。 關於這項工作先進國家似乎停止 這項工作推廣,國內依然執行中,針 對這項作業對於樹木的利與弊,我們 以本章節來進行探討。
是將有破損的傷口腐朽部分進行清 創,以火將清創後的樹幹進行碳化,將樹 洞填入木炭或是發泡劑作為填充物再灌入 益達安防止病原菌復發,為了防 止水份進入,在以塑膠皮將樹洞填平。這 是樹木醫學的做法,因為動物是由肉長出 皮以保護,但其他歐美日等國家以進化到 現代樹木醫學,因為外科手術,對樹木並 無幫助,已不在使用此方法為樹木進行。
有現代樹木醫學之父之稱Alex Shigo教授,在約30年前發表了C・O・D・I・T理論之後,改變了樹木管理的修剪及外科手術的作法,正式分野為現代樹木醫學,所以歐、美、日已不再已以外科手術對樹木進行醫療行為,取而代之的是,棲地土壤改良。
C・O・D・I・T(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s)
以創傷板格化來抵禦腐朽的進展。此為以現代樹木醫學之父之稱Alex Shigo教授之理論,樹木本身不像動物有免疫系統,面對外來入侵之病菌以區域化來抵禦,防止入侵到其他部位,稱為四道壁理論。越健康的樹木其四道壁防禦層越堅固。
日本樹木醫現今已20幾年了,前10年依然進行外科手術,但邁入第2個10年,將前面前輩所做的外科手術發覺並無作用,所以就不再推廣了,取而代之是土壤改良,以增加樹木自我修護功能。
清創的部分:由於腐朽區域之後就是防禦層,這一層是腐朽菌無法入侵的,一般以機械進行研磨,常會磨至變色層之內的樹木本色,因而破壞了防禦層等於是腐朽菌無法突破的,我們幫了大忙。
碳化處理:木材碳化後確實會讓腐朽菌無法入侵硬度也會提高,但由於經過數百度的高溫燒烤後,木材表面會喪失水分,而容易呈垂直龜裂,腐朽菌會在龜裂處進入,這樣僅存的樹壁,又會損失4-5公分,這也是其他先進國家,禁止使用清創之故
表面封塑膠皮處理:孔洞表面因怕水分會進入,在內部填完發泡劑後,會以塑膠皮進行修飾與防水,施工好時是可以達成,但日子一久會漸漸產生縫隙,畢竟2各式不同材質塑膠皮容易裂解,形成水分進的去,無而出來不狀況,而使腐朽加劇,因為水分之故。再則塑膠皮經太陽光直曬後,會使溫度提升,反而更利腐朽菌的孳長環境。
疑慮:
留菌在樹木體內,恐會造成問題?
樹木並無動物的白血球系統,而是C.O.D.I.T的四道壁進行區隔化抵禦腐朽。腐朽菌發展需要水、氧氣、木材,所以只要將水分隔絕,樹勢良好樹木本身會抵擋得住腐朽,並不用太擔心。
我們應當探討如何不讓樹木生病?
樹木會受傷代表可能是根系因工程損傷、車輛碰撞、動物之故、割草之故,造成幹基部腐朽,這平常就可以避免。
如何恢復樹木自我修復能力?
