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敷山大覺寺是供奉親鸞聖人(法難)的遺址,與凈土真宗的創立和傳播有關。追溯寺名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后鳥羽天皇第三皇子的正懷親王。當時他在比睿山受戒,取了“周觀大覺”的法號,後來輾轉日本東部諸國,在板敷山南麓建立了一座草庵。屆時,親鸞聖人已經越后國來到常陸國,住在了笠間的稻田之中,得到周觀大覺親自拜訪。周觀大覺從此取信法門之道,成為親鸞聖人的弟子,取名善性房鸞英,一直追隨親鸞聖人協助弘揚佛法。
當時常陸國的楢原地區,有一處修驗道山伏僧人苦修的道場。道場首領人稱播磨公弁元,負責組織山伏僧人,不斷修鍊佛法以消災解厄,以現世福報籠絡人心,受到常陸國民極大敬仰。但隨着親鸞聖人念佛宗的傳播,常陸國民眾對佛門因果與業力的真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於是,轉皈佛陀慈悲的民眾日漸增多,投靠修驗道法的人越來越少。
播磨公弁元見狀對修驗道衰落感到憤懣,對親鸞聖人怨恨之極,遂與35名弟子密謀加害親鸞聖人,舉兵圍住了板敷山南麓無人居住的草庵。弁元與弟子多日觀察親鸞聖人行蹤未見蹤影,在板敷山頂上建了一尊護摩壇,努力祈禱三天三夜,卻仍傷不了親鸞聖人一分一毫。
他難忍切齒之怒,抓起刀杖闖入稻田草庵要揮向獨居於此的親鸞聖人,聖人見狀卻毫不在乎,凜然走出了草庵。在凜然尊顏之下,播磨公弁元的加害之心倏忽煙消雲散,忍不住流下了悔恨之淚。他懇求親鸞聖人將自己收為弟子,並改名為明法房弁元。時年正值秋天,親鸞聖人49歲,弁元42歲。
歷經此次善緣,親鸞聖人由衷感到喜悅。隨後,聖人在這周觀大覺善性房草創曾經下榻,又被舉兵圍下的草庵里,供上了阿彌陀佛像。他把道場稱為大覺阿彌陀堂,向山伏僧人講解了百日佛經。
30年後的1251年10月13日,明法房圓寂,享年71歲。身在京都的親鸞聖人聞說弁元悲訊,向常陸國的門眾發出了沉痛感慨。這是聖人回京后第十六年,時年七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