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藤坪斷橋

魚藤坪斷橋指的是龍騰斷橋,是建於明治39年(1906)而毀於昭和10年(1935)的鐵道橋樑遺址,這座橋樑遺址因位在苗栗縣三義鄉魚藤段,故以魚藤坪斷橋命名。民國72年,時任《中原周刊》地方風物篇主筆的黃鼎松先生因探查苗栗歷史古蹟,而予詳加報導,並以老地名魚藤坪已改為龍騰為由將其重新命名為「龍騰斷橋」。不過這條斷橋於民國92年(2005)11月25日公告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後,苗栗縣政府為彰顯其歷史價值,於是又改回「魚藤坪斷橋」。

魚藤坪斷橋是一座以磚為主要材料而建造的鐵路橋樑,是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西部山線鐵道建造工程中為跨越景山溪而建造的一項工程,這條橋距離溪底約33公尺、整個跨距約61公尺。在結構上,則是由橋墩、連拱、板橋、上承式桁架共同組合而成,它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橋墩皆由紅磚組成,並以極為優美的弧度形成連拱,這條橋後於昭和10年在中部大地震中震毀,不過遺留下來的橋墩依然看得出原有形制,雖然殘缺不全,但仍被喻為「臺灣鐵道建築藝術的極品」。

魚藤坪斷橋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讚譽,可從歷史與結構來探討,就歷史而言,魚藤坪斷橋係為臺灣鐵道史上最早、最具有歷史風貌者,足以做為臺灣交通、工程技術、經濟發展史及地震史的活見證;就構造技術而言,魚藤坪斷橋採混合式設計,為臺灣鐵道史上工程最困難的一段,橋墩高達20公尺,且為紅磚砌成,施工精度很高,不論建材品質、工程技術及美學成就,皆達當時先進國家之水準。

魚藤坪斷橋在88年(1999)的921地震中再次震毀,損毀的部分為北側第四橋基的部分連拱,苗栗縣政府為了保留2次地震的遺跡,特別將這次地震掉下的連拱保留在原地不動,該景後來在苗栗縣政府多次整建後,周邊環境已經從原來的荒煙漫草,變成舒適怡人的觀光勝地。

參考資料

  1.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276-277。
  2. 黃鼎松《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頁249。
  3. 楊鵬飛《臺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詞典》(作者自印,1994),頁65。
  4. 程士航、張軒哲、鄭錦宏,《苗栗縣誌卷27-文化誌》(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5年),頁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