樹木有形成層,所以當外力破壞樹皮時,它會去做自我修復,就是長胖將傷口包起來,如此就不會讓傷口持續擴大,而是越來越小。但如果遇到棲地不良或光合作用不 足以及供水有問題等樹木逆境事宜,樹木就無發修復,這也就是筆者會強調棲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了。
樹洞保持乾燥
一般來說向上樹洞會有積水虞慮,需要進行蓋板工作,向下樹洞就可以不用理他。
樹木是城市中相當重要的資產,平常就應當進行管理,小病容易處理,大病就沒辦法處理了。預防是最好的治療。
清創處理常會將防禦層破壞,如此僅有的樹壁又將被吃掉一大部分,支撐力又會減少。碳化處理經常會造成龜裂又是對於僅有的樹壁相當大的破壞,這是一項花錢又對樹沒好處的作業,希望國內不要再進行了。
樹洞的形成又相當多種原因,通常會持續擴大成為積水的深洞,往往是樹木失去了癒合的能力所致,不是空洞太大已無法讓樹木進行癒合,不然就是樹勢不良讓樹木失去癒合能力,了解樹木有空洞的同時,也須關心樹勢不良的原因。
天然因素
氣根所為:如榕樹氣根交織間所產生集水洞穴。
颱風所為:風力折斷樹枝,造成大面積腐朽產生的空洞。
動物所為:如某些動物會啃食樹皮,或是啄木鳥活其他動物鑿取樹洞造成腐朽。
腐朽菌所為:腐朽菌入侵樹木體內產生空洞。
閃電因素:由閃電所造成樹木的損傷。
人為因素
錯誤修剪所致:這是相當普遍的行為,因為修剪的知識及技術常常被修剪價格所忽略,低價格的發包,只換來樹木傷口處處。
外力撞擊所致:如車輛或物品撞擊,導致樹木受傷。
錯誤棲地施工:所形成根系腐朽,造成樹洞。
樹洞封起來原本就有許多的做法,也尚無定論,例如日本會分成2派,一派遮雨放空什麼多不做,另一派會將它封起來,減少雨水灌入減少小動物進入。當然南部目前有登革熱防治上的難處,雨水的積累容易滋生病媒蚊,封起樹洞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如何讓洞封起來又不會傷害到樹木的健康,這是身為樹木專業工作人員所應當要具備的能力。
就安全方面來說:以日本街路樹診斷協會的標準,樹幹開口超過120度,內部腐朽面積達70%,就已經達成危險樹木的等級。所以樹幹有空洞就需要樹醫生進行勘查做進一步處理。
封洞的方法:塑膠、發泡劑、靠枝、接枝、不定根誘導等,依照目的進行對樹木傷口處之處理,目前有許多尚未定案,需要再進行實驗。
生態問題:將樹洞封起來就會讓生活在此的小動物沒有了家,道路邊我們不喜歡小動物居住於此,容易發生危險。公園中可以留下向下的洞或不積水的洞,因為小動物較不可能住在會積水的洞,但留在樹幹上的洞,需要每年進行檢查評估,以免因樹幹乘載力道不足產生樹倒危險,安全是城市管理的首務,需要我們大家不斷努力之處。
說明:
軟性塑膠將上面蓋住:並非完全封住洞口,只是蓋住洞口,不讓雨水進入,減少腐朽菌滋長。
小動物需要樹洞生活:關於此事,如果在都市公園中,原本生態就不多,所以可以留下部分樹洞即可,或是可以為小動物們建造小屋,是一項選擇。
積水的樹洞:可以以虹吸方式將水吸出來,或是使用可以軟性塑膠將上面蓋住,減少積水。
靠枝、接枝、不定根誘導封住樹洞:需要時間、棲地土壤改良、經費,還有各樹種的能力均不同,需要再進行各項試驗。
為什麼樹勢會不良:
長期不當修剪作業:一般正常樹木修剪不可超過總葉量25%,但因為修剪經費不足,所以我們常從我們理頭髮觀點看待,所以久久修一次,這樣就可以撐比較久。樹木行光合作的用途(生長、儲存、防禦、維護),因為樹木也需要生存,多少樹葉需要多少樹根來供應水分,多少樹根需要多少樹葉來提供多醣體足夠運作,若一直過度修剪,樹木就會將養分用在生長樹葉上,而儲存、防禦、維護等三項工作就會分比較少,對於樹幹的修補能量就會分得比較少,也容易受到外來病原菌攻擊。
不對時節強剪:一般公家機關新年度預算在農曆年過後會開始執行,颱風季節是在夏天,所以大量修剪時段會落在3~7月間,又在修剪觀念不佳的情況下,過度修剪是常有的事。這段時間是春天進入夏天的時節,許多樹木經過冬眠將身上於去年所累積的氮,將它放在樹枝頂稍,準備迎接新春的太陽,結果整個被剪除,如此年復一年樹木如何能健康。
棲地不良:這是樹勢不良相當大比例的關鍵,公園行道樹因為我們在樹下活動造成土壤硬化、因為常常在樹下進行工程,造成不斷的根部傷害、因為景觀需求我們在樹下覆土、因為活動需求我們在棲地上進行人工設施,這些皆是造成樹木衰敗的主因。
