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份(勝興)

十六份(勝興)

勝興舊稱十六份,早期以開發關刀山上的樟腦而發展成為一個聚落,日據時代因為山線鐵路通車,勝興成為台鐵西部鐵路的最高點,因為交通需求日盛,而逐漸從樟腦產業聚落,轉型變成一個以交通及運輸為主的聚落,1999年舊山線停駛後,這裡則再次轉變而成一個鐵道觀光聚落,如今的勝興則已經成為鐵道朝聖地的代名詞,2006年客委會審核通過勝興成為全國第一個國際桐花村後,這裡也變成客家文化展演的廚窗,透過客家美食與擂茶,標記了客家人在此墾拓的輝煌成就。

勝興因為接近關刀山,成為苗栗墾拓早期常見的樟腦巿鎮之一,因為當時在地設有十六座焗腦的腦寮,因此以十六份命名。勝興的焗腦產業,相較起苗栗縣境內其他產地,並非最先,亦非最多,卻是最特別的一處,原因是,它促成了三義木雕業的發展,三義木雕始祖吳進寶,當年就是潛入勝興山區挖樟樹根,從而製成屏風而受到日人喜愛,使得三義從此成為木雕之鄉,

勝興的焗腦事業隨著樟木伐盡而宣告結束,不過因為木雕產業的關係,這裡接著成了木材集散地,許多高貴的木材由此輸出,部分做為木雕師的創作材料,部分則變成傢具及建築的原料,為了輸送木材,當地還發展出「運送店」(即現今之貨運公司)的行業,他們雇請大批工人從事火車裝卸貨的工作,繁忙的景象,為當年繁華留下見證。

勝興的發展到1999年舊山線停駛後又邁入另一新的高峰,地方在台鐵停駛舊山線計畫啟動後,首先於88年4月16 日爭取勝興火車站納入縣定古蹟而加以保護,及至88年9月23日送走最後一班火車後,即開始將它形塑成為台灣鐵道文化的朝聖地,這個策略成功帶領勝興轉型成為觀光勝地,周邊商店也一家家拓展起來,並連結成為客家美食的超級體驗區,其中勝興客棧、月台茶棧、細妹按靚人文茶館、五月雪餐館等,紛紛透過道地的客家菜、客家米食及客家擂茶等,以濃厚的人文美學展現客家美食之美,2004年這裡固定成為桐花祭的活動場域後,裡更成了深度體驗客家文化的重鎮,極受國人喜愛。(林錫霞)

文獻參考

1.黃俊銘,《九十五年度苗栗縣客家聚落文化資產普查》(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96年),頁79-80。

2.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人文地理志卷四》(苗栗:苗栗縣政府,民國96年),頁249。

3. 施添福編《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下)》(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頁516。

4. 林錫霞,《客家文化意象的想像與建構:以三義勝興國際桐花村為例》(苗栗:國立聯合大學,2010),頁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