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重光診所

銅鑼重光診所是銅鑼老醫生劉肇芳的舊宅,劉肇芳是作家劉慕沙的父親、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外公,這棟舊宅不僅見證了銅鑼地區的發展及居民的醫病關係,也在冬冬的假期這部電影的推波助瀾下,成了永恆而美好的記憶。

劉肇芳於1908年(明治41年)出生於西湖鄉,後隨父親遷到銅鑼而定居下來,他在新竹中學畢業後,考進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而走上從醫一途。據他本人表示,他會選讀醫科有三個原因,最早是小學4年級到台北參觀人體展,西方新科學讓他嚮往。第二個原因是國小5年級生病,中醫診為感冒,久治不癒,拖到不行才看西醫,才確診為內膜炎、胸腔積水,經緊急穿胸抽膿才救回一命。最後是唸新竹中學時貪吃毛蟹而吃進寄生蟲,生病咳痰帶血絲,久治無法斷根,在校醫與家鄉學長邱雲福合作下,自己做活體實驗才治好。

劉肇芳是銅鑼鄉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台大醫院學生,也是少數的台籍醫學院學生,他考上的時候,地方無不引以為傲,可惜家貧,無法就學,地方為此還出資贊助,劉肇芳畢業後原本想要留在台北發展,但為了回報鄉里所以返鄉服務,前幾年先任職公醫(類似現今之衛生所主任),一直到1933年(昭和8年)才向友人租屋獨立開設醫院,命名為重光醫院。

早期的重光醫院位在媽祖廟旁,後遭中部大地震震毀後,劉肇芳才在銅鑼火車站旁買地建屋,是為重光醫院的現址,這棟建築由劉肇芳自己提供想法,再請友人施工,形體融合了中、日、西等三種風格,其中中式和日式的建築風格來自臺灣當時的生活環境,而西式的創意則和他在南洋從軍時看過一棟西班牙式的建築有關。

重光醫院建於民國38年(1949),為一診所與住家兼具的二層樓建築,主要建材為檜木,建築基地的面積有300多坪,單層樓板面積有50多坪,一樓規劃看診室、候診室與藥房,兩側向後延伸的廂房則分別做為廚房、傭人房及倉庫,二樓則純粹做為住家,有客廳、書房及起居室,這棟建築使用超過半世紀,雖曾修葺,但仍面臨漏水、蟲蛀等問題,不過由於這棟建築保留劉肇芳醫師一家在醫學與文學兩個領域的傳奇外,也見證銅鑼的醫病發展,並成為銅鑼人主要的共同記憶。

劉肇芳行醫66年,即使年高九旬仍每天開門問診,在地方傳為一奇,後因家人婉勸,92歲才真正退休,直到97歲過世。他的子女為了懷念父親,乃於93年申請並獲苗栗縣政府核定將這棟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首期整修工程則由劉家子孫自行籌措,已於94年完工。

南庄郵便局

南庄郵便局又稱南庄舊郵局,從日據時代即已存在,這裡在過去主要做為郵局和電信局的辦公廳舍,後來郵電分家,電信局先於民國72年搬離此地,郵局也因為空間太小而於85年全面撤離,閒置後的南庄舊郵局曾經當作鄉立托兒所、南庄會館兼空中大學教室使用,民國92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後,於93年由文建會補助560萬全面整修,目前南庄老街內的桂花巷、洗衫坑、南庄戲院等共同成為南庄旅遊的知名景點。

南庄郵便局成立於明治33年(1900),主要因應當地樟腦產地,有大量通信需求,經地方向日本政府申請而奉准設立。最早南庄郵便局之辦公廳舍乃借南庄興業公司之家屋辦公,這座建築為一和洋折中的近代建築,在當時可以算是一座極其講究的公共建築,而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全棟建築坐西朝東,卻以南面為主要出入口,在南庄人心中,這不僅是一座美麗的公共場所,經常出入其中,更意涵著自己也是一名社交忙碌、先進文明之人。

臺灣光復後,南庄郵便局納歸交通部統轄,受到當時郵電共管的政策影響,這裡成了郵局與電信局共同的辦公空間,在手搖電話、手工接線的年代裡,小小的接線室裡經常坐滿七、八位年輕漂亮的女接線生,酷炫的工作及穩定的待遇,使得她們成為未婚男性追求的對象,各種風花雪月的故事,使得原本就很美麗的南庄郵便局更添浪漫風情,至今仍是走過那個年代的人所共存的美麗記憶。

南庄舊郵局在光復後,曾經抽換損壞木料、重新油漆,興建水泥圍牆,增設營業窗口,後方局長宿舍也曾拓建,但形制改變不大,近百年來,這裡始終是南庄人心目中最美麗的家鄉景觀。民國90年(2001),苗栗縣文化局辦理全縣十大歷史建築票選,南庄舊郵局排名第6名,隔年這裡即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3年(2004)由文建會出資整修後,保留了原有日式設計風味,目前交由南庄觀光產業協會代管並成為該會會址,除了提供免費參觀,也販售Q版郵差公仔、書籍等各類紀念商品。

參考資料

  1.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206-207。
  2. 程士航、張軒哲、鄭錦宏,《苗栗縣誌卷27-文化誌》(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5年),頁291。

新埔火車站

新埔火車站位於通霄鎮新埔里,在大正11年(1922)海線火車通車時設立,站名為新埔驛,臺灣光復後改為新埔站。由於海線鐵路沒有山線鐵路的彎道與爬坡,一度取代山線鐵路成為縱貫鐵路的主線。由於新埔車站距離海岸線近,無建築物遮住視線,走出剪票口往候車室入口望去,大海就在眼前,在火車站欣賞海景,海風徐徐,別有一番滋味,這是鐵道迷津津樂道的地方。由於海線鐵路運量逐漸萎縮,海線小車站也迅速沒落,車站周邊區域發展停滯,站房改建較不迫切,新埔火車站反而能夠保留原始風貌,成為見證海線鐵路創建的歷史建築。

