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新丁粄

北部新丁粄

新丁粄是一種為慶祝家裡添有新丁而製作的米食,這種米食會在拜過廟裡的神明後,發送給鄰居及親朋好友,目的是分享添丁的喜氣,一面也告知大家「吾家已經添有新丁,以後也請大家多多照顧了」。

新丁粄在傳統觀念裡,主要是針對家裡的男孩而製作的特有米食,女孩一般則無。新丁粄和傳統彌月油飯基本不同,彌月油飯在嬰兒出生後一個月就要製作,並分送大家,但新丁板一般要等幼兒至少長到三歲大,確定此兒養得起來,才會開始製作,有些家庭甚至要等到家裡的男丁都生足了,而且打算已經不再生時,再聯合家裡的數個男丁一起打粄。

北部地區的新丁粄大多選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日,配合還福祭一起來製作,之所以會跟還福祭套連在一起,主要是民間認為,「添丁」跟「收成」的意涵一樣,都是每年早春祈福之後,老天爺賜福的結果,所以秋天還福感謝神明讓他們五穀豐登的同時,也會一起感謝老天爺讓他們「人丁興旺」,所以除了會做收冬戲酬神,也要一定打新丁粄來表達心意。

北部地區的新丁粄,是將蒸熟的白粄放入約巴掌大的龜模中成形,冷却脫模後再於龜紋上塗上紅色顏料,因為塗紅的面積很大,所以新丁粄又稱為紅粄,看起來相當喜氣,祭祀的時候,則是以堆疊成塔的方式處理,一般一個家庭會製作二個粄塔湊成一對做為供品,新丁粄的多寡會影響粄塔的高度,一般都會算好份數製作,不過高的粄塔則通常會引起話題,一般多個兄弟共打一次新丁粄時,粄塔會高一點,當然也有人是因為老來得子,或者好不易生到男丁,因為特別高興,所以做得特別高。

做收冬戲、拜新丁粄的時候,通常具名的男童都會被家長帶到廟壇前持香祭神,這是新丁首次以自己的身分到廟前向神明報到,在此同時,每家每戶的新丁也都會聚集在此,這時,鄰居們會互相介紹自家小孩給別人認識,讓小孩開始正式加入社區的社交圈。

新丁粄拜完之後,家長會依當時預定的名單將新丁粄逐戶分送,算是分享添丁的喜悅,而北部新丁粄因為純米不包餡,而且白粄不加任何味道,所以無法立刻食用,傳統北部新丁粄的吃法是切成二公分寬的長條,經油炸後再沾鹽水來吃,這種吃法和原住民的烤糍粑非常像,口感也幾乎類似,唯一不同的是沾料,客家口味的煎新丁粄(或剪紅粄)沾的是鹽水,看起來非常寒酸,卻是唯一能吃出真正道地台灣米香的沾料,值得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