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西里雖是一個農、漁業綜合聚落,然而,在這片貧瘠又破碎的土地上,從沒有任何農業作物能夠採用經濟規模栽種;漁業上則受限於小型船澳無法吞吐漁船進出,也只能駕著傳統的竹筏(現已多數改為膠筏),看著老天的臉色在沿海捕魚,漁獲收入更不足以養家活口;也因為生存在這種「窮」的土地條件下,白沙屯子民自古就練就一身「變」的本領,使得白沙屯子民能夠在此世代繁衍。白沙屯人如何創造維持生活的另類經濟奇蹟?
本地廣闊的潮間帶,蘊養著相當豐富的物種,因此潮間帶採集,也就成了本地一項頗具份量的經濟來源,主要的潮間帶採集種類有石頭蚵、海瓜子(赤嘴仔)、蟹類、海螺、花蛤、玉石。
石頭蚵
牡蠣養殖在台灣西部海岸隨處可見,是台灣養殖漁業中重要的一個項目,由於養殖牡蠣是於海中搭建竹製棚架,故本地人稱養殖蚵為「竹蚵」,「竹蚵」因係人工養殖,不僅四季皆有產出,而且顆粒肥大飽滿,但味道沒有石頭蚵鮮甜。
因為本地的蚵仔是常年自然生長在海邊的礫石上的「石頭蚵」,每天受著強勁海流的洗滌,外表看起來雖然並不像「竹蚵」那般飽滿,但是少了泥味、腥味的「石頭蚵」味道卻是鮮美無比,咬勁十足,可惜這樣的天賜珍饈,並不是天天都有。每年農曆的四月至九月是本地石頭蚵的最佳採收季節,在台灣還是農業時期時,只要採集的季節一到,本地居民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時間上許可的話都會聚集在海灘上採集蚵仔,地方話稱之為「剖蚵仔」,然後拿到市集去兜售做為貼補家用。
海螺
主要海螺的種類有珠螺、苦螺以及珍貴罕見的分螺。珠螺外形較圓,因開口處有一顆像珠子的殼而得名,又因其味甘甜,故又稱甜螺;苦螺外形長而尾端尖尖的,因肉的尾端吃起來帶有苦味而得名,苦螺主要以吸吮牡蠣維生,是「蚵仔」的天敵,台灣南部又稱之為「蚵螺」,苦螺的烹調通常都會加麻油且不可吃太多,否則易致腹瀉;分螺形似苦螺,較大而短胖,是高級餐廳的珍貴料理材料。
蟹類
本地蟹類品種豐富,因此四季皆可捕捉,居民主要採集食用或販賣的有饅頭蟹科的沙隨、梭子蟹科的石蟳、鋸緣青蟳、哲蟹科的皺紋團扇蟹以及方蟹科的日本絨螯蟹(毛蟹);春天是石蟳類螃蟹最肥美的季節,冬天則是毛蟹的盛產期,因此在本地老一輩居民間口耳相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春蟳;冬毛蟹」,要抓螃蟹只需準備棉手套和水桶,螃蟹白天會躲藏在沙堆或石層中,於夜間則在沙灘上活動,所以夜晚是抓螃蟹最好的時間。
赤嘴仔(海瓜子)
赤嘴仔學名國姓蟯,是一種躲藏在礫石堆間沙層內的貝類,四季均可採集,採集需等待退潮後,在石礫間以類似「蚵叉」,但較大而不磨利口的工具翻挖砂土找尋赤嘴仔的蹤影,挖赤嘴仔不需要很卓越的技巧,但因為其保護色與沙子相當接近,因此需要有很好的眼力;不過據較有經驗者說,通常從大石子旁的縫挖下,挖出的如果是一些雜物(列如蚵殼、漂流木屑),那就沒有赤嘴仔的存在;如果挖出的是鬆軟的沙子通常就會有赤嘴仔的蹤跡。赤嘴仔回家後要先放到鹹水中「吐沙」,大概一天後沙就會吐乾淨,可以拿來做各式的料理,本地產的赤嘴仔烹煮不必添加鹽與味精,其口感天然甘甜微帶鹹味,實是天下一等之美食。