新埔車站與談文、大山、、烏日、追分同為海線五大古老車站。新埔車站屬於和洋混合風建築,外觀有如民家,候車室外有「L」型簷廊,為日治時期小型車站的典型。車站屬日式木造建築,建築立面材料為竹篾編織、石灰粉刷牆面,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屋架、樑柱支撐材為福州杉。窗戶是巴洛克的牛眼窗,透露當時日本接受西方建築工法與概念的時代背景,屋頂為懸山雙坡水,覆蓋日本瓦。這種木造結構建築,可能是當時為了節省人力,提升施工效率,採取相同圖面施工,造成偏遠鄉鎮容易出現類似建築。

新埔車站附近,有民國60年代臺灣知名旅遊景點秋茂園,早年搭火車到秋茂園的遊客,不知凡幾。近年來,臺灣國內旅遊環境改變,公路交通日益便利,搭火車到新埔車站下車,再走路到秋茂園的遊客已不多見。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新埔火車站,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iscancel=true&caseId=KA0960200094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2.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278。

談文車站

談文車站位於造橋鄉談文村,緊鄰縱貫公路,站體低於路面,成立於大正11年(1922)10月11日,當時的站名為「談文湖驛」。民國44年(1955)3月1日改名為「談文站」,談文車站是山海線分家後的海線第一站。民國80年(1991)3月15日後改為甲種簡易站,由竹南站管理,業務以鐵路行車運轉為主,唯仍兼辦客運(售票)業務。97年3月21日由縣政府公告登錄成為苗栗縣歷史建築,保留談文車站特有的建築風貌,台鐵於97年4月1日封閉站房,並且停止售票,改為無人招呼站。

談文車站初期行車設備以特殊的閉塞式行車裝置(電動路牌),民國53年(1964)3月改為中央控制行車制行車。談文車站因提供造橋木炭、公館紅瓦及南庄煤礦等貨物的轉運站而興盛,由於後龍鎮及造橋鄉盛產相思林,木炭產業興盛,產品都載運到談文以及大山車站轉運全省販賣。另外,談文村土質適合做磚瓦,因此早期瓦窯林立,盛產的紅瓦,也都載運至談文以及大山車站轉運,供應建築房舍之用。因家庭工廠燃料的改變,建築房屋不用紅瓦,貨運業務萎縮,私人轎車興盛,客運人數減少,不得已降為甲種簡易站。

談文車站站房為日式木造建築,與新埔、大山、、烏日、追分同為海線五大古老火車站。以日本進口之杉材建造,有三角形急斜式屋脊、Y字形廊柱、牛眼窗及夯土牆等特徵。站前迴廊已不復見,原日磚建造之油庫(放置馬燈、尾燈、手提號訊燈及煤油等)另以本地紅磚新建。談文車站月台屬「島式月台」,又可稱「中置式月台」或「中央月台」,為路軌在兩旁而月台置於中央之設計。除了日治時期建築外,因應現代需求而建設天橋於車站西側穿越至月台,附有藍色採光罩設計,是海線車站共同特色。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談文火車站,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KA0990500001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menuId=302&siteId=101#01
  2.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280。

南庄永昌宮廟坪前古井

南庄鄉東村永昌宮廟埕古井,建於日治時代初期(1895),迄今有117年歷史,它最大特色,便是為過去汲水挑水的傳統庶民生活,保留了一個足供懷想與訴說的歷史空間,讓古早傳統生活面貌,可以更鮮活地呈現眼前。據南庄鄉民回憶,早期南庄街原有三口古井,其中二口因為颱風洪水沖毀,僅留永昌宮廟埕這一口古井。

南庄鄉東村永昌宮廟埕古井,是一座高約3尺、直徑約0.79公尺的圓型石砌建築,其中所砌之石為當地盛產的卵石,造型別具風格。這口井在早期還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便成為南庄東村巿街一帶約二、三百戶人家的主要飲用水源,它和流經附近的蓬萊溪比較起來,有水質清甜,久煮不生石灰等優點,加上汲水點就在街庄之內,間接成為帶動附近街庄發展的條件之一,附近一家專做傳統枝仔冰的冰店,甚至就以這口井的井水為原料,製出的枝仔冰風味甘甜而不膩,深受消費者喜愛。

南庄鄉前鄉長李清枝表示,永昌宮廟埕前的這口古井深約10餘米,因為一直沒有設置幫浦,所以始終採取滾輪的方式汲水,這種方式,費力而效果不彰,尤其一到汲水的尖鋒時間,經常大排長龍,而井垣為了汲水方便只做3尺,相對增加不少危險,所以在日治末期,地方因為考量安全而予封閉,隨後該井即隨當地後來的環境變遷,而埋入地下,直到民國97年地方為南昌宮整理廟埕,而將它重新從地底挖出,這口古井才又重現世人眼前,為那一段汲水燒柴的傳統歲月提供有力的見證。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南庄永昌宮廟坪前古井,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KA0990500000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menuId=308&iscancel=true

尋常小學校禮堂

尋常小學校禮堂位於苗栗縣竹南鎮,苗栗縣政府於2010年3月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類別屬學校。建築位於竹南國中校園內,位於入口處左側,外圍植有銀樺樹,側邊矗立一座創校校長蔡拱南紀念碑。

小學校來自日語,即「小學」之意,為臺灣日治時期,自1898年起,以中央或地方經費所開設的兒童義務教育學校學制之一。在同一時期,當時臺灣最高統治機關—臺灣總督府還依照臺灣實際情況,將此以兒童義務為主的學校,為專供通日語的學童(幾乎為日籍學童)所唸。

日治大正3(1914)年創設尋常小學校,提供日人就讀,此建築作為禮堂用,後加設中學部,加收台籍學生。終戰後,民國35(1946)年新竹縣立竹南初級中學設立,因學生數少,仍作禮堂使用,後班級數增多,改作辦公室。民國47(1958)年辦公大樓落成後,改作圖書室。後期因學生迅速增加,訓導處不敷使用,乃與圖書室對調,迨民國82(1993)年新行政大樓落成使用後,又搬回本址,今已改成健康保健中心。