說明:有人提倡熱帶樹木應當於它生長最旺盛的時候進行修剪,但筆者認為應當是在冬天時節進行比較正確,熱帶樹木在冬天會處於較低度生長狀況,不管在行光合作用上也比較低度時期,此時修剪部分樹葉或枝條,再過不久也就要進行春天生長期,就能修補因修剪所帶來的損傷,畢竟修剪對於樹木來說是手術而不是理髮。而且冬天時病蟲害處於低度活動,此時切開樹枝所造成的傷口,樹木較有時間修護,減少感染機率。
樹木是城市中相當重要的資產,會產生樹洞而且不斷的擴大,代表樹勢有問題,才會讓樹洞擴大,在我們關心樹洞積水會對登革熱防治會成為死角,更應當關心樹木怎麼了,要如何減少樹洞的產生才是。
樹木是需要維護,更需要專業人士為它診斷、維護、醫治才是,市長不是通才,需要樹木專業工作者為它進行各項該處置的方法,目前我們對待樹木全都以價格取勝,沒有好的維護價格,就沒有好的維護品質。日本每年都吸引許多台灣遊客過去欣賞自然及城市美景,主要是樹木的職人精神,以專業的態度面對每一棵樹,台灣不是沒有能力,而是職人精神總是被價格打敗。
根回是日本在園藝作業運用的技術之一,意思就是斷根+養根,也就是台灣所謂的斷根,但其中養根部分在字面上就顯示不出來了。作業方法就是將分布在棲地的根系,運用根部做部分切斷或環狀剝皮方式,給予樹木時間使的根系可以回到我們需要的範圍,經常是使用在移植或樹旁進行工程開挖時使用。
由於根系分布範圍是樹冠的1~3倍,但如此寬大的土球容易在移植過程中造成土球破裂,造成樹木死亡率提高,所以需要進行根回程序,以方便運輸提高存活率,根回所產生高密度的根系,也有助於土球移植時的完整性。一般土球大小在幹基部的3~5倍,並非土球越大越好,而是適中。土球ISA的規定中,通常是幹基部的8~12倍,但如此土球會過大,所以有發展出托底工法,但經費、作業空間、行駛路線、樹木種類均會有諸多限制。
關於近年來有國內業者不斷在強調,移樹並不需要經過根回程序,他們認為樹木只要在對的時間點,可以不需要經過根回程序,就可以進行移植了,例如落葉樹種於落葉期進行移植,熱帶樹種在夏天時降低葉片量,部分樹種可以進行移植。
原則上我們無法細節交代每一種樹木,我們還是以最高規格進行談論才是。因為台灣樹木相當多,不可以一概全,會造成許多愛樹人的誤會。移植樹木不只是移植木頭及葉片,含有文化景觀及人文歷史,所以需要以較高規格對待,也是對這一些員住民的尊重,過多修剪會造成復原時間拉長,也會對愛樹人士對於景觀上的衝擊,移樹是不得已而為之,學會尊重地球上其他住民是我們關學習的事情。除非根回反會降低存活率,才可以不要採用。
樹木真的需要斷根嗎?
國內某集團在數年前買了一棵1800萬的日本黑松,請了台北一家專門從日本進口松樹的業者代為移植,所以進行為期2年的根回工程,但到二年期一到發覺長根情況不甚良好,所以再增加一年,總共3年才將這一棵金貴的愛樹請回自己的莊園。所以根回程序當然比直接移樹方法又更高的存活率。
因為給予時間長出根,當然會減少死亡機率,也可以減少樹葉的修剪,維持較多的樹冠,或許他們會說反正樹木修剪後就會再長回來,有什麼關係?
樹木行光合作的用途「生長、儲存、防禦、維護」,修剪大量的枝條與樹葉,就需要大量的儲存能量來支應,樹木本身用於防禦的能量也會降低,樹木較容易患病,並不妥當。
沒有時間斷根
公共工程發包時有核定工期,這常常是對於工程進度上的一個緊箍咒,限制了工程上所有作為,因為工程一發包才進行樹木移植程序,常常需要三個月、半年到一年時間(依照樹種及樹木大小所定),會造成執行工程進度上的緊張,所以會造成移植樹木上的困擾,所以國內業者一直在宣揚“樹木直接移植,不須斷根程序”這樣理論的觀點。其實每一件工程的進行絕非是平白無故的誕生,一定經過發想、爭取預算、規劃、設計階段、預算審核而後定案發包,有相當充裕時間。樹木移植可在設計階段進行,就可以解決時間問題,可以執行的作法:
1、 將樹木移植與本工程執行脫鉤,樹木移植另外發一包。
2、 設計期間進行斷根,工程發包後再由承包商進行移植。由工程發包商進行保固。
如此一來就可以幫樹木爭取根回時間了。可能您會說這樣會增加一道程序,會讓建築師增加設計費用,這就是全民的共識如何看待樹木,必竟它在此生活好好的,我們需要如何對待它?公務人員、建築師、營造商、園藝廠商只是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