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文化

山歌是客家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在以前的農業社會裡,山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酒過三巡要唱山歌;快樂或痛苦的時候也要唱山歌;結婚喜慶當然要唱山歌等,客家人無時無刻都可以唱山歌來自娛娛人。幾百年來,山歌維繫了客家人的傳統文化,團結了客家人的奮鬥情感,表現了客家人的高尚情操,山歌可以將客家傳統的精神傳承到子子孫孫。

客家人唱山歌,沒有固定的曲譜,靠得是老一輩的人口授耳傳而已。加上生活環境與背景的不同,所以各地山歌的風格也就不盡相同,在臺灣客家山歌,因為居住環境不同,也產生北部與南部的山歌文化差別,北部山歌較為開朗豪放,粗獷沉厚,而南部山歌比較婉轉纏綿,細膩優雅。北部客家採茶農工作時邊哼唱山歌,顯得較為明亮、圓潤、高亢與細膩。除四縣山歌保有原始山歌的風貌外,後又發展出「九腔十八調」的旋律。南部客家族群以種植煙草作物為主,山歌顯得平順、柔婉、多裝飾音與滑音,節奏更為和緩。

客家山歌的九腔十八調,分為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三種,流傳最廣,也最受客家人的喜愛。歌詞皆沒有固定,哼唱者可以依自己心情、環境等來創作。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可以稱為客家民謠的「大曲」,可以對唱,亦可獨唱;有伴奏可唱,沒有伴奏也能清唱。客家人特別喜歡老山歌和山歌子的原因是從前客家人顛沛流浪,墾荒逃難,飽嚐天災人禍,與大自然的惡劣環境作長期奮鬥,藉由山歌抒發哀愁,成了山歌文化的最大特色。老山歌又稱「大山歌」,是最原始的客家民謠,節奏自由,聲音拖得很長,甚至有點像哀嘆與呻吟,具有質樸、豪放、曲調悠揚的特質,是客家人在荒山野嶺中自然發抒情感的歌聲。山歌子與老山歌調性相同,所以又稱為「小山歌」。山歌子節奏較為快速,節奏固定,有板有眼,曲式相較於老山歌更完美。平板,又稱改良調,由九腔十八調中的採茶腔演變而成的。平板旋律和老山歌、山歌子比較,平板多詼諧、開朗,旋律也多變化。平板的曲調通俗易唱,以獨唱和對唱居多,常以二弦伴奏,情緒歡愉,偶有詮釋感傷之作。

客家山歌雖為客家音樂的代表之一,但在性質上屬於小眾文化。由於客家山歌的內容多為生活層面,當中牽涉男女情愛,一般民眾多視為不入流之物。山歌之演唱傳播,僅限於戲班演員、民間說唱藝人及歌唱表演者,一般客家子弟平時羞於哼唱山歌。在面臨外來文化的威脅下,客家山歌文化已瀕臨消失的危機。

參考資料

  1. 歷史文化學習網-九腔十八調的客家山歌,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774
  2. 臺灣大百科全書《客家山歌Hakka Mountain Song》,吳榮順,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397
  3. 3. 臺灣大百科全書《平板》,陳肇明,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152
  4. 客家人與客家山歌,http://www.knu.edu.tw/hakka/4/files/95%E5%AE%A2%E5%AE%B6%E4%BA%BA%E8%88%87%E5%AE%A2%E5%AE%B6%E5%B1%B1%E6%AD%8C.pdf