尋常小學校禮堂為一層磚造建築,屋頂為二坡落水斜頂,推側舊制上覆日式和瓦或水泥瓦作,現況則因後期漏水之修復而披覆金屬板。屋頂構架則為西式之木桁架。外裝則為灰泥作。

建築之風格仿西方歷史式樣,長約16.20公尺,寬約12.80公尺,牆高約4.36公尺,屋脊高約8.30公尺,牆壁後約48公分,佔地約256平方公尺。牆面兩邊對稱,屋內挑高三台階(約一台尺),全部木窗皆屬疊窗構件。牆壁由石灰參沙建造再粉刷石灰,東面牆飾以長方形浮雕框,上有「開卷有益」四字,西面牆有「肅靜」二字,此六字徑大二尺餘,為日治時所留下字迹。

學校禮堂(講堂)主要作為學生集會以及雨天之室內運動場。尋常小學校禮堂現況在建築東向壁面上留有舊制中央講台(演壇)之壁寵,壁寵保留灰作之捲草裝飾,十分特殊。講堂主要之入口位於建築之東側,但在西、南、北面上亦設置有出入口,提供集會時人員疏散,現況南、北二側之入口以封死。

現況作為竹南國中健康保健中心,內部分為廣間型平面,室內無任何立柱與隔牆,為大跨距之空間,現況已重新粉刷裝潢。近期因屋頂漏水嚴重,學校緊急以鋼棚處理。現況屋頂通氣窗以木板封死,未來因注意建築排水、防水問題,避免木造屋架因潮濕環境而損壞。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all=true&menuId=302
  2. 汤志民(2006)。臺灣的學校建築: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 自由時報(2009,2009-8-20)。苗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4.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5. 苗栗縣政府(1981)。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
  6.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古蹟、歷史建築個案基本資料。
  7.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2)。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lc.gov.tw/monuments/index.asp?Parser=99,6,29,27
  8.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9. 黃鼎松(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0. 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縣文中心。
  11.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維基百科(2012)。苗栗縣文化資產列表。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97%E6%A0%97%E7%B8%A3%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5%88%97%E8%A1%A8

出磺坑北寮舊辦公室

出礦坑北療辦公室建於大正13年(1924),主要是做為辦公室及礦場主任宿舍使用,這棟建築依其形制,屬改良式的日式建築,特色是地板並未加高,而且內部空間並未舖設蹋蹋米,同時大量採用臺灣人所習慣的站式家具,以符合當時主任辦公以及接洽外賓等需求。

這間辦公室曾於民國58年(1969)進行整修後沿用至今,構造為磚造腰壁、木作水泥牆體、木構造屋架,室內天花板現改修為輕鋼架天花板,天花板材為礦纖天花板。辦公室背面廁所為1969年所增建,目前建物西北側仍可見舊有地坪痕跡,西北側原有的宿舍空間目前仍然保留,用途則改為茶水間。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建築物的左出入口有加蓋風雨樓,屋頂前半部為綠色琉璃瓦、後半部為水泥瓦,建築物周邊花木扶疏,整體看來,簡單明快,十分可愛。

這座舊辦公室因為維護得當,而且與出礦坑周邊景色融為一體,所以辦公功能持續沿用至今,現況保存良好,目前則已成為出磺坑景觀區內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經常吸引遊客前往拍照留念。

參考資料

黃俊銘《公館鄉出礦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98年),頁4-21。

出磺坑北寮舊重機具倉庫

中國石油台探總處為方便提供礦場最前線採礦的各種需求,於民國49年(1960)年在礦區北寮西南區位置建造了這座機具倉庫,為單棟一層樓兩坡水斜屋頂之建物。推測本建物於1970年左右進行整修,改建成為現況,現場構造為磚造牆體、鐵管屋架、水泥瓦屋頂,並有木作天花板、木作門窗等裝修。空間雖然不大,而且外觀也算普通,不過沿著大門及前庭便可發現地板有一道輕便軌道由前庭延伸至維修庫室內的地坪,與建物成為一體,是本建物一大特色。

從出磺坑建築物分配的地圖上看,重機具倉庫正好位在地覽車道的中繼點位置,是專門作為維修採油工程機具的維修庫房,故設置輕便鐵軌道方便重機具的搬運移動,顯見它在石油採擴產業中具有重要地位。推開大門,倉庫內設有兩段重機具移動用的軌道及轉盤,使重機具進入維修後,又易於運出服役。目前這座倉庫因為油井陸續除役,所成為閒置空間,目前暫作收貯舊礦場檔案資料的檔案室。

參考資料

黃俊銘《公館鄉出礦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98年),頁4-65。

舊銅鑼分駐所

臺灣地方制度改正後,根據大正9(1920)年月新竹州告示第一號頒布之「警察官吏派出所名稱位置竝受持區域」所定,銅鑼警察派出所位於新竹州苗栗郡下銅鑼庄銅鑼,其轄區有:銅鑼庄之內銅鑼、三座厝、樟樹林、九湖及竹圍等地。戰後,建築仍做為銅鑼分駐所使用,民國57(1968)年分駐所搬遷至中正路,建築仍供給約3戶之退休員警眷屬居住使用。

臺灣派出所廳舍之形成,初始於明治30(1897)年「警察廳舍及宿舍建築標準」之發佈。明治31(1898)年後,警察轉向民政,配置在民間之警察官吏派出所亦以「事務所並宿舍」的空間需求為原則,產生「一字型」與屋前事務室後宿舍兩種主要之建築型態。明治42(1909)年警察官吏派出所「建築標準」發佈,並經後期逐次之改正後逐漸定型,以事務室與丁種判任官舍單元之組合為派出所建築之空間基型。

為一層清水磚造建築,屋頂為水泥瓦,建築配置為十字型,以中央之派出所為中心,兩側則設置警察宿舍。建築於入口處設有一鋼筋混凝土製之平頂門廊,門廊平頂作有古典之線腳收邊,並設有仿古典式樣之簡化幾何型柱頭與柱腳裝飾。門廊後方為派出所,矩形短邊為入口(正門),並作山牆形制,山牆中央並設有旗竿一支。(林錫霞)(468)

參考資料

  1.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http://www.mlc.gov.tw/build/index-1.asp?Parser=99,6,29,27,,,41


