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區面積:54.4297公頃
人口:110年6月4日俢正計有299戶,總人數為771人
白西里與白東里合稱白沙屯,該里因位於白沙屯之西而得名。
總統召見前理事長許文進先生
前理事長許文進先生民國90年至民國98年,把白西社區推到最高峰,海岸長城的美化,海岸植樹環境之改善,同時針對前往海岸之社區巷道進行美化,以串連社區內部環境,獲得多頂獎牌,環境改善環保全國第一。
水頭:白西里十五鄰,也就是在於東龍宮附近至平交道以東,為灌溉白沙屯田園水圳的上游,故命名為水頭。
水尾:白西里五鄰、六鄰,亦即白東里的拱天宮附近為灌溉田園水圳下游,故命名為水尾。
頭前溝仔:白西里十二、十四鄰住處前有一條大排水溝,因為溝在厝前故名:頭前溝仔
老照片大溝未加蓋時
南邊厝(王厝):十九鄰地理位置上白西里南邊,故名南邊厝。此地住戶均姓王又名王厝
居民多為閩南籍,以閩南語為主要語,祖先大多來自福建泉州。
居民從事業以農居多,主要種植芹菜、西瓜、南瓜、花生、蕃薯,因本里臨海,白沙屯漁港位於白西里,因此亦大有居民從事漁業。
農業
本地區可耕種面積不大,且地質多變,雖然無法做經濟規模耕作,卻也造就了五穀雜糧少量多樣的景況;種植種類主要有西瓜、水稻、花生、甘藷、玉米等。
白沙墩西瓜
昔時西瓜與地瓜和花生是為白沙墩三大特產,傳統的白沙墩西瓜是紅肉綠皮果型並不大,但肉質細緻多汁且甜,白沙墩西瓜的種植一般以台一線做為分界線,台一線東側的「坪頂園」和「大排園」是種植於〝土質地〞,西側靠海邊的「山邊園」和「過港仔園」及「海尾園」則是在〝沙質地〞成長的西瓜。〝沙〞地所種植的肉質細緻,甜且多汁;而〝土〞地所種植出的又更勝一籌,不僅肉質細緻且帶有綿綿沙沙的口感,甜度極佳,是本地人用以饋贈親友最感體面的禮物。
水稻
稻米種植早期有蓬萊米、在來米、糯米,以在來米的產量最多,約到了1980年代之後大部分農民都轉為以種植蓬萊米為主,種植地區多在台一線以西的平原地(頭前田);年可二作。
花生
花生品種眾多,在本地多種植6號仔(俗稱人公仔豆)、9號仔(俗稱油皮)也有少數的11號仔(俗稱大憨豆),近年還有農會新引進的金門種-3粒公、4粒公、5粒公,因為此些品種的花生採收下來時每一莢都會有3~5顆花生仁因而得名;其花生仁通常都是紅色的,一般都是在清明節前(約農曆二、三月)種下;大暑(約農曆五、六月)之後開始採收,山坡地或平原皆可種植但是沙地是最適合花生的生長。其中人公仔豆可用來搾取花生油。
甘藷
早期的品種有「6號仔」其外皮為紅色肉為黃色,肉質屬硬性吃起來口感很不錯;「五斤種」為白皮黃肉,產量很多但口感平平;「鴨腳蹄」白皮白肉,產量最多但口感也最差;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黃皮黃肉的「立枝仔」和「立枝仔反」,口感極佳吃起來與蛋黃相似,兩者差異在「立枝仔」的肉質較硬而「立枝仔反」則較軟,「立枝仔」原是南投竹山的品種,經人引進本地種植後曾大量銷售至台北,大受台北人歡迎,其中尤以「大排園」(現啟新國中附近一帶)所產品質最佳,較之竹山原種口感更佳,成為全台灣種植「立枝仔」最好吃的所在。目前又新增農會引進的62號-外形較圓,紅皮、口感好;66號-為長形黃皮口感較差;17號-長形紅皮黃肉,口感平平。種植區域多在台一線以東的丘陵地。中和里和南港里則多種在沿海的「沙仔園」。
玉米
玉米的品種一般有「白糯米」、「黑糯米」、「甜玉米」三種,本地以種植「白糯米」、「黑糯米」佔多數;只有少數種「甜玉米」,早期通常只有春秋二季才有玉米可採收,現在則是一年四季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