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步驟設計一個結構完整而嚴謹的專題導向學習課程:
一、構思專案主題;
二、決定專案範圍;
三、選擇評量標準;
四、兼顧自然產生的結果;
五、依據「專案設計標準」來執行;
六、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
ADL 最新出版的行動學習研究報告 (MoTIF 計劃),行動裝置功能清單包括:
相機(拍攝影片和圖像,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QR Code 讀取)
檔案閱讀器 (電子書,PDF)
地理定位 (GPS、地理圍欄 (Geo-Fencing)、地圖)
內部感應器(加速度計、氣壓計、指南針、陀螺儀、接近度)
媒體閱覽器/播放(圖像、影片、語音、播客)
麥克風 (錄音、播客)
通知(警報、聲音、震動)
搜索(探索、快速參考,搜尋引擎)
短程通信(藍芽、近場通信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和無線射頻辨識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文字訊息 (SMS 簡訊服務、MMS 多媒體訊息服務)
觸控式螢幕互動
語音 / 電話通訊
老師將依學習課程主題包裝在學習任務中,學生運用老師指派的學習活動進行主題的探究。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蒐集、歸納、統整與評論等批判性思考的電腦化輔助學習工具。
將學習活動帶入真實的教學現場中,透過在現實環境 中觀察學習內容物件。
為學習活動而舉辦的各項競賽,具有提升知能、增進學以致用、建立信心、深化榮譽感的學習效果。
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組織自己所找尋到的知識,藉此完成一個學習任務。
學生透過學習任務的引導來錄製影片。
專題導向學習法 (Project-based learning):在學習活動中,分享與共同討論同儕的學習成果。
數位說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引導學生在瞭解學習內容的過程,將學習內容製作成故事。
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評量規準對同儕的作品進行評分與提出建議。
提供學生相關之學習內容與網站,作為教材的補充,輔助學生進行學習。
在學習活動中,分享與共同討論同儕的學習成果。
參考: 混合式行動學習模式及十大策略介紹 -- 黃國禎教授
如何輔助教學並引導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行動學習是個可以轉換由教學者為中心至學習者為中心的方式,這個變化是從原本的直接授課學習→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自主學習,學習者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
1. 直接授課學習,這是作為學習者對學科知識的認識與理解,這也是最常見到的教學方式
2. 自我導向學習,發展成能找出自己的方法、方式來學習及且能找到正確的答案的學習方法,此時的學習者建立起自己的後設認知
3. 自主學習,學習者將學習到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具備問題解決能力,並且能再發展至學習其他新知識。此時,學習者了解整個學習架構,知道如何透過討論、協作、合作等方式達到學習的目的。
行動學習有好的成效,其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