出磺坑16號宿舍

苗栗縣政府於2010年6月9日公告出磺坑16號宿舍為歷史建築,類別屬石油產業設施。出磺坑16號宿舍位於苗栗縣公館鄉開礦村3鄰36號,現址據日本石油設施圖考證,1932(昭和7)年時即有一礦夫宿舍設立於此。依據1957(民國46)年《磺坑礦場員工宿舍配置圖》所載16號宿舍座落於南寮,為4戶連棟宿舍,後拆卸移至北寮組裝,成為現今8戶連棟宿舍。

當年出磺坑16號宿舍為提供石油產業工作者食、衣、住、行的服務及生活用品所形成的產業設施群之ㄧ。屋瓦有傳統紅板瓦及日式水泥瓦二種,推測水泥瓦空間為南寮拆遷之部份,整體為16單元日式空間組合而成。木屋架為一種由多根木料、透過直奕斜撐搭組而成的椼架屋頂結構支撐系統,宿舍屋架為中柱式(King Post Truss)之木屋架,每間宿舍單元於隔戶牆與隔間牆上方各有1榀屋架。牆基為磚砌,壁體為木框架編竹夾泥牆外附白灰粉刷。目前閒置無使用,破壞情形嚴重。

參考資料

  1.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09)。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all=true&menuId=302
  3. 自由時報(2009,2009-8-20)。苗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4.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5. 苗栗縣政府(1981)。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
  6.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古蹟、歷史建築個案基本資料。
  7.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2)。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lc.gov.tw/monuments/index.asp?Parser=99,6,29,27
  8.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9. 陳政三(2005)。出磺坑鑽油日記:臺灣第一座油礦:1877-1878年美國技師開採石油的故事:歷史智庫。
  10. 黃玉雨、黃俊銘、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礦業聚落的發展歷程研究。
  11. 黃俊銘、劉彥良、黃玉雨(2007)。清代苗栗出磺坑石油開礦史考(1861~1895)。
  12. 黃鼎松(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3. 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縣文中心。
  14.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維基百科(2012)。苗栗縣文化資產列表。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97%E6%A0%97%E7%B8%A3%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5%88%97%E8%A1%A8
  16. 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年)。

出磺坑8號宿舍

出磺坑8號宿舍原位置於1925年(大正14年)10月即設有礦夫宿舍。1957年(民國46年)之《出磺坑礦場員工宿舍配置圖》圖面所記錄,出磺坑8號宿舍共有5戶的住戶空間。1968年(民國57年)10月進行改建工程,改為目前4戶宿舍格局,是目前現況的格局。依據日本石油會社登記資料顯示,8號宿舍所在位置於1925年(大正14年)10月即設有建物,當時主要作為礦夫宿舍使用。

木屋架為一種由多根木料、透過直奕斜撐搭組而成的椼架屋頂結構支撐系統,出磺坑8號宿舍外觀宿舍屋架為中柱式(King Post Truss)之木屋架,每間宿舍單元於隔戶牆與隔間牆上方各有1榀屋架。牆基為磚砌,壁體為木框架編竹夾泥牆外附白灰粉刷。構造為磚造基礎、木構造屋身、及木構造屋架,此外前門、後門、窗戶均為木構造,正面窗前並設置有日式宿舍常見的雨戶(外板拉門)及戶袋設施,屋頂鋪設水泥瓦,牆面為編竹夾泥牆之牆體。

整體構造仍維持日治時期之風格特色,並存留出磺坑礦場木工部工具施作的痕跡特色。室內臥室為抬高的木地板,表面鋪設榻榻米;緣側為抬高木地板、表面鋪設木板條。入口土間及廚房之地坪為三合土地坪,表面並鋪設磁磚。

8號宿舍目前仍有二戶持續使用,北寮舊辦公室為一長條型之規則結構平面,西北側原有宿舍空間改為茶水間,建物後側設有一後簷廊。其他作為退休員工種菜與工具儲藏室使用。因出磺坑北寮整體地區植物生態系統繁盛,利於白蟻蟲菌生長,故直接影響建物木構材的保存情形。目前仍由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採油工程處使用中,現況良好。

附近景觀包含出磺坑礦場、開礦村聚落兩大部分。礦場東邊為開礦村聚落,內以城隍宮為祭祀中心及以六尊福神廟為聚落界域,礦場西側及北側主要為林務局所有土地及後龍溪流域。

參考資料

1.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09)。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all=true&menuId=302

3. 自由時報(2009,2009-8-20)。苗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4.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5. 苗栗縣政府(1981)。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

6.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古蹟、歷史建築個案基本資料。

7.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2)。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lc.gov.tw/monuments/index.asp?Parser=99,6,29,27

8.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9. 陳政三(2005)。出磺坑鑽油日記:臺灣第一座油礦:1877-1878年美國技師開採石油的故事:歷史智庫。

10. 黃玉雨、黃俊銘、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礦業聚落的發展歷程研究。

11. 黃俊銘、劉彥良、黃玉雨(2007)。清代苗栗出磺坑石油開礦史考(1861~1895)。

12. 黃鼎松(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3. 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縣文中心。

14.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維基百科(2012)。苗栗縣文化資產列表。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97%E6%A0%97%E7%B8%A3%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5%88%97%E8%A1%A8

16. 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年)。

出磺坑6號處長宿舍

出磺坑6號處長宿舍於1935(昭和10)年間設立,原為獨棟的日式宿舍。1970年左右改建成為採油工程處處長宿舍。依據1957(民國46)年《出磺坑礦場宿舍配置圖》圖面顯示,6號宿舍原為獨棟的日式宿舍。1970年左右改建成為鐵管屋架及加強磚造牆體的構造,室內空間也作出相當大的更動。目前本建物作為採油工程處處長宿舍,是出磺坑最高階之單棟官舍。本宿舍並有貯藏空間、庭園、防空設施等附屬設施。

戰後改建的6號宿舍外觀上與日式單棟宿舍樣貌大不相同,但建物形式及構造仍保有近代住宅的風格形式,以及礦場木工部施作的痕跡特色,諸如:天花板、門窗樣式、玻璃材質的工法等等。天花板及隔間均帶有近代簡潔風格,並有少數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之裝飾。目前為臺灣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採油工程處使用。

