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興車站

勝興舊稱十六份,從名稱可知是一處因樟腦而興起的小型聚落,這裡因為有十六具焗腦的寮爐,因此以十六份命名,日據初期,日本政府為了方便輸出臺灣中部所生產的各種山林物資,開始規劃山線鐵道,其中勝興為該線經過之最高點,為了避免火車對撞,因此在此地設信號場,明治40年(1907)通車後先以「伯公坑信號場」命名,昭和5年(1930)易名為「十六份信號場」,直到昭和10年才升格改為「十六份驛」,臺灣光復後因所在區域劃為勝興村,再於民國47年(1958)改名為勝興站,並沿用至今。

日本時期的「信號場」與現今之號誌場類似,以提供列車避讓和列車交會信號為主,火車並不靠站,直到昭和10年(1935)升格為「十六份驛」後,才開始辦理貨運與客運,其中貨運部分以輸出大湖地區盛產的木炭、香茅油、柑橘、桃李、木材等山產為主,當地還因此興起運送店的行業,後來因為道路交通發達,貨運業務被一般民間貨運公司所取代,該站才於72年停辦貨運,成為單純的客運站。

勝興車站在設置初期,僅為形式極為簡陋的木造站房,該站房於昭和10年(1935)年中部大地震(亦名新竹、臺中州大地震)中全毀,昭和13年重建完成後始具今日規模,民國87年該站因台鐵新山線通車而與舊山線一同被廢,不過由於該站保養得宜,而且結構完整,於民國88年(1999)被苗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勝興車站在建築上和其他同期興建的車站一樣,為一典型的日式站房,形制樸拙素雅、靈巧雋美,它和其他日式車站最大不同處,在於結構上飾有尖峭屋頂、鋸齒屋簷,八卦樑柱飾及尖矛,據當地耆老表示,這是因為車站所地的附近剛好有九座山頭環伺,在勘輿上屬於「虎穴」,日人藉此造型加以鎮煞、避邪,該站在公告為古蹟保護後,這些典故已經成為導覽解說的有趣題材,特別吸引遊客好奇。

勝興車站最特別的地方是,該站門外設有一座設於民國48年(1959)「臺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Ο二、三二六公尺紀念碑」,這座紀念的內容雖然簡單,卻標記著臺灣鐵路建設的輝煌成就,其中透過勝興車站連結而成的台鐵舊山線,集臺灣鐵道海拔最高、坡度最陡、鐵道最彎以及山洞密度最高、鐵橋數量最多等多項成就於一身,成為鐵道迷心中的最嚮往朝聖地。

參考資料

  1.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275-276。
  2. 楊鵬飛《臺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詞典》(作者自印,1994),頁65。
  3. 程士航、張軒哲、鄭錦宏,《苗栗縣誌卷27-文化誌》(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5年),頁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