花蛤
本地花蛤與一般文蛤相同,都是生長在海灘沙中,文蛤殼表顏色黃而有褐色斑,花蛤則多是綠色縱紋殼表,於本區海岸潮間帶沙灘區經常可見;挖花蛤通常都用「耙子」將沙子耙開便可發現花蛤的蹤跡,或者以肉眼觀看沙灘上有凹洞處以手指挖取亦可,沙灘上凹洞的係因花蛤伸出氣孔呼吸再縮回時,使沙面內縮而形成,因此朝凹洞挖下通常也都可挖到。
本區沿海出產之魚類以四季區分如下:
春季 鱙魚(丁香魚)、闊北魚、白北仔、魚土 魠魚(學名:棘鰆)、烏鯧、西刀魚、扒皮魚(學名:薄葉單棘魨)、鐵甲魚(學名:真鰺)、魩仔魚、水針魚(學名:星鱵)、飛魚、牽金線(學名:半黃姑魚)、煙仔魚(學名:鰹魚)….等。
夏季 飛魚、銅鏡(學名:白鬚鰺)、刺鯧(學名:托爾逆鉤鰺)、鬼頭刀、透抽(小卷)、血鯛、真鯛,蕃薯皮(或稱比目魚,學名:薄鞋底魚)、翻車魚、魟魚、沙魚、煙仔魚(學名:鰹魚,至隔年五月都有)、竹籠魚、竹東仔(學名:鯖魚)、花煙(學名:日本花鯖)…..等。
秋季 鐵甲仔(學名:真鰺,至隔年三月都有)、硬尾仔(學名:吉利鰺,至隔年三月都有)、花威(學名:花鯖)、竹東仔(學名:鯖魚)…..等。
冬季 厚唇(學名:花軟唇)、黑格仔(學名:黑鯛)、扒皮魚(學名:薄葉單棘魨)、秋姑、烏魚、撒尿鮊仔(學名:披巾瞻星魚)、花枝、煙仔魚(學名:鰹魚)、臭肚魚(學名:臭都魚)、午仔魚(學名:四絲馬鱍)、白帶魚(四季皆有,但10月~3月是盛產期)、花身仔(學名:三線雞魚)、花枝….等。
養殖漁業
本地區並不發達,於1970年代最高峰期亦僅有約3公頃之養殖池,主要以養殖鰻魚為主。但是,由於沿海受污染並不嚴重,因此於養殖漁業中尚無法以人工繁殖的烏魚、鰻魚魚苗,本地區沿海出產尚頗為豐富:
烏魚苗
烏魚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沿岸近海,在我國則是分布於中國大陸沿海,每年冬至前後便從中國大陸沿海橫渡台灣海峽至本省產卵,魚苗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間大多聚集沿海淺水處,尤其是在河口鹽分較低處為最多,此時魚苗體長約2~3公分,漁民多利用漲潮時在各海溝出口或堤防之淺水處以漁網捕撈之後,至育養場做水質淡化一個星期,即可轉售給盤商。為地區居民於農田冬收後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鰻魚苗
台灣冬季前後12月至3月間為鰻魚苗洄游至本區之時期,因鰻苗夜行的特性,漁民必須在夜晚滿潮之2-3小時內(集中潮至滿潮及滿潮至中潮時)鰻魚苗溯河之時捕捉。本地區漁民捕撈鰻苗,大多在鰻苗來臨之前在河流入海處或海岸邊設置定置網,在鰻苗溯河之時刻,前往捕取入網之鰻苗,在本地由於河溝出海口稀少,多數漁民均冒險泅於水中捕捉鰻苗,其危險性甚高,這種水裡來、浪裡去的謀生方式,充分顯現了漁民為求溫飽的辛酸。
陳進發先生,從1958年至今已有第三伐陳家齊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