處長宿舍屋頂支撐構架是以鐵管為構造,並仿造豪式木屋架(Howe truss)之屋架形式,壁體為加強磚造構造。材料使用鐵管構架、磚造及RC混用。

本建物原始的形式即是獨棟的日式宿舍,並有多間不同功能的空間,如玄關、客廳、走廊、房間等等。空間格局包含客廳、廚房、餐廳、浴室、廁所、以及三間臥室,建物正面、右側並留設有半戶外簷廊。目前本建物作為採油工程處處長宿舍,是出磺坑最高階之單棟官舍。本宿舍並有貯藏空間、庭園、防空設施等附屬設施。

參考資料

1.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09)。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all=true&menuId=302

3. 自由時報(2009,2009-8-20)。苗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4.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5. 苗栗縣政府(1981)。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

6.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古蹟、歷史建築個案基本資料。

7.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2)。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lc.gov.tw/monuments/index.asp?Parser=99,6,29,27

8.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9. 陳政三(2005)。出磺坑鑽油日記:臺灣第一座油礦:1877-1878年美國技師開採石油的故事:歷史智庫。

10. 黃玉雨、黃俊銘、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礦業聚落的發展歷程研究。

11. 黃俊銘、劉彥良、黃玉雨(2007)。清代苗栗出磺坑石油開礦史考(1861~1895)。

12. 黃鼎松(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3. 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縣文中心。

14.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年)。

出磺坑4號宿舍

苗栗縣政府於2010年6月9日公告出磺坑4號宿舍為歷史建築,類別屬石油產業設施。初建於1920年代主要作為北寮礦夫宿舍使用。1968(民國57)年10月,4號宿舍進行一次改建工程,將建物改成五戶連棟的住宿空間,原理髮室亦改成宿舍空間使用,成為今日宿舍建物所見的格局。

建物構造為磚造基礎、木構造屋身、及木構造屋架,此外前門、後門、窗戶均為木構造,正面窗前並設置有日式宿舍常見的雨戶(外板拉門)及戶袋設施,屋頂鋪設水泥瓦,牆面為編竹夾泥牆之牆體。整體構造仍維持日治時期之風格特色,並存留出磺坑礦場木工部工具施作的痕跡特色。室內臥室為抬高的木地板,表面鋪設榻榻米;緣側為抬高木地板表面鋪設木板條。入口土間、廚房、及走道之地坪為三合土地坪表面鋪設磁磚。

本建物目前為閒置狀態,室內部份作為退休員工種菜工具儲藏室使用。現況因整體環因潮濕及周遭植栽生長旺盛而有嚴重白蟻危害;東側外牆鋁製浪板表面局部有鏽蝕情形;內部空間堆放雜物,內牆牆體表面局部有白灰剝落、木地板有受潮塌陷情形。整體環境為背斜式地形,應重點維護全區之環境植栽,需定期修剪及排水溝疏通等養護工作。

木屋架為一種由木材製成的椼架屋蓋結構,出磺坑4號宿舍辦公區屋架屬西式之豪式木屋架(Howe Truss),茶水間屋架則為中柱式木屋架(King Post Truss),屋架為支撐屋頂載重作用之主要構架。辦公區牆體在窗台以上為木造板條灰泥牆,窗台以下則為1/2B磚砌牆,格局為5戶連棟形式的日式宿舍,每戶單元內部含有6疊、4.5疊、3疊房間各一,入口為土間,後方有廚房設施。

建物周邊設置有公共浴室,為磚木構造,目前作為貯藏室使用;建物後方設有兩棟磚造平屋頂單層建物,為後期新增的浴室及廁所,建物左側設置一座磚構造防空洞。附近景觀包含出磺坑礦場、開礦村聚落兩大部分。礦場東邊為開礦村聚落,內以城隍宮為祭祀中心及以六尊福神廟為聚落界域,礦場西側及北側主要為林務局所有土地及後龍溪流域。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all=true&menuId=302

2. 自由時報(2009,2009-8-20)。苗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3.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4. 苗栗縣政府(1981)。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

5.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古蹟、歷史建築個案基本資料。

6.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2)。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lc.gov.tw/monuments/index.asp?Parser=99,6,29,27

7.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8. 陳政三(2005)。出磺坑鑽油日記:臺灣第一座油礦:1877-1878年美國技師開採石油的故事:歷史智庫。

9. 黃玉雨、黃俊銘、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礦業聚落的發展歷程研究。

10. 黃俊銘、劉彥良、黃玉雨(2007)。清代苗栗出磺坑石油開礦史考(1861~1895)。

11. 黃鼎松(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2. 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縣文中心。

13.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劉彥良(2009)。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年)。

南埔國小舊宿舍

位在南庄鄉的南埔國小舊宿舍於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這是一棟帶有光復初期色彩的民屋建築,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呈現了40年代臺灣本土建築時興的樣式,為當時建築留下一個可供參考的典範。

南埔國小舊宿舍和一般學校宿舍一樣,以提供學校教職員工住宿為主,這間建築雖然帶有基礎墊高、並加通氣口的日式風格,不過在整體建築形制上,已經大致回歸中式,並且還多了許多當時時興之樣式,例如外部壁體上段加了板條灰泥,中段則搭配雨淋板,內部空間則配置了玄關、起居室2間、廚房以及浴廁各1間,展現了新時代的嶄新風情。

南埔國小舊宿舍原有6間,其中5間因為停車空間不足,已經陸續拆除,剩下這間,因為使用情況良好,一直到民國90年(2001)都還有人在內居住才被保留下來,不過過了90年以後,校方仍有拆除改建活動中心的想法,還好該案因為經費不足,加上當時文化資產保存風氣已經建立,才轉而尋求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管道,並申請文化資產保存,重建修復之方向為結合社區親子閱讀或文史資料陳列館使用。

