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汊河(三義)

三汊河(三義)

三義原名三汊河,或者簡稱三汊,依《淡水廳志》記載,當地因西湖溪主流與支流水尾溪在今火車站南側的三興橋附近匯流呈現三條水路而得名(伊能嘉矩,1904:59)。三義早期是原住民的聚集之地,因為原始森林茂密,樟木遍生,因此成為客家人移墾的重鎮,在乾隆年間,漢民族已經進入當地的雙草湖、雙連潭及柺子湖、魚藤坪等地集居,道光廿二年(1842)銅鑼灣人李騰華等15人,組「金華生」墾號入墾,以製腦、製材為主要經營項目,後來又種茶樹,這項產業隨著縱貫鐵路開通,而與大台北稻埕地區的製茶巿場產生聯繫,並使此地的製茶事業一度盛大繁榮。

三義雖然曾因製腦及製茶而繁榮一時,但影響三義最為深遠的卻是木雕。三義的木雕起因於製腦業以及當地獨特的氣候,製腦是以樟樹的樹幹為原料,刨成薄片後放入腦寮中蒸餾,而樟樹根因為盤根錯結,刨片不易,所以大多留在土裡任其腐朽,而三義因為氣候多霧,腐木容易孳生白蟻,因此這些留在土裡的樟木根就成了白蟻的家。日大正5年(1918)三義鄉民吳因為進入山區開發山坡地,無意發現這些久經蛀蝕的樟樹頭有一種自然的風化之美,而將之帶回清洗、整理及上漆並打直立起後,就變成了一扇美麗的屏風,由於此物極富自然禪意,深獲日人喜愛,從此訂單不斷,三義也因此成了木雕之鄉,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三義的木雕可以在地長期發展,主要受惠於在地群聚了大量的藝品店,這些商店的聚集形成了世界罕見的木雕街,三義也因此成了世界少有的木雕藝術巿鎮,全鄉從事木雕產業的人口比例最多曾經高達五成,木雕也成了三義鄉民在農忙之餘最主要副業,對三義經濟發展貢獻至鉅。

三義的木雕進入80年代以後受到大陸貨傾銷影響,產業一度蕭條,後來在政府介入並協助轉型朝觀光發展,並設立全國唯一的木雕專業博物館後,才又恢復生機。轉型後的三義,雖然木雕仍為產業主軸,但其藝術內涵卻開始多元發展,包括陶藝、石雕、書法、鐵雕、光雕、碳雕、繪畫等等不同的異質元素也紛紛加入,使得當地觀光變得多元而饒富興味,另外隨著觀光的發展,街庄內的美食也蔚為特色,其中客家美食最具代表,知名餐館包括強調60年老字號的賴新魁麵館、勝興客棧客家餐館、蒸烹派餐廳、神雕村複合式茶棧等。(林錫霞)

參考文獻

1. 黃鼎松《文化資產教材彙編》(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民國100年),頁434。

2. 伊能嘉矩《台灣蕃政志》,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4,頁59。

3. 施添福編《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下)》(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頁495。《台灣府輿圖纂要》則稱打難,大正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