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庄

大湖庄

大湖庄指的是現今大湖巿區,隸屬於為現今行政區域劃分後之大湖、明湖及靜湖等三村,在地理上,該區為一盆地,中央平原由後龍溪沖積而成,後龍溪由盆地的東北角切入後隨即往東轉入西南再與南湖溪滙流,形成山環水抱的絕佳形勢。這裡在漢族尚未入墾以前為泰雅族的生息地,同時也是平埔族新港社、後壠社、麻薯舊社的養贍埔地,原住民因見該地長滿山胡椒而將之稱為馬凹(Ma-Ao,即山胡椒的意思 ) ,清咸豐7年(1857) 住在銅鑼新雞隆的吳定新兄弟翻過關刀山,因見其地形似大湖而以「大湖」稱之。

吳定新、吳定連兄弟入墾大湖以從事製材、製腦為目的,因此組金和成墾號武裝入墾,不過仍然經常遭泰雅族偷襲,因此吳氐兄弟墾拓的耕地不廣,同治10年(1871),粵東人鍾阿貴由三叉河(今三義鄉)經新開進入大湖採腦,也因原住民的侵擾,不過一年即急撒離,直到光緒15年(1890)黃南球的廣泰成墾號正式駐進南湖一帶後,附近原住民方才臣服,移入大湖的墾民才逐漸增多。(黃鼎松,2011:115)

漢人入墾大湖最主要原因是看上這裡的原生樟樹產量豐富,因此首先從事的事業就是蓋腦寮焗腦,當時沿大湖溪從上游水源地到下游水尾坪,共建十座腦(隘)寮(黃鼎松,2011:115),其中第一份就位在大湖盆地的中央,這個地方後匯集成巿街,故被稱為一份街,其餘各份則大致沿著現今之台三線一直往北拓展,直到現在當地還保有八寮灣、九寮坑、十寮坑等小地名,可為這段歷史提供見證。

大湖庄除了焗腦事業興盛之外,真正將大湖推上國際舞台的卻是焗香油及養蠶,這二項產業一前一後落腳大湖,並為大湖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榮景。劉銘傳來台後,為了發展台灣的織造業,曾經派遣專家調查台灣各地的氣候,結果發現大湖附近的大坪林(現今卓蘭鎮坪林里)、景山等地最為適合,台灣蠶業後來在日本政府主導下,建立了一個以大湖為發展中心的養蠶基地,據當時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調查,大湖地區於昭和8年(1933)全鄉總計有487戶、共11,1319人,其中養蠶人口達1萬5千餘人,占全鄉人口之13.5%,相較起工業人口9.6%及商業人口8.6%均有過之,而該鄉生產之鮮繭年產量達19443公斤,占全台產量的28.6%;蠶種製造達56390張,亦占全台產量的22%以上(謝水源,1953:59),可見蠶桑業對大湖之發展,曾占舉足輕重之地位。

至於香茅的發展,則始於日人澤島顯氏於日明治45年(1912)在新竹州大湖郡卓蘭庄大坪頂一帶購得土地,並自爪哇移植香茅草試種,沒想到就此揭開大湖香茅產業的黃金歲月。依山田金治之記載,昭和11年(1936)當時的大湖郡下之栽培面積即達627.6甲,為大湖香茅產業奠定深厚的基礎,到民國40年台灣出口量更追過印尼,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國(黃鼎松,2011:295)。當時苗栗縣的產量占全省80%,其中又以大湖生產最多,一直到民國69年(1980)合成香水的通路還沒打開以前,大湖始終是世界香茅油的買賣交易中心,風光達50年之久(徐清明,2005:134)。

大湖在樟腦、香茅、蠶絲等產業的傑出表現在在顯示大湖實為一個得天獨厚的天府之國,台灣在60年代提出以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後,造成許多原有的農業重鎮一夕沒落,但是幸運的大湖,卻在50年代開始試種草莓,而這項產業則又奇蹟似地將大湖帶入另一個世界的高峰。

大湖鄉的草莓本來以提供食品加工廠製作果醬為主要收入,但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休閒旅遊風氣漸開,當時即有旅遊業者適請草莓農開放草莓園給遊客自採,部分配合這項計畫的農民因此賺了大錢,使得開放果園給遊客觀光採果蔚為風氣(林錫霞,2003),大湖的採果模式最後成為體驗經濟的發展模型,也促成了後來台灣休閒產業政策的擬定與推展。

大湖的觀光產業在草莓超人氣的支撐下,始終居於龍頭地位,民國91年(2002)大湖酒莊成立後,觀光事業更不斷攀上高峰,當地後來也開挖溫泉,成了草莓與溫泉共舞的鑽石景點。(林錫霞)

文獻參考

1. 林錫霞,<蠶絲產業的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獅潭泉明蠶業教育農場為例>收於《2008年四溪族群文化與產業經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2008)。

2. 林錫霞,〈大湖 創造草莓奇蹟〉(聯合報,2003,第二十一版,3 月31 日)。

3.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115-117。

4. 黃俊銘,《九十五年度苗栗縣客家聚落文化資產普查》(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96年),頁75-76。

5. 吳兆玉主編,1999,《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民國88年)。

6. 徐清明,《苗栗縣誌住民誌-上冊客家族群篇》(苗栗:苗栗縣政府,2005),頁134。

7. 謝源水,<臺灣之蠶業>,收於謝源水、陸錦標、朱永康等合著《臺灣

之蠶業》,1953,頁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