南埔國小舊宿舍建於民國40年(1951),這6間宿舍的興建和附近相對窮困而破舊的民宅比較起來,似乎豪華許多,因此這6間宿舍,長期以來,不僅是該校教職員工爭相登記入主的對象,在社區居民心中,更是夢想中的豪宅形式,學生們更是以能夠接獲老師徵召、進入「豪宅」參觀為榮,這幾棟建築後雖隨著歲月潛移逐漸老舊,甚至遭到廢棄,但那一段伴著「豪宅」而一起走過的美好歲月卻仍留在許多老一輩居民中心中,溫暖依舊。

造橋黃春城校長故居

黃春城校長故居於96年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登錄的原因是這棟建築除了建築材料品質優良、工法細膩,建築尺度比例嚴謹,堪為日治後期臺灣民居建築之代表,也和黃春城校長將其一生奉獻給造橋,在地方作育無數英才有關,這棟建築不只保留了人們對臺灣日治後期日常生活空間的記憶,黃春城校長耕讀傳家、為地方教育貢獻一生的客家身影也照亮了人們對4、50年代臺灣的懷想,讓那一段美好歲月更添韻味。

黃春城生於明治35年(1902),原籍為新竹州竹南郡造橋庄,即今之造橋鄉,他到13歲才念小學,不過5年後,即以優異成績跳級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並在4年後即21歲(1922)那年取得丙種臺灣公學校教諭資格,此後他便進入造橋公學校任教,並從教師慢慢升至訓導。昭和17年(1942)改任教頭(即日治時期之教務主任),3年後(1945),因為附近的大平國民學校(今之苗栗縣錦水國民小學)校長出缺,他即被派調升至大平國民學校擔任校長一職,又不過短短一年,他即被派回造橋公校擔任校長,一直到65歲退休的20年內均未曾離開過造橋國小,是老一輩造橋人心中永遠的校長。

黃春城故居是黃春城於昭和12年(1937)即35歲時籌建的新宅,地址位在今造橋鄉平興村9鄰9號,由於當時還在日治時期,所以建築形式多採日式,它和傳統日式建築最大不同地方,在其建築並無高架之基座,而是一棟地板與地面共用的改良式日本建築,除此之外,這棟建築不論就其外觀以及內部空間規劃均與一般日式民屋相同,尤其是大量運用榻榻米和紙門所形成的內部空間架構,讓人一進入屋內,便可明顯感受到當時的日式風情,掉進那一段專屬日式風貌的歷史懷想。

黃春城故居之建築本身不過115.7平方公尺,周邊庭院卻有596平方公尺,偌大的庭院在黃校長的規劃下栽滿荔枝、柑橘等果樹,不但能在夏、冬二季產出豐美的果實供人採擷外,也提供黃春城本人充足的農作經驗,在苗栗教育史上,由他大力推動的農作教學農場即是此類農作經驗的反饋,另外黃春城也首創美術教學觀摩及大力推行體育教育,是苗栗地區傑出之教育家。

建中國小日式宿舍

三義鄉建中國小日式宿舍反映的是日本在臺灣施行的教育事業,透過這些日式宿舍的保存,可以讓人看到日本殖民的軌跡與思維,是研究臺灣教育、族群等發展議題,不可或缺的資料。

三義鄉建中國小日式宿舍總計有三間,一間為校長宿舍,另二間為教師宿舍,根據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的研究調查結果,推測這三棟建築可能建於昭和11年(1936),和該校已列入文化資產保存的奉安殿為同期完工之建物,並主要由該校之第三、四任校長負責推動興建。

細谷真一是該校的第四任日籍校長,他於1936年到任後,建中國小(1904年設之初名為銅鑼灣公校三叉河分校,1906年改為三叉河公校)則已經設立達32年,該校前後共有4位日籍校長、32位日籍老師,占教師總人數的一半左右,推測當時日本官方籌建校長及教師宿舍的目的,除了加緊對台落實皇民化教育外,亦在改善日籍教師居住品質,同時利用官制宿舍的外顯形式,以凸顯階級化的目的。

建中國小的日式宿舍總計有8間,可惜其中5間於1980年代以後陸續被拆除,保留下來的三間,一間為有4披水屋頂的是校長宿舍,另外二間有二披水屋頂的則為教師宿舍,其中校長宿舍這間一直到1988年仍有教師在內居住,1988年以後,才閒置成為倉庫,2007年則在該校校長陳寶玉建議下,納入歷史建築保存。

日治時代的官制宿舍,依官階大小有一定的規格與標準,建中國小的這間校長宿舍則屬於高等官舍第四種,建築坪數在33坪以內、供高等官六等(含)以下的郡守、一等郵便局長等官員使用,透過這項建築形制的考查以及類似建築的建造,可看出日本政府治台態度,值得做為重建當時社會景況的參考。

參考資料

1. 苗栗縣政府,《建中國小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報告書》(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97年),頁2-1~2-36。

2.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211。

林務局南庄鄉東村宿舍

林務局南庄鄉東村宿舍創建於日昭和年間,西元1940年建成。苗栗縣政府於2007年公告林務局南庄鄉東村宿舍為歷史建築,類別屬宅第。並於2010年合併林務局東村宿舍為南庄鄉東村宿舍群。

昭和9年(1934),總督府專賣局為了應付新興的人造樟腦所帶來的衝擊,解散了「臺灣製腦株式會社」,自7月1日起將樟腦自原料至成品之產銷,皆統一由專賣局直接經營管理。配合此新制度之實施,南庄地區之樟腦事務改由專賣局新竹出張所管轄,成立「南庄收納詰所」,選定南庄81番地,向屋主篍原倉三郎以每月29元的代價,作為事務所、宿舍以及倉庫之用,計約66坪,簽約時間為昭和9年7月1日至隔年(1935)3月31日。

合約到期後,當局又繼續與其訂約,續租一年,同時也註明該住屋為昭和3年(1928)元月所建造。然而就在續約後不久,昭和10年(1935)臺灣中部發生「關刀山大地震」,南庄收納詰所部份受到震毀,當局因而於5月1日與屋主改簽新契約,借用坪數減為35坪,每月租金15元,續租至隔年(1936)3月31日。

昭和10年(1935)當局決定自行新建收納詰所相關建物,因此向竹東郡峨嵋庄的黃煥彩,以每月7.5元的價格,租借其位於南庄55番地的土地300坪,作為新的南庄收納詰所用地;而原來之81番地,也因此提前解約,於同年(1935)返還。新建之收納所應即於此時落成。

昭和11年(1936)南庄收納所改隸專賣局新竹支局,此時之收納所為略呈「V」字型之連棟式建築,主要作為倉庫與宿舍之用。後因產量增加,倉庫僅有45坪,不敷使用,而於昭和12年元月增築7坪餘之新倉庫,由當地人鍾進昌(住南庄97番地)以低於底價10元的215元得標;元月20日開工,2月2日即竣工。

昭和15年(1940),專賣局同意南庄收納所改建案,將新築事務所兼主任宿舍、巡視員宿舍、收納倉庫、共同浴室及廁所、物置(儲藏室),並修繕及延長土留與排水溝,總預算為13,626.74元。隨後由新竹支局辦理指名競爭,共有吉川勘助、城戶鍾男、松本伊松、河村仙十、巽彌兵衛等五家廠商競標,最後由住在新竹市東門町的廣島人吉川勘助,以13,310元得標。新建工程於2月7日當天即報開工,同年3月30日竣工。林務局南庄鄉東村宿舍主任宿舍外觀特徵為木造平房瓦葺,屋頂採寄棟造與切妻造樣式,屋架採和小屋束立小屋組,使用高架地板與磚基。牆基採磚砌,外牆面採下見板張。巡視員宿舍外觀特徵為木造平房瓦葺,二戶建,屋頂採切妻造樣式,屋架採和小屋束立小屋組,使用高架地板與磚基。牆基採磚砌,外牆面採下見板張。

特別的是,專賣局還提供部分建材,如玉石(小圓石)、杉木、榻榻米等,於本次建造時再加以利用。日式住宅建築一般來說就極為簡素,偏好使用木、竹、土、紙、草等自然素材。如室內真壁構造、可移動輕巧的襖或障子來進行隔間,必須小心謹慎的移動。林務局南庄鄉東村宿舍位址為苗栗縣南庄鄉庄東村路75號,保存範圍面積為184.59平方公尺。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all=true&menuId=302

2. 自由時報(2009,2009-8-20)。苗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3.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4. 苗栗縣政府(1981)。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

5.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古蹟、歷史建築個案基本資料。

6.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2)。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lc.gov.tw/monuments/index.asp?Parser=99,6,29,27

7.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8. 堀込憲二(2007)。日式木造宿舍-修復、再利用、解說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黃鼎松(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0. 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縣文中心。

11.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務局南庄鄉大同路宿舍(16-11)

林務局南庄鄉大同路宿舍創建於日大正年間,西元1919年建成。民國96年(2007),苗栗縣政府公告大同路4號宿舍為歷史建築,登錄名稱為「林務局南庄鄉大同路宿舍」。

南庄地區自清末以來即為樟腦重要產地,為主要外銷商品。日治後日人將其納專賣事業。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後,由該局直轄若干出張所,6月19日所設之南庄出張所即為其中之一。大正7年(1918),總督府專賣局於新竹廳竹南一堡南庄設「南庄樟林作業所」,負責鄰近一帶的樟樹造林等作業;同時,又向新竹廳政府商借110番地之部份土地作為辦公處所,並於大正10年取得該土地的保管使用權。

大正8年(1919),樟林作業所興建事務所、主任宿舍、乙號宿舍等,其中之主任宿舍即為本案大同路4號宿舍。大正13年(1924),造林課廢止,因此造林事業移交由殖產局山林課所管。大正15年(1926)殖產局營林所升格成為局級,所長由殖產局長兼任,原屬山林課所轄的樟林作業所,與原屬營林所的3個出張所合併,改組為8個出張所,負責各地區之林產處分及造林業務。故原南庄樟林作業所,至此即改制為「臺灣總督府營林所新竹出張所南庄派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由林務機關歷經多次變革,終自民國78年(1989)起,林務局由事業機構改制為公務機構,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管轄,附屬有8個林區管理處,南庄即屬新竹林區管理處(原竹東)下設之大湖工作站南庄分站;宿舍則持續作為其員工宿舍使用。今日宿舍屬林業附屬建築,於99年合併林務局東村宿舍(變更公告為南庄鄉林務局東村宿舍群),位於苗栗縣南庄鄉庄東段971地號,保存範圍面積為904平方公尺。

宿舍區之立面為傳統日式建築,外牆作雨淋版構造,基礎與地坪部分抬高做通氣層,因此在立面上形成通氣層(通氣孔)、雨淋板牆身及屋頂之三段式造型特色。建築體屋面屋瓦採灰色文化瓦的切角項式屋頂,在脊端及脊頂均有特殊之鬼頭與鬼瓦,做四坡水屋坡形式,為日式傳統之屋頂作法。

宿舍外觀為木造平房,切妻造屋頂,採和小屋束立小屋組屋架構成。空間格局為玄關二疊、座敷八疊並附押入(櫥櫃)、次間六疊並附押入(櫥櫃)、居間六疊、炊事場、浴室與廁所,後側以緣側(廊)與後院連結,炊事場及廁所部份與日治原始設計圖有部份相異之處。外牆面採「簓子下見板張」,東北向與西南向各設置緣側。室內多目的空間與模矩化,日式宿舍平面以「疊」(榻榻米)來衡量房間面積大小之標準,也間接突顯日式空間模矩化之特性。宿舍屋簷可避免雨水打入室內、並且引入漫射之柔和陽光,增進屋內的通風。此外,建築出簷較深部份亦可作為入口引導或是轉換心情的空間,諸如:本案日式宿舍中的「踏込」,為進入玄關過程中,不可或缺之中介空間。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all=true&menuId=302

2. 自由時報(2009,2009-8-20)。苗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自由時報。

3.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4. 苗栗縣政府(1981)。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

5.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古蹟、歷史建築個案基本資料。

6.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2)。文化資產。取自http://www.mlc.gov.tw/monuments/index.asp?Parser=99,6,29,27

7.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8. 堀込憲二(2007)。日式木造宿舍-修復、再利用、解說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黃鼎松(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0. 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縣文中心。

11.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和建中國小日式宿舍一樣,皆是屬於日本統治下的紀念物,透過留下的宿舍建築群的想像與理解,可以讓日治時期的生活記憶以更鮮活、更貼近地方的方式呈現眼前。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共有4棟8戶,全部屬於中部大地震(民國24年,1935)後才新建的改良式日式建築,興建的目的亦主要供做校內教職員住宿之用。若依《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來看,這4棟建築均屬高官丙種宿舍樣式,不過可能由於當時的日本開始西化,因此這群宿舍多少混合了西式做法,相較傳統日式民屋,這群宿舍在室內與戶外的串接度相當好,構成簡潔、明亮、開放的風格。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和建中國小日式宿舍不同的地方是其建築基地就在校園內的東北角,和學校師生日常作息的空間幾乎沒有太大的區隔,因此這群宿舍即使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無人使用,但透過其建築形式所顯露出來的歷史氛圍仍然相當濃厚,它除了印證山腳國小是一座建於日治時代的老校,也間接彰顯出山腳在藺草及紅磚產業的支持下也曾經有過一段人聲雜沓、車水馬龍的繁華歲月。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於92年經苗栗縣政府評定並公告為歷史建築,內外部空間經過整修後,已重現原有樣貌,而新空間整理出來後亦開放社區使用,並展現全新功能,包括講習授課、研習住宿、展示解說、會議、社區研習等功能,讓本來是閒置空間歷史建築發揮新生命。

參考資料

1.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212。

大湖水尾坪圳

圳道的興築始終是農業灌溉事業的重點工程,位在苗栗縣大湖鄉富興村鷂婆山下的水尾坪台地,在開發之初即經歷了這樣一段艱辛的「找水」的過程,先民們為了將汶水溪引進水尾坪台地,至少在鷂婆山腳挖了一條長達2400公尺長的暗渠式山洞後,才使原本乾旱的水尾坪台地成為一處可以用水耕種的農地,而這條圳道因為保養不易,在光復初年並未加入農田水利會組織,而是保留日治時期的水甲組織以納會分水的方式管理,可貴的是這項制度在地方施行超過百年,而且沿襲至今,在臺灣農田水利史上,留下傳奇的一頁。

水尾坪台地是漢人入墾大湖最早駐紮的地方,早在嘉慶23年(1818),福建泉州人陳阿輝即和汶水群原住民協商,進入「水尾坪」築壘墾荒。早期先民在此地的開發主要透過掘井取得水源,不過隨著耕種土地面積日廣,如何取得穩定的水源就成了必要解決的問題。

水尾坪圳的開發同時存在著二個難度頗高的問題,其一是就地理環境來講,水尾坪為一浮出的高原台地,光是台地邊坡距離底下的汶水溪谷便至少達50公尺,因此要取得水源,則勢必得往上游開引渠道;其二是取水口的位置,怎麼算都會落在泰雅族的勢力範圍,此舉不但會驚動到熱中出草(獵取人頭)的泰雅族人,也一定會引來殺機,幾經考量,這條圳道最後採取的是暗渠築法,就是以山岩掘壁的方式在山壁裡打出暗渠,偷偷把水引到台地上來。

這條渠道的取水口位置落在現今叫做砲石的地方,往上游再走100公尺就是現今的清安豆腐街了,這條圳道全長2400餘公尺,高約1.5公尺、寬約0.6公尺,同一時間只能容許一人通行,看得出它的施做方式,是前方一人負責鑿岩,後方一人負責清岩、運岩,施工難度遠比一般常見的明圳高上百倍,而依據當地耆老表示,其實這個圳道內有幾個地方是故意挖空的,這些大洞差不多有一個房間大,主要是為了給民眾在緊急時藏身避難用的,只是這項設計百餘年來始終沒有發揮過功能,倒是清圳時,常有人在這些大洞內抓到鱸鰻,豐富了鄉村味覺。

水尾坪之所以可以農耕,則全拜水尾圳之賜,因此如何維護這條圳道的暢通以及分水公平,就成了墾戶們最關切的事了。地方為了顧好大家生計,因此組成水甲會,由會員納會取得分水的權利,而水甲會為了確保水源暢通,每逢春秋二季就會招工清圳,清圳的方法一如挖圳,由前方一人負責清除淤泥鏟入畚箕再一手一手地往外拖出。已經過世的水甲會水保(等同現在的會長)賴春木就曾經表示,水尾圳是整個水尾坪的動脈,只要幾年不清便一定阻塞,他們不相信水利會的人會像他們一樣珍惜這個圳道,願意鑽到渠洞裡徒手挖砂,因為交出去的風險實在太大,所以這條水圳並未納入水利會,而以水甲會方式繼續運作,這項古老的水利組織也因此跨越百年,在21世紀成為活的文化遺產。

水尾圳的水甲會組織除了負責清圳,也負責祭圳、分水及巡水,每年農曆的7月29日下午,水甲會便會在適當地點設壇祭圳,感謝水神及好兄弟們保佑他們五穀豐登;而分水及巡水則涉及公平與正義,是地方安定與和諧的基礎,具相當的社會制衡力量。

出磺坑舊醫務所

以出產石油及天然瓦斯聞名的中國石油出磺坑礦場,因為聚集了大量的探採人員,從日據時代起,因業務需要而在礦區設立了醫務所,根據記載,這間醫務所從明治40年(1970)起即有醫生固定從苗栗街到出礦坑值班,專為礦工及其家屬診療,到了昭和4年(1929),則有醫生常駐在診,並提供24小時的候班服務,這項服務,除了對礦區內的臨時意外搶救、避免傷亡提供多一層保障外,也對當時偏鄉醫療貢獻卓著。

出磺坑舊醫務所基本上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築形制,不過為了保持通風良好,以免病菌交互感染,在立面牆壁部分使用大量開窗的做法,後期修建則在大門入口與窗緣新增大片帶狀雨庇,除此,並無其他多餘裝飾。這間醫務所至民國67年因出礦坑2號宿舍興建完工,醫務所搬遷至新樓2樓而改為倉庫使用至今。

參考資料

  1. 黃俊銘《公館鄉出礦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98年),頁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